金融委:資本市場發展須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原則

中國政府網消息,15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簡稱“金融委”)召開第二十六次會議。會議認真研判了當前國際國內經濟金融形勢。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有力領導下,國內疫情防控取得明顯成效,復工復產穩步推進,經濟活力逐步提升。會議專題研究了加強資本市場投資者保護問題。資本市場發展必須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原則,依法誠信經營是最基本的市場紀律。監管部門要依法加強投資者保護,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確保真實、準確、完整、及時的信息披露,壓實中介機構責任,對造假、欺詐等行為從重處理,堅決維護良好的市場環境,更好發揮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和投資者的功能。

加強投資者保護

會議指出,最近一段時間,一些上市企業無視法律和規則,涉及財務造假等侵害投資者利益的惡劣行為。監管部門要依法加強投資者保護。

分析人士指出,以新證券法為契機,投資者保護正在開創新局面。

“一方面,圍繞投資者救濟、自我保護,法治供給增多。新證券法增設‘投資者保護’專章,區分普通投資者和專業投資者,有針對性地作出投資者權益保護安排等。制度供給不斷完善,符合中國國情的證券代表人訴訟制度將推動建立,成為司法救濟新渠道。另一方面,新證券法大幅提高針對欺詐發行、虛假陳述、內幕交易、操縱市場等證券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同時,新證券法對證券違法民事賠償責任進行完善,明確發行人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在欺詐發行、信息披露違法中的過錯推定、連帶賠償責任等。”巨豐投顧投資顧問總監郭一鳴說。

維護良好市場環境

會議強調,堅決維護良好的市場環境,更好發揮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和投資者的功能。

從新證券法內容來看,對欺詐發行的處罰打出了組合拳。配合新證券法施行,3月20日,《關於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的決定》發佈。其中,明確上市公司發行股份購買資產(包括重組上市)等重大資產重組活動中,標的資產財務資料隱瞞重要事實或者編造重大虛假內容的,也應認定為欺詐發行。新時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表示,“這為後續監管實踐提供了有力依據。”

加大逆週期調節力度

會議指出,國際上金融市場震盪回穩,經濟走勢受疫情影響明顯。目前外部風險大於內部風險,宏觀風險大於微觀風險。在這樣的形勢下,關鍵在於加大逆週期調節力度,紮紮實實做好自己的事,從總量和結構同時入手,在供給和需求兩端發力,把支持實體經濟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

中信證券研究所副所長明明認為,當前結構性數量工具仍然豐富。國內準備金率工具存在使用空間。此外,央行流動性投放工具也較多,定向降準、MLF、PSL、逆回購、再貸款再貼現等,都可以提供長、中、短期流動性。從流動性投放角度看,央行提供流動性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