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常態化倒逼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

本報記者 趙姍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陝西考察時進一步提出要求,強調把實體經濟特別是製造業做實做強做優,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佈局產業鏈,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邁出更大步伐。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表示,產業鏈與創新鏈相互交織的關係應該從三個角度認識。

產業鏈與創新鏈相互交織的關係應從三個角度認識

如何理解產業鏈與創新鏈相互交織的關係?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賽迪智庫工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昊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當今世界各國產業競爭日趨激烈的情形下,產業鏈與創新鏈從本質上是一種相互支撐、共同促進的化學反應式耦合作用。沒有產業鏈的鞏固壯大發展,就不可能有持續性的資源投入到創新研發領域;同理,沒有創新鏈持續不斷的整合提升以提供新產品、新技術、新模式,就不可能有產業鏈發展的源動力。

他對記者舉例說明,華為近年來在創新方面的持續發力,為公司規模不斷壯大奠定了堅實基礎。2019年華為研發投入達到1317億元,佔比銷售收入的15.3%,近十年累計研發投入超過6000億元。即便在遭受美國不斷封殺的困境下,華為2019年全球銷售收入達858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9.1%。“由此可見,沒有創新鏈的強大支撐,是不可能實現產業鏈的量質提升的。”王昊說。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創新發展研究部副研究員張鑫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產業鏈與創新鏈相互交織的關係應該從三個角度認識。

第一,從科技體制改革歷史的視角來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度出現較為明顯的科技和經濟“兩張皮”問題,隨著黨的十八大以來市場化改革的推進和對科技成果轉化重視程度提高,產業鏈和創新鏈交織更為緊密。但隨著高校和科研院所逐步向研究和教育的主業迴歸,與市場聯繫可能減弱,為如何在新興高技術產業中保持產業鏈和創新鏈緊密動態的交互關係帶來了新的挑戰。

第二,從外部環境視角來看,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以來,我國從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獲取技術轉移並與其開展科研合作的機會窗口已經顯著收窄。面向未來產業發展,要求我國的創新鏈對產業鏈形成更穩定和有效的支撐。

第三,從深化改革的角度來看,創新鏈從上游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到下游的試驗發展和成果轉化,與政府、產業界、高校和科研院所都緊密相關;而產業鏈,尤其是新興高技術產業,其每個環節幾乎都涉及創新鏈的整個流程。

“因此,二者是縱橫交織的關係,需要系統深入推進市場化改革和科技體制改革,才能有效推動我國經濟的創新驅動和高質量發展。”張鑫說。

系統深入推進市場化改革和科技體制改革

針對“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佈局產業鏈”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張鑫建議:

第一,繼續推進以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為從事基礎研究的研究人員提供長期穩定支持,強化高校和科研機構成果轉移轉化機構的職業化水平,大力發展市場化科技轉移轉化機構。

第二,在新形勢下堅持開放創新,穩步推動實現科技和產業優勢。在外部環境收緊的情況下,我國仍應以民間促進官方,以開放延緩脫鉤,以數字技術克服集聚全球科研和教育人才的障礙。同時,從“追趕型”科技和產業發展模式轉向逐步形成世界領先的科技和產業優勢領域。

第三,進一步推動激勵創新的市場化改革。目前我國絕大多數的研發經費由企業投入,要繼續加強加計扣除、創新券等激勵企業研發的政策,同時完善要素市場及相關產權界定和保護,分擔企業技術創新風險的同時給予其更多創新收益權,從而推動傳統產業的加速轉型和新興高技術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王昊則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增強金融支持製造業創新發展的力度。二是通過設立產業引導基金、鼓勵股權投資等金融手段,加大各地對高技術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扶持力度,搶佔產業創新制高點。三是優化鼓勵創新的政策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