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金融的“台州模式”是怎樣煉成的?

在小微貸款、普惠金融等市場領域,以台州銀行、泰隆銀行和民泰銀行為代表的“台州模式”早已是聞名遐邇。關於這些銀行的經營策略、業務特點、資產結構以及風控模式,比如泰隆銀行的“三品三表(產品、押品、人品,電錶、水錶、納稅申報表)” 、“兩有一無(有勞動意願、有勞動能力,無不良嗜好)”,台州銀行的“三看三不看(不看報表看原始,不看抵押看技能,不看公司治理看家庭治理)”等本土經驗,經由監管部門倡導、新聞媒體傳播,在圈內外膾炙人口。略有不足的是,對於支撐其數十年矢志不移紮根小微的深層結構則依然探究較少,大多淺嘗輒止;實際上,台州當地銀行優秀的公司治理、文化基因和團隊建設等才是其模式大行其道的根本所在。本文試以台州銀行的模本解說之。

小微金融的“台州模式”是怎樣煉成的?


◆ ◆ ◆

一、苦心孤詣的公司治理

中國銀行業發展到今天,公司治理成為了繞不過去的坎和躲不開的焦點。一方面,透過招商銀行等行業標杆的發展轉型歷程,深刻佐證了一條行業鐵律,即良好的公司治理是其實現進階成功、資產優質的根本保障;另一方面,今年以來被接管的幾家問題中小銀行,他們無一例外首先潰於公司治理的大堤。而探究台州銀行的成功之道,乃至“台州模式”的基本前提,首要一條就是它們良好的股權結構和公司治理。

1988年,年僅25歲的陳小軍毅然辭職下海,在此之前,8年的農信社信貸員經歷鍛鍊了其敏銳的市場嗅覺,由他一手創立的浙江黃岩路橋銀座金融服務社(以下簡稱“銀座”),就是後來名動天下的台州銀行前身。創業之初,區區10萬元資本金便是銀座的全部家當,不言而喻,從它誕生之日起,台州銀行即屬於真正的“草根銀行”序列,就被注入真正的、完全意義上的市場化基因,甚至包括其後對陷入困境的椒江區港口城市信用社的兼併,也是完全遵照採用市場化的運作方式進行管理。

縱觀“銀座”(其名稱先後為:“浙江黃岩路橋銀座金融服務社”、“黃岩市路橋城市信用社”、“台州市路橋城市信用社”、“台州市銀座城市信用社”)的發展變遷歷程,毫不諱言,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其發展速度完全稱不上“快”,而更顯現為穩紮穩打的策略,甚至其經營規模也趕不上其它同級別銀行,但這樣一種謹慎的風格正是其市場化的“紮根”過程。於此相互映襯的還有其它同業,如富國銀行於1852年創立,安快銀行成立於1953年,這兩家業內極富盛名的銀行,其最初幾十年裡都名不見經傳,卻又是潛心紮根的重要生長時期,而後大放光彩。

2001年,地方政府和監管部門為化解金融風險,規範城市信用社發展,決定以“銀座”為主體組建臺州市商業銀行,“銀座”迎來了空前的發展機遇。2002年3月,台州市商業銀行正式掛牌,註冊資本3億元,政府僅參股5%,成為全國首家政府參股卻不控股的城市商業銀行。市場化的發展道路註定不能一帆風順,時刻潛伏著危機與挑戰。除此之外,選擇市場化的競爭也意味著自覺放棄了地方政府的庇護,完全陷入了不進則退、大浪淘沙的市場角逐中。實踐表明,從分割股權結構、完善公司治理到細分市場定位,市場化的產權結構使台州銀行充滿了民營經濟活力,最終走出了一條迥異於其他城商銀行的道路。

對於一家地方銀行而言,政府控股無疑是錦上添花,能夠直接帶來兩個方面的好處:一是政務資源的傾斜。特別是政府財政資金在存款方面的轉移支持,在這方面,台州銀行吃虧不小。由於政府沒有控股不能分紅,且台州銀行不發放政府平臺貸款,在離開臺州大本營之外的其他地方,台州銀行幾無任何政府資金流入,即使在臺州本地,政務存款也少之又少。與其他城商行政務存款三分天下有其一,甚至佔比半壁江山的情況,形成鮮明對比。二是政府信用的隱性背書。很多地方性銀行打出的廣告是“某某(地方)人的銀行”、甚至宣稱是“國資控股銀行”,台州銀行倔強地選擇了市場化的股權結構,也就意味著和政府信用劃清界限,一旦出現市場動盪,就如狂風大浪中的一葉孤舟。2001年9月,台州金融市場上的一絲風吹草動激起千層浪,1天之內,致使“銀座”25億存款流失,僅剩下13億元託底。儘管如此,台州銀行歷經磨難後痴心不改,義無反顧地繼續選擇市場化道路,董事長陳小軍曾向時任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行長吳曉靈斗膽直言:“十幾年來,群眾相信我們,接受我們,說明我們對他們確實有幫助,我們的服務確實適合他們的需求。這樣好的城市信用社,這樣好的發展機制,應該有一個存續發展的空間”。

市場化的股權結構為台州銀行流暢的現代公司治理模式掃清了障礙,確保了管理層的長期穩定和管理架構的簡單清晰。台州銀行黃軍民行長曾經是台州一家國有銀行的營業部總經理,上世紀九十年代欣然下海加盟“草根銀行”,飽含一腔熱血與情懷,決意幹出一番事業。二十多年來,他一直擔任著台州銀行的行長,這種極其穩定的管理架構有效維護了經營戰略的可持續性,為台州銀行在小微金融上的厚積薄發、矢志不移保駕護航,也是其戰略定力的一大體現。

銀行需要良好的外部環境。台州銀行的股權結構、公司治理優勢之所以能夠長期保持,與台州當地開明的政治和人文生態密不可分,一如招商銀行優質的公司治理脫胎於深圳這一改革開放的前沿。台州當地政府是有名的“服務型政府”,國家“放管服”改革的示範區,政府管得少,對銀行經營堅持參股不控股、參與不干預的原則,不派駐高管、不攤派項目、不干預具體經營管理。不僅如此,近年來,台州著力打造全市金融服務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大力推進信用軟環境建設。可以說,台州銀行乃至整個台州小微模式的成功與當地政府的“有所為、有所不為”是分不開的,台州地方政府的做法值得學習借鑑。

小微金融的“台州模式”是怎樣煉成的?


◆ ◆ ◆

二、融入血液的文化基因

時至今日,有關企業文化的造勢宣傳常常是層出不窮,目不暇接,而與銀行企業文化有關的話題也是不乏種種。每一個銀行掌門人都在鼓吹文化的獨特性力量,每一家銀行都有一本關於文化的寶典在手。而在如今風生水起的台州銀行,“知行合一”的實幹理念被一如既往地貫徹始終,這種由表及裡發自肺腑的文化傳承,使人們能夠無比真實地感受到企業文化的內在生命力,亦不斷書寫延續著台州銀行的新輝煌。

強烈的風險意識是台州銀行企業文化的核心。因為有過攬存的艱辛體驗,因為有過擠兌的兇險經歷,台州銀行很早就樹立起這樣的理念:“客戶在我們這裡的存款,是對我們的信任,更是他們的血汗錢”,為此,他們以優秀的小企業信貸管理技術,嚴格的問責制,又“粘”又“纏”的清收精神,精心管理每一筆資金,在每一位員工心靈深處築起了抵禦風險的堅強防線,形成了“自覺維護信貸資產質量安全”的氛圍,信貸人員的每一筆房貸就像借出自己的錢一樣小心翼翼。一旦出現風險,責任人馬上就會覺得在行裡抬不起頭、直不起腰,開會時儘量躲在角落,講話也不敢大聲,夜裡也睡不安穩,感覺就像做了“小偷”。

1997年,原銀座市場代辦所發生了一筆10萬元的逾期貸款,經過努力,收回了5.6萬元,而此時借款人已經失聯,代辦所一直沒有放棄努力,此後雖然換了3任主管,但每月打聽借款人行蹤始終是該客戶經理的固定工作流程,1999年,他們終於找到了借款人,幾經周折達成了每月歸還300元的還款協議,經過12年持續不斷的努力,終於在2009年全額收回貸款。台州銀行正是通過這樣的行動,在臺州樹立起“台州銀行的貸款是不能拖欠”的信用觀念,也將風險文化植入了每一位員工的心底。從1988年創立“銀座”起,台州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始終沒有超過1%,也沒有動用過一分錢的政府資金化解風險。泰隆銀行董事長王鈞認為:從泰隆銀行經驗看,小微企業出風險,70~80%是道德風險和操作風險。因此,做好小微金融,隊伍和文化建設尤為重要。“隊伍和文化是成本最低的風控”。對此,同處一隅、同操一業的台州銀行一定是深有同感的,這也一定是小微金融的文化精髓之所在。

不僅是風險文化,台州銀行的服務文化、團隊文化也是可圈可點。到訪臺州銀行,一個強烈的體會是台州銀行的文化表裡如一,都是從歷史中來,從員工中來,從實踐中來。黃軍民行長談到,正是因為民營銀行的品牌創立不易,正是因為過去發生過擠兌,台州銀行最初的形象構建是“我們可以信賴”,用語平實直白而通透,自有一番走心的感染與力量。現在臺州銀行的口碑改為了“簡單、方便、快捷”,與其最快3小時放款、不需要任何抵押等服務作風和效率是完全契合的。

在臺州銀行培訓學院的醒目位置張掛著一段話:“一個嚴厲的上司,每天用最高的標準要求你,你認為這個上司是好人,還是壞人?”乍看之下,覺得有點違和,在臺州銀行呆上兩天,又覺得完全搭調。在臺州銀行的文化譜系中,有很多這樣原始、樸質的內容,而這些正是其文化理念的魅力所在,台州銀行正在整理提煉自己的文化手冊和價值觀體系。筆者兩次受邀台州之行,起因是台州銀行的很多幹部員工自發購買了幾千冊筆者所著(譯)的《富國之本:全球標杆銀行的得失之道》、《富國之道:富國銀行董事長寫給股東的信》,他們認為這兩本書裡面浸透著銀行的諸多通用文化理念,道出了他們很多“意中所有筆下所無”的東西。

筆者在振奮感念之餘,也由此體悟到:在這些市場化、有靈魂的金融企業之間,儘管遠隔千山萬水,仍然有很多理念是相通的。儘管文化的輪廓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文化卻又是真實不虛的,更是確鑿無疑的。它是最底層的生產力和戰鬥力。文化凝不到一塊去,人心就凝不到一塊去。人心散了,隊伍就不好帶。真正的企業文化,不在文化手冊的“雲山霧罩”中,不在領導講話的吉光片羽裡,不在牆頭標語的“偉光正大”上。文化是員工心智模式的長期積累養成,更是一種集體意識的心照不宣,是行為自覺的不約而同所孕育的智慧結晶。

小微金融的“台州模式”是怎樣煉成的?


◆ ◆ ◆

三、“貼地飛行”的隊伍建設

在這個言必談“顛覆”、談金融科技浪潮的喧囂年代,包括台州銀行在內的所謂“台州模式”,其實是這些銀行以非常傳統的信貸人員、採用非常傳統的方式趟出了一條真正堪稱差異化的經營之道,進而成為了一種不盲目從流的現象級存在,本身就非常具有戲劇性。儘管近幾年來台州幾家銀行都在加大金融科技的投入,但其經營模式整體上依然是一種“人海戰術”,台州銀行約1萬名員工中,客戶經理就達到5000多名,而概括總結這一模式成功秘訣最形象的標識是:“小微做得好,進村狗不叫”,這其中,人的因素非常重要。中國銀保監會副主席祝樹民總結推介“台州模式”的三大經驗,其中之一就是“‘以人為本,持之以恆’,牢固樹立以人才為核心競爭力的的理念,持續地吸收人才、培養人才、實用人才,建立薪火相傳的人才梯隊”。

首先說吸收人才,谷歌公司的人才之道歸結到一點,就是“人才:招聘是你最重要的工作”,特別強調選人作為隊伍建設第一環節、第一關口的重要性。與一般性的銀行大規模校招方式不同的是,台州銀行極少直接開展校園招聘,他們的客戶經理招聘,更多得從目標市場、目標客戶群,參加工作不久的“新生代”中招錄。他們認為,這樣的人才吸納好處有二:第一,走出校門經過了兩年社會上的摸爬滾打,已經有了初步的社會閱歷,懂基本的人情世故,能夠儘快入道和上手;第二,有兩年左右的行業經驗,具備基本的行業知識,能夠幫助他們瞭解行業的經營特徵、商業模式、風險點,以及儘快接觸和獲得客戶。他們選人的基本要求也與一般性銀行寬泛的要求不一樣,要求:一方面,強調行業經驗積累,要有主見、會學習、懂人情;另一方面,強調周邊屬地優勢,要有親和力和懂服務。而這些接地氣、能施展開來的優秀人才不論是躋身營銷或作業序列崗位,都會是一支戰鬥力強悍的精英團隊。

這讓人不禁想起“湘軍”主帥曾國藩別具一格的募兵之道,曾國藩創立湘軍,很多方面師法抗倭名將戚繼光,巧合的是,台州是戚繼光抗倭的主戰場,戚繼光的募兵之道也是,專選“黑大粗壯、皮肉堅實的鄉野老實之人”,而那些“臉皮白淨、行動伶俐、看見官府的人毫不畏忌”的“城市油滑之徒”一個不要。過去一些年,一些銀行熱衷於傍大款、壘大戶和做同業,偏離了支持實體經濟和民營企業的航向,近年來,這些銀行高喊“迴歸本源、迴歸實體”,卻發現信貸客戶經理隊伍嚴重退化、老化,普遍存在對小微貸款“不願做、不敢做、不會做”的情況,中小銀行經營轉型要重起爐灶就必須重整隊伍,台州銀行的模式是否值得借鑑呢?

“兵民是勝利之本”。不管是台州銀行還是泰隆銀行,他們都非常注重人才的自主培養,視人才為寶貴的財富。為此,泰隆銀行有專門的泰隆學院,台州銀行則成立了臺行銀座金融學院,可見一斑。通過用內部選拔的講師、自主研發的教材、針對性強的教法,以講案例、講故事和講原理的生動方式,不斷強化培養“文化認同、技能過關、專業勝任”的小微人才隊伍,幫助他們完成一名合格銀行人的自我修煉。臺行銀座金融學院99%的員工自主培養,能將一個沒有任何銀行從業經驗的新員工在6個月內培養成為獨立作業的小微信貸客戶經理,其培訓體系的系統性、針對性、實用性讓人歎為觀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