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模式:釋放大健康產業消費升級新動能

中醫藥在新冠疫情防治中突出表現,讓世人再一次重新審視中醫藥的文化、價值和地位,開創了中醫藥國際化發展新機遇,尤其為以預防為主的大健康產業發展及健康保健產業消費升級提供新的發展機遇。中醫藥在新理念、新技術、新業態新新模式領域必須跨越自己“一畝三分地”,在藥食同源、預防為主、綜合調理、標本兼顧的文化基礎上,倡導敢於挖掘優勢、發揮優勢、提煉優勢和輸出優勢。

“中醫藥+”模式:釋放大健康產業消費升級新動能

“中醫藥+”這一嶄新的發展思維呼之欲出!

“中醫藥+”,為中醫藥構建新的發展思維打開了一定想象空間。該思維試圖超越中醫藥幾千年的定勢,突破封閉的應用範圍和相對保守的發展理念,以主動進取的姿態,以融合創新的方式,鼓勵探索中醫藥原創思維和中醫藥的獨特精華與食品產業、休閒產業等大健康產業對接融合,提升中醫人文哲學生活化水平,構建現代中藥健康產業生態體系,延展中醫藥獨特文化價值,提升中醫藥現代化科技創新水平,為身心健康、生活方式和未來醫學發展探索出一條新路。

“中醫藥+”模式,有力於促進中醫藥多元化創新體系形成

屠呦呦教授對青蒿素的提取,從系統收集整理歷代醫籍、本草、民間方藥入手,在收集2000餘方藥基礎上,編寫了640種藥物為主的《抗瘧單驗方集》,對其中的200多種中藥開展實驗研究,歷經380多次失敗,利用現代醫學和方法進行分析研究、不斷改進提取方法,才最後成功。“中醫藥+”就是要利用現代科技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體系,藉助現代科技的豐富手段,構建中醫藥的創新體系。

因此,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認為,將中醫藥原創思維與現代科技結合,將產生原創性成果,用現代科學技術闡釋中醫藥的科學內涵,推動中醫藥的學術進步和產業發展。隨著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從現代科學層面揭示中醫藥的奧秘已成為可能。推動先進信息技術和傳統中醫藥學融合發展成為現實需求和未來方向,特別是從關鍵技術研究入手,重視臨床療效的評價、作用規律的認識和規範化的應用成為行業內外的共識。

2003年非典肆虐,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嶺藥業創始人吳以嶺研發了蓮花清瘟膠囊,功能主治清瘟解毒,宣肺洩,用於治療流行性感冒屬熱毒襲肺證,次年5月成為我國抗流感藥物新成員,儘管當時非典已經結束,但其“抑制SARS病毒作用”後來被明確寫入說明書。新冠疫情開始後,連花清瘟膠囊迅速被《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列為醫學觀察期推薦用藥。吳以嶺院士家族目前所持有以嶺藥業股票總市值已超過200億人民幣,成為國內財富榜榜單上較為少見的中醫藥人。

“中醫藥+現代科技”將釋放中醫藥原創寶庫中秘密武器的威力,“中醫藥+新疑難雜症”將拓展中醫藥的臨床應用範圍,“中醫藥+現代工藝”將提升中醫藥材和中成藥品的質量。“中醫藥+”將助力我國中醫藥不斷突破傳統中醫的思維模式和方式方法,以更現代化的手段,在更廣闊的空間最大化實現中醫藥的特色和優勢,建立一套能夠適應現代醫學發展的中醫藥創新體系,不斷呈現更多原創成果。

“中醫藥+”模式:釋放大健康產業消費升級新動能


“中醫藥+”模式,有利於食品大健康產業大融合發展

幾千年來,中國人一直很擅長利用食物的藥食兩用價值,中醫很早就認識到食物不僅能營養,而且還能療疾祛病。

我國第一部醫學理論專著《內經》主張:“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書中高度評價了食療養生的作用。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卷二十四專論食治,他主張“為醫者,當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藥”,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原則。此後《食療本草》、《食性本草》等專著都系統記載了一些食物藥及藥膳方。宋代的《聖濟總錄》中專設食治一門,介紹各種疾病的食療方法。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收載了穀物、蔬菜、水果類藥物300餘種,動物類藥物400餘種,皆可供食療使用。

與此同時,很多食品將中草藥的成分加入,創造了新的消費需求,創造了巨大的市場空間。以涼茶市場為例,2012年,加多寶全年銷量突破200億元,力壓可口可樂、百事可樂、雪碧等成為全國罐裝飲料市場銷量第一名;同時,王老吉、和其正等品牌迅速崛起,共同創造了幾百億的涼茶市場。雖然近幾年來,因為惡性競爭、官司糾紛等問題導致行業整體下滑,但中醫藥+食品飲料這一發展戰略依然有巨大的市場空間。

在我國,拔罐這一歷史悠久、操作簡單的療法早就步入千家萬戶。而在里約奧運會上,拔罐印不再是中國運動員獨家“秘籍”,很多外國運動員也發現了這一古老的中國療法的獨特魅力,紛紛變成拔罐的“粉絲”。除了菲爾普斯,美國體操隊、白俄羅斯游泳選手等都選擇拔罐作為訓練比賽恢復的一種手段。中醫療法不干擾運動員的標準訓練,除了拔火罐、推拿,傳統的運動方法,如打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也能幫助運動員放鬆,這也是中醫療法的一部分。

“中醫藥+食品飲料”將中醫藥的獨家配方、祖傳秘方等特色精華與食品飲料產業更加綠色健康發展的趨勢相結合,推出美味、時尚同時又有益健康的新產品,一定會得到市場和消費者的認可。“中醫藥+服務”將中醫的獨特技法、特色療法與健康服務、養老服務、運動休閒、保健養生等行業發展相結合,在釋放中醫傳統魅力的同時,對健康服務等相關行業發展也發揮了巨大的提升作用。

“中醫藥+”模式,有利於健康中國和消費升級戰略實施

“中醫藥+”戰略實施的落腳點還是為提升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服務,實施的關鍵也在於讓廣大人民群眾認識、接受中醫藥的傳統精華和獨特優勢,發自內心、主動採用中醫藥的相關藥物、療法、養生保健方法為康復和提升自身健康服務。特別是當下因環境汙染和工作壓力大造成的亞健康、慢性病的防治上,中醫藥已經發揮出切實有效的作用,通過機理闡述和案例展示能讓更多人直觀感受到,從而產生較強的說服力。

面對廣大人民群眾對醫療消費升級和亞健康、慢性病防治的巨大需求,中醫藥產品和服務的升級,高品質的中藥和中醫服務將成為大健康消費升級的新趨勢,“中醫藥+”模式將推動中醫藥更高標準、更高品質發展,為健康中國和消費升級戰略提供有力支撐。

應充分發揮中醫藥的特色優勢,充分發揮中醫藥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療中的協同作用、在疾病康復中的核心作用,使人民群眾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全方位、全週期保障人民健康,提升中醫藥服務健康中國的能力,為健康中國戰略的順利實施做出中醫藥貢獻。

廣大中醫藥從業者要摒棄模稜兩可的語言和故弄玄虛的風格,更不能盲目誇大療效和成果,要學會用事實說話、用數據說話、用邏輯說話,以科學的思維、精確的語言、翔實的案例客觀展示中醫藥的療效和成績。可以藉助互聯網、新媒體等新技術和展示手段,將真實的狀態和鮮活的案例展現在患者和廣大人民群眾面前,逐步建立起公眾對中醫藥的基本認知和不同程度的信賴。

“中醫藥+基層應用”、“中醫藥+群眾路線”將是中醫藥強大生命力的支撐,14億人民的參與和運用是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廣闊天地,人民的獲得感是檢驗中醫藥工作的試金石,也應成為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奮鬥目標。

依靠人民群眾的同時為人民群眾做好健康服務,中醫藥事業一定能夠取得更大的發展,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更大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