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日子,如紅辣椒越過越紅火

新華社合肥4月28日電題:“好日子,如紅辣椒越過越紅火”

新華社記者 記者王聖志、水金辰、劉美子、屈彥

35個大棚,澆60畝地,67歲的老董給自己定的當日工作量。

董賀勤,安徽省阜南縣會龍鎮閆廟村村民。十里八村的,見著他都招呼一句“嘿,老董!”他總是樂呵地應著。闊綽得很,僱人幹活提前一天支付工錢;又“摳”得很,起了毛邊的褂褲上沾滿泥巴條,一部“古董”按鍵機常常聯繫不上。

20世紀80年代,改革春風拂及農村大地,常年在鄉鎮記工分的老董打算闖一把:承包20畝地,一半燒磚窯,一半養魚。

躊躇滿志,卻成泡影。1989年,一場洪水,魚跑了、磚坯子衝了,生活也跟著倒了。要賬的白天堵門,老董只得晚上帶著僅有的10塊錢獨自逃往外地。坐在車上,36歲的董賀勤哭了。

阜南地處淮河行蓄洪區,國家級貧困縣。70年來,淮河流域共蓄洪15次。水來人走、水去人還,這裡成了“窮坑”。即便到2013年,這裡還是缺電,家裡連電風扇都帶不動,縣裡兩條主幹道坑坑窪窪。

趕上民工潮的董賀勤打工賺了70多萬元。頂著村裡第一個“萬元戶”的帽子,老董滿心得意。

2003年前後,兒子一場大病讓全家跌落谷底。正規醫院、江湖郎中,北京、杭州、阜陽,能跑的地兒,能想的法兒都找了,七個存摺花個精光,又欠了一大筆債。“五毛錢都借不著,人走路都沒勁。”老董說。

脫貧攻堅戰打響後,經過村群眾代表公開評議,這個曾經的“萬元戶”成了“貧困戶”。兒子看病有保障,孫子孫女上學有了教育資助,但愛面子的老董並不情願,“頂個帽子,孫媳婦不好找哩!”

“老董,貧困戶有6000塊產業扶貧引導資金。咱會龍辣椒打出品牌了,你可申報個項目?”

幫扶責任人楊朋蘭沒想到,這6000塊竟成了老董百萬資產的“原始股”。錢批下來那天,老董“揣了又揣,緊了又緊,生怕它掉了。”

大棚147米,鋼管145對,再加個橫樑,6000塊不夠咋辦?那就借點!2015年,62歲的董賀勤帶著脫貧的志願創業了。

請種植大戶當老師,啥時候下籽、栽到地裡多久出果,他悉心記錄。一年,欠債還了,還盈利一萬多元。

但有一件事兒,老董耿耿於懷。“以前都是泥路,穿膠鞋踹不動,背個辣椒袋走不出來。”老董說,路不行,客商上門極少。

脫貧攻堅,讓阜南有了加大基礎設施投入的契機。

農田邊上的國道破土動工,老董知道“形勢變了,動真格了”,2016年毅然擴大到24畝,準備大幹一場。

棚搭好,苗下到地裡,一場大風將雨布一扯兩半。接著幹還是去打工?老董猶豫了。

“你看我種幾年,都蓋了房。”“辣椒長這麼好,不種可惜了。”鄰居和幫扶幹部,你一言我一語,老董一跺腳,“有政府做堅強後盾,我怕啥!”

這一年他淨賺24萬元,貧困帽抹掉了。

24畝再擴到60畝,腳底的鞋每個月換兩三雙,“一天當25個小時用。”老董深知,過好日子,得拼!

暮春四月,棚內,一排排辣椒翠綠挺拔,棚外,陽光灑在這個淮河漢子的臉上,泛著紅暈的臉頰倍兒精神。

2017年,老董遞交了入黨申請書,“黨讓我脫貧了,我要帶領其他貧困戶一起幹。”來他田裡幹活的,八成是貧困戶。貧困戶王連容說,“他很了不起,我們願意跟他幹。”

洪水肆虐之年,淮河行蓄洪區百姓舍“小家”保“大家”,做出了巨大犧牲。好日子,他們不能掉隊!6年間,不再擔心空調斷電,路通到家門口,“垃圾靠風颳”的莊臺也變美了。淮河行蓄洪區貧困發生率從11.4%下降到0.28%。 董賀勤時常感慨,黨民一條心,怎愁幹不出頭?

再過半個月,老董的辣椒就要上市。粗略一算,去年差一千塊就賺到100萬元。好日子,如紅辣椒越來越紅火。

深夜歸家,望見孫女網購的新衣服,老董笑了,“看,娃們比我強多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