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薛兆丰经济学讲义》3、富有是奖励,贫穷是惩罚



能够聆听何需阅读

点击上方蓝色标识让晓书童说给您听



解读《薛兆丰经济学讲义》3、富有是奖励,贫穷是惩罚

越多并不越好——边际


“边际”是一个特别重要的经济学概念。

薛兆丰在向大众介绍经济学的时候,都尽可能的避开经济学中的术语,但唯独“边际”这个术语是怎么也避不开的。

亚当·斯密曾提出过一个经典问题:“水对我们来说极为重要,但是水的价格很低,钻石与我们的生存毫无关系,但它的价格却非常的昂贵。这是为什么?”要解答这个问题就需要用到边际的概念。

所谓边际,就是“新增”带来的“新增”。

比方说边际成本,就是多生产一个产品需要增加的成本。边际收入就是多卖一个产品带来的新增收入。边际效用就是每消耗一个单位的商品所带来的新的享受。

边际收益递减是一个基本经济学原理,意思就是说在单位时间内,随着我们消耗某种商品的增加,这种商品所带来的新增享受也会下降。

这很容易理解,最直接的例子就是我们肚子饿的时候吃馒头,第一个馒头是极大的享受,收益最大。第二个馒头就没有那么好吃了,收益降低。第三个馒头吃下去就已经非常非常的饱了。要吃第四个那就不再是享受,而是痛苦,这就是边际收益递减。

所以我们不会吃第四个馒头,而是吃到第二个或者第三个的时候就停止,用买第四个馒头的钱去买其他的,能给我们带来更大享受的东西。

因此我们会把钱包里的钱,分配给不同的产品,让这些产品给我们带来的总收益达到最大,这就叫做边际平衡。

现在就可以回答亚当斯密的问题了。水确实是生命之源,当我们只有一块钱的时候,会买水,有2块、3块、4块的时候我们都会拿来买水。但是边际收益递减,当我们已经有1000块钱的时候,我们就会动一个念头,去买一点别的东西,比如说钻石。

所以从边际收益的角度来说,这个时候钻石带来的享受是大于水的。

我们每个人都是边际平衡的高手,就算我们之前并不知道边际这个概念,但我们都是按照边际收益最大的方式来行动,分配自己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资源。

如果我现在是一名特别喜欢经济学的大学生,那我应不应该在这门学科上努力拿到100分呢?我在理解了“边际”的概念之后就不会怎么做。

因为我同时还有很多门功课,每门课从60分提高到80分是相对容易的,从80分到90分相对困难,因为边际成本增加,边际收益递减。从99分提升到100分就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这时边际效用非常的低。我们当然不应该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这微小提升上,而是把所有科目的分数都提高,追求总收益的最大。

如果你的女朋友看见你玩游戏,很生气,问你说:“是我重要还是游戏重要?”我们应该怎么用边际的概念回答她呢?

“我当然是很爱你的,所以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和你在一起,但是因为我和你陪你的时间太多了,以至于边际效用递减,现在我玩一会游戏,确实能给我带来更大的享受,但这并不妨碍我继续爱你,继续花更多的时间陪你。”

现在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什么马云说:“我对钱不感兴趣”,这不是他唱高调,而是因为边际效益递减。100万对我来说是一笔巨款,能大幅改善我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享受。可是对他来说,已经不能增加哪怕一点点的享受了,他所做的事情都表现出了更大的格局。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竟然这也和我们买水和买钻石的选择一样,是边际平衡的结果。


需求第一定律


需求第一定律:当其他情况不变,价格提高,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就会增加。就是这么简单朴素的一条定理,可以说是人人都明白,但是一旦遇到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往往就忘记了。

如果我用纵坐标表示价格,横坐标表示需求量,就会得到一条向右倾斜向下的需求曲线。在这里我们需要明确的指出:需求曲线永远都是向下倾斜的,也就是价格越低买的人越多,价格越高,买的人越少。

可很多人会说,我们在股市上也确实看到追涨杀跌的情况,股价越高买的人可能越多;在奢侈品市场,钻石项链要比玻璃项链更受追捧;MBA的学费每年都在增加,但是想要报考的人数却也在增加……这是怎么回事儿?需求曲线是向上倾斜了?

其实,这些情况都是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改变了,股票的盈利能力变了,商品的材质变了,MBA学位的价值改变了。这些其他因素改变,我们就需要用另外一条需求曲线来表达,但是新的这条曲线也一样是永远向下倾斜的,价格越高,需求量越低。

当价格上升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需求曲线就穿过纵轴跑到了第二象限。只要价格足够高,需求者也可以变成供给者。

薛兆丰的一位朋友,一天早上,他要去到70公里以外的地方开会,但是他接连询问了9辆出租车,都不愿意去。条件是不打表,300块钱的车费,并且还要支付50%的回程空车费。算下来就是450元,他觉得非常的不合理,便自己开车去,并愤然感慨:“如果有些人灵魂的表坏了,提价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薛兆丰认为,这个例子生动的说明了,价格的重要性。

首先,连续9位司机都不接活,我们不可能连续遇到9个和钱过不去的傻瓜,由此断定问题在于定价系统,而不是什么灵魂的表坏了。

其次,当价格提升到450的时候,原本是需求者的人选择自己开车,成为了供给者,而如果价格提升到4500,那很可能今天就找个借口不去开会,而去开出租车赚钱了。


解读《薛兆丰经济学讲义》3、富有是奖励,贫穷是惩罚


需求第二定律


接下来,还有需求第二定律,这条定律是对人性的深刻刻画。它说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需求对价格的弹性会增加。

啥意思呢?这里所说的需求对价格的弹性,是需求量随着价格的变动而变动的程度。比方说价格变动2%,需求量因此改变了5%,那么弹性就是5%除以2%等于2.5,弹性大于1。弹性大,一般是香水,名表这样的奢侈品。而如果是弹性小于1,一般来说都是大米,食盐这样的生活必需品。

任何商品都不是绝对的奢侈品或者必需品,这完全取决于它的价格。足够便宜,那就是必需品,而贵到一定程度,就变成了奢侈品。

我们想,水是奢侈品还是必需品?水当然是必需品了,但是如果在水资源极度匮乏的地区呢?人们不会随便的浇花,洗车,洗澡,很少的水先洗脸再洗脚然后再刷鞋,最后还要冲厕所。水就成了奢侈品。

今天物质生活丰富了,对于很多在大城市的上班族来说,出租车就是必需品,可这也是因为在今天它的价格足够低。要知道在30年前,出租车都是在宾馆门口等着接外宾的,因为只有他们才坐得起。

很多人觉得,生活当中存在着一些商品,无论价格多高,他都不会成为奢侈品,人们的需求都不变,比方说米,盐,水这一类的东西,被称之为刚需。

甚至有人用一条垂直的需求曲线来表达。但我们刚刚才说:需求曲线一定是向下倾斜的。在真实世界中,无论代价多高,需求量都不变的情况是绝对不存在的。

我们先说一个极端的点例子,生病了需要医治算不算刚需?对于任何人来说生命都是无比重要的,当然是刚需。

那好,比方说我生病了,医生说一万块钱可以治好,没问题,十万也没问题,可是要100万呢?我就会问问是可以根治吗?医生告诉我只能管一个星期,那我怎么办?我可能会说,算了,不治了,把钱留给家人吧,这就是每天在医院里病人都在面临的真实的选择。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总是能找到替代方案,这也就是需求第二定律所说的,需求对价格的弹性增加。时间越长,寻找到的替代方案也就越多。哪怕是刚才的放弃生命,也是一种替代方案。

说个生活中的例子,比方说我早上起床上班,突然倾盆大雨,而这时只有一辆出租车,跟我要3倍的价钱。现在我没有选择的余地,上班不敢迟到,于是我接受这个价格。如果接下来的几天都是这样的情况,我不可能每天都接受三倍的价格,我就会去积极的寻找替代方案,要么在公司旁边找家酒店住下,要么和领导说明情况在家办公。

时间越长,弹性越大,我们能找到的替代方案越多,也越好。

我们可以用需求第二定律来重新理解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比方说在买卖房屋的时候,有房产交易税。这个税是买房的人付的还是卖房的人付的呢?你交易过房子就知道,表面上看都是买房子的人在掏钱交这笔税。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有税存在,房屋的交易价格就因此所下降,所以是买卖双方一起支付的,买房的人多付了钱,卖房的人少赚了钱,他们的损失之和就等于政府的税收。

有人说通过高额房产交易税来打压房价,这个想法是完全错误的,重税只会增加买卖双方的负担而已。

那这个税是买卖双方平均分摊的吗?

其实不是的,双方付出多少,完全取决于双方的相对弹性,谁的弹性低,谁对这份交易的需求更迫切,他付的钱就要多一些。这甚至和政府的规定都没关系。

比方说政府出台了苹果税,要求每买一个苹果,消费者就要支付5毛的税金。在苹果交易里,消费者不吃苹果还可以选择别的水果,可是水果商人的苹果卖不出去过几天就全坏了,因此在这样的交易里苹果商人的弹性更低。所以他会说:“表面上政府规定买苹果的人交税,但是我可以帮你把税交了,只要你买我的苹果就行。”

所以在交易中,交易费用由谁承担,承担多少,完全取决于交易双方的相对弹性,和政府的规定本身是没有关系的。我们也把它称之为“法律无效定律”。

再比方说,男女关系中,是男生去找女生,还是女生去找男生,是谁迁就谁的消费习惯,谁迁就谁的饮食习惯,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出谁更需要谁,谁的需求弹性更低。

而他们两个结婚的时候,男生都要给女生买一个结婚钻戒,但我们现在知道了,这个钻戒其实是双方一起买的,而谁付出的多,则看谁的相对弹性更低。

还有,像是领导和下属在一起吃饭,谁去付钱,到底是谁在陪谁吃饭,都不一定的,但都可以用需求第二定律来理解。

需求定律是经济学的核心,了解了之后我们会感受到,经济学是对人性深刻的洞察。


价格体系


在上个世纪,社会主义阵营中计划经济的大实验最终以失败告终,市场经济取而代之。我们理解了计划经济的弊端 ,就能理解价格体系的价值所在。

计划经济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存在着三个不可逾越的根本障碍。

第一、人际效用不可比较。

在战争时期,我们的目标是明确的,所有力量都朝一个方向使就可以了。但是要发展经济,我们的目标是复杂的,是生产纸张还是面包还是汽车?生产多少?不知道!

每个人对不同商品的偏好是不一样的,就算我们两个都需要木材 ,我用来做铅笔,你用来取暖。我们两个谁的需求更大?为此愿意付出多大的成本?这一切都不知道。那又怎么针对性的进行生产和分配呢?

第二、数据不可得。

每个人需求什么,需求多少,愿意为此付出些什么代价?这一切的信息数据都是分散在整个社会当中的,都在你我的脑子里,没有人能将他们集中起来,统筹计划。

第三,没有奖惩机制。

在经济活动之中,人们的行为是对是错,没有相应的奖惩机制来进行修正。

这就是计划经济所面临的三个无法克服的根本障碍。而市场经济价格体系,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三个问题。

首先,解决了数据不可得的问题。价格的变动直接就传递了稀缺的信息和数据。而且传递的方式是最快速和高效的,人们不需要知道我用木材做铅笔,和你用木材取暖的需求有多迫切,只要价格上涨,人们就知道这个商品是稀缺的。

而且这个信息只会传递到我们需要木材的人这里,不需要的人不会关注木材的价格,也就没有必要知道相关的信息。

其次,价格可以指导人们的生产,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价格都可以给我们答案。

最后,价格体系完美的解决了奖惩的问题,因为赚钱或者亏本,这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励和惩罚。

这就是价格体系的三大作用,传递稀缺信息,指导生产和做出奖惩。很多人完全可以接受前两个作用,但是对于第三个,奖励使做得对的人变得有钱,其实很多人都是难以接受的。


解读《薛兆丰经济学讲义》3、富有是奖励,贫穷是惩罚


分饼的规则决定了饼的大小


在现实社会中,有钱人可以买更大的房子,优先获得更好的医疗和教育资源,有钱人处处都能享受便利和优待。这时候人们当然会问:“我们没钱的人,穷人该怎么办?”这个质问确实掷地有声,让人不敢回答。

但是我们想想看,如果有钱人不比穷人享有更多的资源,那我们为什么要努力的成为有钱人呢?

如果价格机制的第三个作用,奖励做的对的人失效,那么整个价格机制都会失灵。

有人常说:“不患寡而患不均”“既要把饼做大,也要把饼分匀”。而实际上,真实的情况是分饼的方式决定了饼能够做多大。

我们改革开放的第一枪,就是小岗村农民走投无路,穷则思变,分田到户搞包干,收成一部分归自己,调动起了农民的积极性。同样一块地,之前都不能把土地上的人们养活,现在不仅能把人们养好,还能腾出更多土地满足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这就是最好的例子,如何分饼决定了这块地能长出多少的粮食。

再有,美国的《拜杜法案》。过去美国政府一直支持高校搞科研,但双方是一种雇佣关系。政府出钱,科学家搞发明,搞完交差了事,再申请新的资助搞下一个科研。

1980年《拜杜法案》颁布,所有科研项目的知识产权还是归政府,但是科研机构可以用来进行商业开发,而开发的收益归自己。这就是一个新的分饼游戏。在这个新的游戏规则下才有了美国科技的蓬勃发展。

郭德纲有一个相声段子:“快来看,我们这儿的首富来了。”“首富?他的钱又不给我,我干嘛要和他客气?”“那如果给你了呢?”“给我了我就是首富了,他应该和我客气。”

我们从今天价格体系的奖惩机制来说,有钱是他做了对的判断所得到的奖励。不可否认,绝大多数有钱人确实比穷人做出了更大的贡献。尽管很多人不愿意承认,但人家确实配的上这一份客气。


趁人之危应该受到奖励


很多人都对那些趁人之危发国难财的人都嗤之以鼻,而经济学家却不这么看。

举个有趣的例子,有这么两个案子,你帮审审看:

第一个是我下班回家遇到持刀抢劫,问我要钱还是要命。我当然说要命,对方要一万块钱,但是我身上没有,我答应说跟我回家拿,但是回家的路上我跑掉了,强盗控告我违约。你是法官会怎么判?

第二个例子是我在沙漠里,快要渴死了。这个时候出现一个人说我卖瓶水给你,一万块钱。我说可以啊,但是我身上没有,你先给我喝了,回家之后再给你钱。我喝了水保住了命,但是我回家之后觉得这1万块钱的水实在是太贵了。这是趁人之危为,所以我拒绝付款。对方控告我违约。你又会怎么判呢?

第一个是拦路抢劫,第二个是趁人之危。在第一个案子里,要钱还是要命的选择是强盗制造出来的,第二个案子里要钱要命的选择不是提供水的人制造出来的,趁人之危不是落井下石,卖水的人只是给我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而已。

大家都在批评发国难财的人,但是国难并不是这些人造成的,他们借机发财其实是给人们多提供了一个选择。虽然确实以此牟利,但是对于其他人来说是因此得到好处的。

很多事情都可以被理解为某种意义上的乘人之危。比方说医生同样是利用了病人生病,老师则是利用了学生的无知。而医生对于病人,老师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有帮助的,但是绝大多数人都不理解这个道理。

话说,几年前,美国的某地因为飓风造成大规模停电。有个人就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买了19台发电机,然后驱车1000多公里,到当地以双倍的价钱出售这些发电机。

但是在这个时候,警察及时赶到,以违反价格欺诈条例为名,把他抓了起来,发电机也被没收了。

我们想想看,到底是这个想要发国难财的人在帮助当地的人们,还是把发电机扣押的警察能帮助人们呢?

我们都认可需求增加,供给不足时的价格上涨,可是在面临具体问题的时候,面对发国难财这个事情的时候,所有人都觉得这是错的。

我们去问那些大名鼎鼎的经济学家,他们都认为发国难财的人是在救别人的命,他们应该得到一个奖章而不是惩罚。

通过经济学的训练,我们需要知道,把愿望和结果分开来看。愿望和愿望所造成的结果是两回事儿。

一个人想要买便宜苹果,进入市场寻找便宜苹果的时候,他就已经在抬高苹果的售价。而一个人想要以最高的价格卖苹果的时候,他的行为就在使得苹果的价格下跌。

那些趁人之危发财的人,他们自己的行动本身就增加了供给,使得商品的价格下降,缓解了之前的供需矛盾。


总结


第一、“边际”是新增带来的新增。面对生活中随时都要进行的选择,总量和平均量都没有边际重要。边际收益递减告诉我们,再好的东西也不是越多越好,不断叠加带来的好处也会下降,甚至开始起负作用,哪怕是“钱”也是如此。

第二、需求第一定律,人们会随着代价的改变而改变需求量,需求曲线永远向下倾斜,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什么绝对的刚需。任何东西都可以是必需品也可以是奢侈品。价格足够高,人们甚至可以从需求者变成供给者。

第三、需求第二定律,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需求和供给弹性都会逐渐增大。人类有很强的应变能力,时间越长我们的替代方案就对多也越好。“法律无效定律”交易费用谁承担的多,就看谁的相对弹性更小,在交易中如此,在人际关系中也是如此,需求定律是对人性的洞察。

第四、计划经济所解决不了的问题,价格体系可以解决。它的三个作用:传递关于稀缺性的信息;指导生产和寻找替代方案;做出奖励和惩罚。

第五、分饼规则决定了饼的大小,有钱是因为做出了正确的决策,受到价格体系的奖励。如果有钱人不能享受更多的资源,人们不愿意争当有钱人,那整个价格机制都会失灵。尽管很多人不愿意承认,但这是从效率,从进步考虑的合理安排。

第六、那些乘人之危发国难财的人,国难并非他们制造的,他们只是给人们多提供了一种选择,他们的行为其实是在缓解供需矛盾。经济学教我们把愿望和结果分开来看,这些事情才变得清晰起来。

关于价格的话题,我们还没有说完,房价上涨好不好?春节回家过年算不算奢侈品?孩子上学,病人看病的价格就应该被压低吗?只认钱不认人对吗?这些问题,下期节目我们继续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