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薛兆豐經濟學講義》3、富有是獎勵,貧窮是懲罰



能夠聆聽何需閱讀

點擊上方藍色標識讓曉書童說給您聽



解讀《薛兆豐經濟學講義》3、富有是獎勵,貧窮是懲罰

越多並不越好——邊際


“邊際”是一個特別重要的經濟學概念。

薛兆豐在向大眾介紹經濟學的時候,都儘可能的避開經濟學中的術語,但唯獨“邊際”這個術語是怎麼也避不開的。

亞當·斯密曾提出過一個經典問題:“水對我們來說極為重要,但是水的價格很低,鑽石與我們的生存毫無關係,但它的價格卻非常的昂貴。這是為什麼?”要解答這個問題就需要用到邊際的概念。

所謂邊際,就是“新增”帶來的“新增”。

比方說邊際成本,就是多生產一個產品需要增加的成本。邊際收入就是多賣一個產品帶來的新增收入。邊際效用就是每消耗一個單位的商品所帶來的新的享受。

邊際收益遞減是一個基本經濟學原理,意思就是說在單位時間內,隨著我們消耗某種商品的增加,這種商品所帶來的新增享受也會下降。

這很容易理解,最直接的例子就是我們肚子餓的時候吃饅頭,第一個饅頭是極大的享受,收益最大。第二個饅頭就沒有那麼好吃了,收益降低。第三個饅頭吃下去就已經非常非常的飽了。要吃第四個那就不再是享受,而是痛苦,這就是邊際收益遞減。

所以我們不會吃第四個饅頭,而是吃到第二個或者第三個的時候就停止,用買第四個饅頭的錢去買其他的,能給我們帶來更大享受的東西。

因此我們會把錢包裡的錢,分配給不同的產品,讓這些產品給我們帶來的總收益達到最大,這就叫做邊際平衡。

現在就可以回答亞當斯密的問題了。水確實是生命之源,當我們只有一塊錢的時候,會買水,有2塊、3塊、4塊的時候我們都會拿來買水。但是邊際收益遞減,當我們已經有1000塊錢的時候,我們就會動一個念頭,去買一點別的東西,比如說鑽石。

所以從邊際收益的角度來說,這個時候鑽石帶來的享受是大於水的。

我們每個人都是邊際平衡的高手,就算我們之前並不知道邊際這個概念,但我們都是按照邊際收益最大的方式來行動,分配自己有限的時間、精力和資源。

如果我現在是一名特別喜歡經濟學的大學生,那我應不應該在這門學科上努力拿到100分呢?我在理解了“邊際”的概念之後就不會怎麼做。

因為我同時還有很多門功課,每門課從60分提高到80分是相對容易的,從80分到90分相對困難,因為邊際成本增加,邊際收益遞減。從99分提升到100分就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這時邊際效用非常的低。我們當然不應該把大量的時間浪費在這微小提升上,而是把所有科目的分數都提高,追求總收益的最大。

如果你的女朋友看見你玩遊戲,很生氣,問你說:“是我重要還是遊戲重要?”我們應該怎麼用邊際的概念回答她呢?

“我當然是很愛你的,所以我花了大量的時間和你在一起,但是因為我和你陪你的時間太多了,以至於邊際效用遞減,現在我玩一會遊戲,確實能給我帶來更大的享受,但這並不妨礙我繼續愛你,繼續花更多的時間陪你。”

現在我們完全可以理解,為什麼馬雲說:“我對錢不感興趣”,這不是他唱高調,而是因為邊際效益遞減。100萬對我來說是一筆鉅款,能大幅改善我的生活,帶來很大的享受。可是對他來說,已經不能增加哪怕一點點的享受了,他所做的事情都表現出了更大的格局。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竟然這也和我們買水和買鑽石的選擇一樣,是邊際平衡的結果。


需求第一定律


需求第一定律:當其他情況不變,價格提高,商品的需求量就會減少,價格下降,需求量就會增加。就是這麼簡單樸素的一條定理,可以說是人人都明白,但是一旦遇到生活中的真實問題,往往就忘記了。

如果我用縱座標表示價格,橫座標表示需求量,就會得到一條向右傾斜向下的需求曲線。在這裡我們需要明確的指出:需求曲線永遠都是向下傾斜的,也就是價格越低買的人越多,價格越高,買的人越少。

可很多人會說,我們在股市上也確實看到追漲殺跌的情況,股價越高買的人可能越多;在奢侈品市場,鑽石項鍊要比玻璃項鍊更受追捧;MBA的學費每年都在增加,但是想要報考的人數卻也在增加……這是怎麼回事兒?需求曲線是向上傾斜了?

其實,這些情況都是價格以外的其他因素改變了,股票的盈利能力變了,商品的材質變了,MBA學位的價值改變了。這些其他因素改變,我們就需要用另外一條需求曲線來表達,但是新的這條曲線也一樣是永遠向下傾斜的,價格越高,需求量越低。

當價格上升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需求曲線就穿過縱軸跑到了第二象限。只要價格足夠高,需求者也可以變成供給者。

薛兆豐的一位朋友,一天早上,他要去到70公里以外的地方開會,但是他接連詢問了9輛出租車,都不願意去。條件是不打表,300塊錢的車費,並且還要支付50%的回程空車費。算下來就是450元,他覺得非常的不合理,便自己開車去,並憤然感慨:“如果有些人靈魂的表壞了,提價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薛兆豐認為,這個例子生動的說明了,價格的重要性。

首先,連續9位司機都不接活,我們不可能連續遇到9個和錢過不去的傻瓜,由此斷定問題在於定價系統,而不是什麼靈魂的表壞了。

其次,當價格提升到450的時候,原本是需求者的人選擇自己開車,成為了供給者,而如果價格提升到4500,那很可能今天就找個藉口不去開會,而去開出租車賺錢了。


解讀《薛兆豐經濟學講義》3、富有是獎勵,貧窮是懲罰


需求第二定律


接下來,還有需求第二定律,這條定律是對人性的深刻刻畫。它說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需求對價格的彈性會增加。

啥意思呢?這裡所說的需求對價格的彈性,是需求量隨著價格的變動而變動的程度。比方說價格變動2%,需求量因此改變了5%,那麼彈性就是5%除以2%等於2.5,彈性大於1。彈性大,一般是香水,名錶這樣的奢侈品。而如果是彈性小於1,一般來說都是大米,食鹽這樣的生活必需品。

任何商品都不是絕對的奢侈品或者必需品,這完全取決於它的價格。足夠便宜,那就是必需品,而貴到一定程度,就變成了奢侈品。

我們想,水是奢侈品還是必需品?水當然是必需品了,但是如果在水資源極度匱乏的地區呢?人們不會隨便的澆花,洗車,洗澡,很少的水先洗臉再洗腳然後再刷鞋,最後還要衝廁所。水就成了奢侈品。

今天物質生活豐富了,對於很多在大城市的上班族來說,出租車就是必需品,可這也是因為在今天它的價格足夠低。要知道在30年前,出租車都是在賓館門口等著接外賓的,因為只有他們才坐得起。

很多人覺得,生活當中存在著一些商品,無論價格多高,他都不會成為奢侈品,人們的需求都不變,比方說米,鹽,水這一類的東西,被稱之為剛需。

甚至有人用一條垂直的需求曲線來表達。但我們剛剛才說:需求曲線一定是向下傾斜的。在真實世界中,無論代價多高,需求量都不變的情況是絕對不存在的。

我們先說一個極端的點例子,生病了需要醫治算不算剛需?對於任何人來說生命都是無比重要的,當然是剛需。

那好,比方說我生病了,醫生說一萬塊錢可以治好,沒問題,十萬也沒問題,可是要100萬呢?我就會問問是可以根治嗎?醫生告訴我只能管一個星期,那我怎麼辦?我可能會說,算了,不治了,把錢留給家人吧,這就是每天在醫院裡病人都在面臨的真實的選擇。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總是能找到替代方案,這也就是需求第二定律所說的,需求對價格的彈性增加。時間越長,尋找到的替代方案也就越多。哪怕是剛才的放棄生命,也是一種替代方案。

說個生活中的例子,比方說我早上起床上班,突然傾盆大雨,而這時只有一輛出租車,跟我要3倍的價錢。現在我沒有選擇的餘地,上班不敢遲到,於是我接受這個價格。如果接下來的幾天都是這樣的情況,我不可能每天都接受三倍的價格,我就會去積極的尋找替代方案,要麼在公司旁邊找家酒店住下,要麼和領導說明情況在家辦公。

時間越長,彈性越大,我們能找到的替代方案越多,也越好。

我們可以用需求第二定律來重新理解生活中的一些現象。

比方說在買賣房屋的時候,有房產交易稅。這個稅是買房的人付的還是賣房的人付的呢?你交易過房子就知道,表面上看都是買房子的人在掏錢交這筆稅。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為有稅存在,房屋的交易價格就因此所下降,所以是買賣雙方一起支付的,買房的人多付了錢,賣房的人少賺了錢,他們的損失之和就等於政府的稅收。

有人說通過高額房產交易稅來打壓房價,這個想法是完全錯誤的,重稅只會增加買賣雙方的負擔而已。

那這個稅是買賣雙方平均分攤的嗎?

其實不是的,雙方付出多少,完全取決於雙方的相對彈性,誰的彈性低,誰對這份交易的需求更迫切,他付的錢就要多一些。這甚至和政府的規定都沒關係。

比方說政府出臺了蘋果稅,要求每買一個蘋果,消費者就要支付5毛的稅金。在蘋果交易裡,消費者不吃蘋果還可以選擇別的水果,可是水果商人的蘋果賣不出去過幾天就全壞了,因此在這樣的交易裡蘋果商人的彈性更低。所以他會說:“表面上政府規定買蘋果的人交稅,但是我可以幫你把稅交了,只要你買我的蘋果就行。”

所以在交易中,交易費用由誰承擔,承擔多少,完全取決於交易雙方的相對彈性,和政府的規定本身是沒有關係的。我們也把它稱之為“法律無效定律”。

再比方說,男女關係中,是男生去找女生,還是女生去找男生,是誰遷就誰的消費習慣,誰遷就誰的飲食習慣,這時候我們就可以看出誰更需要誰,誰的需求彈性更低。

而他們兩個結婚的時候,男生都要給女生買一個結婚鑽戒,但我們現在知道了,這個鑽戒其實是雙方一起買的,而誰付出的多,則看誰的相對彈性更低。

還有,像是領導和下屬在一起吃飯,誰去付錢,到底是誰在陪誰吃飯,都不一定的,但都可以用需求第二定律來理解。

需求定律是經濟學的核心,瞭解了之後我們會感受到,經濟學是對人性深刻的洞察。


價格體系


在上個世紀,社會主義陣營中計劃經濟的大實驗最終以失敗告終,市場經濟取而代之。我們理解了計劃經濟的弊端 ,就能理解價格體系的價值所在。

計劃經濟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存在著三個不可逾越的根本障礙。

第一、人際效用不可比較。

在戰爭時期,我們的目標是明確的,所有力量都朝一個方向使就可以了。但是要發展經濟,我們的目標是複雜的,是生產紙張還是麵包還是汽車?生產多少?不知道!

每個人對不同商品的偏好是不一樣的,就算我們兩個都需要木材 ,我用來做鉛筆,你用來取暖。我們兩個誰的需求更大?為此願意付出多大的成本?這一切都不知道。那又怎麼針對性的進行生產和分配呢?

第二、數據不可得。

每個人需求什麼,需求多少,願意為此付出些什麼代價?這一切的信息數據都是分散在整個社會當中的,都在你我的腦子裡,沒有人能將他們集中起來,統籌計劃。

第三,沒有獎懲機制。

在經濟活動之中,人們的行為是對是錯,沒有相應的獎懲機制來進行修正。

這就是計劃經濟所面臨的三個無法克服的根本障礙。而市場經濟價格體系,就很好的解決了這三個問題。

首先,解決了數據不可得的問題。價格的變動直接就傳遞了稀缺的信息和數據。而且傳遞的方式是最快速和高效的,人們不需要知道我用木材做鉛筆,和你用木材取暖的需求有多迫切,只要價格上漲,人們就知道這個商品是稀缺的。

而且這個信息只會傳遞到我們需要木材的人這裡,不需要的人不會關注木材的價格,也就沒有必要知道相關的信息。

其次,價格可以指導人們的生產,生產什麼,生產多少,價格都可以給我們答案。

最後,價格體系完美的解決了獎懲的問題,因為賺錢或者虧本,這本身就是最好的獎勵和懲罰。

這就是價格體系的三大作用,傳遞稀缺信息,指導生產和做出獎懲。很多人完全可以接受前兩個作用,但是對於第三個,獎勵使做得對的人變得有錢,其實很多人都是難以接受的。


解讀《薛兆豐經濟學講義》3、富有是獎勵,貧窮是懲罰


分餅的規則決定了餅的大小


在現實社會中,有錢人可以買更大的房子,優先獲得更好的醫療和教育資源,有錢人處處都能享受便利和優待。這時候人們當然會問:“我們沒錢的人,窮人該怎麼辦?”這個質問確實擲地有聲,讓人不敢回答。

但是我們想想看,如果有錢人不比窮人享有更多的資源,那我們為什麼要努力的成為有錢人呢?

如果價格機制的第三個作用,獎勵做的對的人失效,那麼整個價格機制都會失靈。

有人常說:“不患寡而患不均”“既要把餅做大,也要把餅分勻”。而實際上,真實的情況是分餅的方式決定了餅能夠做多大。

我們改革開放的第一槍,就是小崗村農民走投無路,窮則思變,分田到戶搞包乾,收成一部分歸自己,調動起了農民的積極性。同樣一塊地,之前都不能把土地上的人們養活,現在不僅能把人們養好,還能騰出更多土地滿足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

這就是最好的例子,如何分餅決定了這塊地能長出多少的糧食。

再有,美國的《拜杜法案》。過去美國政府一直支持高校搞科研,但雙方是一種僱傭關係。政府出錢,科學家搞發明,搞完交差了事,再申請新的資助搞下一個科研。

1980年《拜杜法案》頒佈,所有科研項目的知識產權還是歸政府,但是科研機構可以用來進行商業開發,而開發的收益歸自己。這就是一個新的分餅遊戲。在這個新的遊戲規則下才有了美國科技的蓬勃發展。

郭德綱有一個相聲段子:“快來看,我們這兒的首富來了。”“首富?他的錢又不給我,我幹嘛要和他客氣?”“那如果給你了呢?”“給我了我就是首富了,他應該和我客氣。”

我們從今天價格體系的獎懲機制來說,有錢是他做了對的判斷所得到的獎勵。不可否認,絕大多數有錢人確實比窮人做出了更大的貢獻。儘管很多人不願意承認,但人家確實配的上這一份客氣。


趁人之危應該受到獎勵


很多人都對那些趁人之危發國難財的人都嗤之以鼻,而經濟學家卻不這麼看。

舉個有趣的例子,有這麼兩個案子,你幫審審看:

第一個是我下班回家遇到持刀搶劫,問我要錢還是要命。我當然說要命,對方要一萬塊錢,但是我身上沒有,我答應說跟我回家拿,但是回家的路上我跑掉了,強盜控告我違約。你是法官會怎麼判?

第二個例子是我在沙漠裡,快要渴死了。這個時候出現一個人說我賣瓶水給你,一萬塊錢。我說可以啊,但是我身上沒有,你先給我喝了,回家之後再給你錢。我喝了水保住了命,但是我回家之後覺得這1萬塊錢的水實在是太貴了。這是趁人之危為,所以我拒絕付款。對方控告我違約。你又會怎麼判呢?

第一個是攔路搶劫,第二個是趁人之危。在第一個案子裡,要錢還是要命的選擇是強盜製造出來的,第二個案子裡要錢要命的選擇不是提供水的人制造出來的,趁人之危不是落井下石,賣水的人只是給我提供了一種新的選擇而已。

大家都在批評發國難財的人,但是國難並不是這些人造成的,他們藉機發財其實是給人們多提供了一個選擇。雖然確實以此牟利,但是對於其他人來說是因此得到好處的。

很多事情都可以被理解為某種意義上的乘人之危。比方說醫生同樣是利用了病人生病,老師則是利用了學生的無知。而醫生對於病人,老師對於學生來說都是有幫助的,但是絕大多數人都不理解這個道理。

話說,幾年前,美國的某地因為颶風造成大規模停電。有個人就把自己的積蓄拿出來,買了19臺發電機,然後驅車1000多公里,到當地以雙倍的價錢出售這些發電機。

但是在這個時候,警察及時趕到,以違反價格欺詐條例為名,把他抓了起來,發電機也被沒收了。

我們想想看,到底是這個想要發國難財的人在幫助當地的人們,還是把發電機扣押的警察能幫助人們呢?

我們都認可需求增加,供給不足時的價格上漲,可是在面臨具體問題的時候,面對發國難財這個事情的時候,所有人都覺得這是錯的。

我們去問那些大名鼎鼎的經濟學家,他們都認為發國難財的人是在救別人的命,他們應該得到一個獎章而不是懲罰。

通過經濟學的訓練,我們需要知道,把願望和結果分開來看。願望和願望所造成的結果是兩回事兒。

一個人想要買便宜蘋果,進入市場尋找便宜蘋果的時候,他就已經在抬高蘋果的售價。而一個人想要以最高的價格賣蘋果的時候,他的行為就在使得蘋果的價格下跌。

那些趁人之危發財的人,他們自己的行動本身就增加了供給,使得商品的價格下降,緩解了之前的供需矛盾。


總結


第一、“邊際”是新增帶來的新增。面對生活中隨時都要進行的選擇,總量和平均量都沒有邊際重要。邊際收益遞減告訴我們,再好的東西也不是越多越好,不斷疊加帶來的好處也會下降,甚至開始起負作用,哪怕是“錢”也是如此。

第二、需求第一定律,人們會隨著代價的改變而改變需求量,需求曲線永遠向下傾斜,這個世界上不存在什麼絕對的剛需。任何東西都可以是必需品也可以是奢侈品。價格足夠高,人們甚至可以從需求者變成供給者。

第三、需求第二定律,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的需求和供給彈性都會逐漸增大。人類有很強的應變能力,時間越長我們的替代方案就對多也越好。“法律無效定律”交易費用誰承擔的多,就看誰的相對彈性更小,在交易中如此,在人際關係中也是如此,需求定律是對人性的洞察。

第四、計劃經濟所解決不了的問題,價格體系可以解決。它的三個作用:傳遞關於稀缺性的信息;指導生產和尋找替代方案;做出獎勵和懲罰。

第五、分餅規則決定了餅的大小,有錢是因為做出了正確的決策,受到價格體系的獎勵。如果有錢人不能享受更多的資源,人們不願意爭當有錢人,那整個價格機制都會失靈。儘管很多人不願意承認,但這是從效率,從進步考慮的合理安排。

第六、那些乘人之危發國難財的人,國難並非他們製造的,他們只是給人們多提供了一種選擇,他們的行為其實是在緩解供需矛盾。經濟學教我們把願望和結果分開來看,這些事情才變得清晰起來。

關於價格的話題,我們還沒有說完,房價上漲好不好?春節回家過年算不算奢侈品?孩子上學,病人看病的價格就應該被壓低嗎?只認錢不認人對嗎?這些問題,下期節目我們繼續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