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莽撞仗,要打拼命仗!四野的战斗力为什么那么强?

胡渡先生

不打莽撞仗,要打拼命仗!四野的战斗力为什么那么强?

解放战争中,东北野战军(四野)从10万发展到180万,歼敌也达到180万,说明东北野战军的战斗力确实很强。到战争后期,很多国民党部队一听说是戴皮帽子的,吓得掉头就跑。这与林彪的作战指挥风格密不可分。

林彪认为,打仗最重要的问题是“决心”问题。决心看上去虽然很简单,但是产生的过程却很复杂。指挥员需要考虑兵力、兵器、地形、天气,粮草、弹药、民心向背,将领的性格、个人的偏好、士兵的士气等等。总之,敌我之间一切可能的条件和因素都要考虑到,甚至还有很多无法考虑清楚的事情,也要做出预计。因此,它的产生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是指挥艺术的核心。

不打莽撞仗,要打拼命仗!四野的战斗力为什么那么强?

决心的核心又是打不打的问题。林彪在抗大的教育方针里明确提出,我们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革命的战争,因此在军事上必须采取进攻的方法,所以总的作战思想是进攻作战,抗大的同志们心中都要存着个“打”字,才能提高部队的士气,增强战斗力;如果平日里总是战战兢兢想要保存实力,战斗时就会缺乏勇气,这样的部队是不能成为主力部队的,也无法取得群众信任,更谈不上扩大部队了。

既然要打,怎么打就很重要了。能胜必胜者,谁都知道要打,而且越是没有胆量的指挥员,这时候越是最积极。因为这是只赢不输的事,不管是将军还是下级指挥员总得给自己积攒点军功。因此,我们往往可以看到,当做一件事是用牛刀宰鸡的时候,古代不懂行的皇帝、监军们就想过把将军瘾,一些外行领导内行的领导们就胆气特别冲。但是说实话,这些仗打赢了也不是将军们的成绩,而是将士们的功劳。况且打仗哪有那么绝对的事,刘备率70万大军讨吴,以为必胜,谁知大败而归,死在白帝城。这样的皇帝也不在少数。

军事行动不同于其他行动,因为是对抗的,而且以命相搏,所以都带有冒险性。但是冒险不等于蛮干,所以林彪打仗有个特点,就是不打莽撞仗。

不打莽撞仗,要打拼命仗!四野的战斗力为什么那么强?

国民党新一军进军东北

首先,完全没把握的仗坚决不打。林彪认为,不能只是主观上想要胜利就打仗,必须根据敌我情况和地形条件做出判断。敌情未弄清,地形未侦察,兵力未集中,就冒冒失失的向敌人发起进攻,这就叫莽撞仗,这种仗是坚决不能打的。1945年,为了独占东北,中央想在锦州以西打一大仗,阻止国民党军进入东北。但是林彪作为战场指挥员,感到各方面条件都不具备,就建议中央放弃锦州,避免了在不利条件下的作战。

其次,得不偿失的仗要断然地决定不打。林彪认为,如果估计当前的具体情况确实不能取得胜利,而部队尚未战斗或刚进入战斗,或已打到山穷水尽而确无胜利可能时,都要断然停止进攻,放弃战斗,这是战役指挥员灵活机动的一种表现。这时候,指挥员必须负全责,不能被旁人的意见所左右,如果不冷静考虑,明知不能胜而乱打一阵,会把部队的士气打下去。四平保卫战就是一个例子。1946年4月,为了保卫北满,夺取中东路,中央指示东北我军,坚决阻敌于四平以南,并且提出了“化四平街为马德里”的口号。但是经过一个月的激战,林彪作为一线指挥员,感到已无胜利的可能,5月18日果断下令撤出四平,并报中央备案,而且当夜决定放弃长春,调整了把长春变成第二个凡尔登的不切实际的主张,才摆脱了战略上的被动,保存了有生力量。有人说,锦州战役,林彪犹犹豫豫,不服从中央指挥,实际上,林彪是从一线指挥员的角度为中央的战略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这是一个上下互动的过程。

不打莽撞仗,要打拼命仗!四野的战斗力为什么那么强?

血战四平

第三,如果客观情况的确有胜利的把握,而与大局无碍时,应当果断地决心打。林彪认为,光打游击或者仅仅是扰乱,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如果有好的作战机会,即使上级没有命令,或上级因情况不明命令不打,也要考虑打的问题,否则就是机会主义。抗日战争中,平型关战斗充分表现了林彪胆识过人之处。1937年,日军进攻势头正猛,国民党军节节败退,八路军刚刚进入前线,还处在人生地不熟的状态,林彪发现日军非常狂妄、缺乏防护意识,平型关是个打伏击的好地方,于是坚持要在平型关打一仗,结果一打,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打出了八路军的威风,打强了全国人民持久抗战的信心。这就是林彪,绝不放过取胜的机会。所以他认为,战斗的积极性就表现在:“总想打仗,有命令打,只要对全局有益无命令也打,只要有机会就打”,要敢“打没有命令的胜仗”。

不打莽撞仗,要打拼命仗!四野的战斗力为什么那么强?

平型关战斗115师指挥所

正是因为林彪不打莽撞仗,也有人认为林彪打仗过于谨慎,甚至有人认为是胆小。说谨慎还能说过去,说胆小就小看了林彪。

林彪认为,有一种仗必须打,就是硬拼仗。什么是硬拼仗?硬拼仗就是硬打硬拼吃掉敌人的一种打法。什么情况下打硬拼仗?林彪认为,有七分把握就要下决心打,这时候如果加上死打硬拼的勇敢精神和灵活机动的指挥艺术,就能够争取胜利。所以,“部队勇敢的标志是刺刀见红”,“只有敢于拼刺刀的部队,才是高级的部队。”因此,战术上就必须有蛮干的精神,进攻时要不怕伤亡,只有坚决的牺牲才能换得更少的牺牲;防御中要顽强,要咬住牙,吃住劲,特别是战役内部的指挥员要坚决完成自己的作战任务,绝不能惊慌失措,悲观失望。塔山阻击战就是一个典型的硬拼仗。

不打莽撞仗,要打拼命仗!四野的战斗力为什么那么强?

塔山阻击战

但是林彪也指出,硬拼仗不是长期的作战指导原则,千万不能不讲战术,乱冲一通,当“水牛战术家”,也不能“嘴上说的硬,打起来并不硬。”正确的硬拼,应该是既讲战术又勇敢,既坚决又顽强,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旺盛的突击精神。

到了1947年,经过土地革命和深入发动群众,东北我军主力部队不断扩大,逐渐转入主动。林彪要求各级指挥员都要掌握这些作战原则,而且要在自己思想上打通,灵活运用。为此,他反复向各级指挥员讲打胜仗的根本办法,既提高了指挥员的信心,又打通了作战指挥的关节,才出现了辽沈战役中,我军在追击廖耀湘兵团时,“枪炮声就是命令,哪里有枪声就往哪里打”,自主协同、乱中取胜的一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