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也入碑?《乙瑛碑》保存了東漢詔報文書的原始資料

《乙瑛碑》,又稱《漢魯相乙瑛請置孔廟百石卒史碑》、《孔廟置守廟百石卒史碑》、《孔廟置守廟百石孔龢碑》、《孔龢碑》等。碑高198釐米,寬91.5釐米,厚22釐米,凡18行,行40字。原石立於山東曲阜孔廟內,現置曲阜碑苑。


公文也入碑?《乙瑛碑》保存了東漢詔報文書的原始資料


公文也入碑?《乙瑛碑》保存了東漢詔報文書的原始資料


公文也入碑?《乙瑛碑》保存了東漢詔報文書的原始資料


原碑文中並沒有明確的立碑時間,但後世一般依據碑文中魯相平上奏牒的時間將它視東漢桓帝永興元年(153年)所刻。此說雖不甚嚴謹,但與實際立碑時間當相去不遠。

《乙瑛碑》碑文所書寫的,乃是東漢元嘉三年三月至永興元年六月之間,魯相上書請求為孔廟置守廟百石卒史的往來文書。東漢元嘉三年為公元153年,此年五月,即改為永興元年,所以碑中雖有兩個紀元,其實是同一年中大約三個月間的事。

此碑保存了東漢詔報文書的原始材料,其主體可分為三個部分:一為司徒吳雄、司空趙戒因前任魯相乙瑛所請,上奏皇帝,請置孔廟守廟百石卒史一人,管理孔廟日常事務,並得到皇帝批准;二是司徒、司空下發魯相的回報文書,命選拔通經藝、明禮儀者一人,出任守廟一職;三是現任魯相平的回報文書,將選拔情況和授孔龢為守廟百石卒史的文牒上呈朝廷。

碑文所反映的漢代詔報文書,其說一事,層層引用,不厭繁瑣,保存了當時制度的真實情況。這種以文書入碑的例子,除此碑外,僅在《史晨碑》中有所反映。

卒史,本秦官,《史記·蕭相國世家》記蕭何曾為秦泗水卒史,“(蕭)何為泗水郡卒史”。又《史記·張丞相列傳》及《漢書·周昌傳》皆記周昌及其從兄周苛“秦時皆為泗水卒史”,可見秦時郡屬吏即有卒史。

漢承秦制,郡屬吏亦設卒史,如《史記·建元以來侯者年表》及《漢書·魏相傳》皆記魏相曾為“府卒史”。漢代不僅郡太守屬吏有卒史,中央官屬也有卒史。《史記·儒林列傳》載:“公孫弘為學官……請選擇其秩比二百石以上,及吏百石通一藝以上,補左右內史、大行卒史;比百石以下,補郡太守卒史,皆各二人,邊郡一人。”(注:大行即大行令,秦名典客,西漢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大行令,至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名為大鴻臚。)

卒史的秩等 ,一般郡卒史秩百石。《史記·儒林列傳》引如淳曰:“《漢儀》弟子射策,甲科百人補郎中,乙科二百人補太子舍人,皆秩二百石;次郡國文學,秩百石也。”郡國文學,即郡國文學卒史,明言其秩為百石。《乙瑛碑》中請置孔廟守廟卒史亦為百石。

《乙瑛碑》曾著錄於《集古錄》、《金石錄》等書中,歷代以來,均被視為學習隸書的經典範本。碑末刻有“後漢鐘太尉書,宋嘉祐七年張稚圭按圖題記”。考鍾繇年代當是後人偽託無疑。

明安世鳳《墨林快事》評“此學書人第一宗祖”。明趙崡《石墨鐫華》卷一評:“其敘事簡古,隸法遒勁,令人想見漢人風采,正不必附會元常也。”清孫承澤《庚子銷夏記》卷五稱:“文既爾雅簡質,書復高古超逸,漢石中之最不易得者。”清萬經《分隸偶存》捲上雲:“字特雄偉,如冠裳佩玉,令人起敬。”何紹基《東洲草堂金石跋》則雲:“橫翔捷出,開後來雋利一門,然肅穆之氣自在。”楊守敬《平碑記》雲:“是碑隸法實佳,翁覃溪雲:‘骨肉勻適,情文流暢。’誠非溢美,但其波磔已開唐人庸俗一路,史惟則、梁升卿諸人未必不從此出,或以比《禮器》,則過譽矣。”

乙瑛碑是漢隸最興盛時期的典型作品,它除了具有漢隸在用筆結字等方面的共性外,還有自己的個性,即藝術特色。

首先,從風格形態來說,乙瑛碑具有宗廟之美。其風格既不像《石門頌》那樣豪肆,也不像《曹全碑》那樣秀潤,而是介於二者之間。它又比《禮器碑》多一分沉厚,比《史晨碑》多一份雄強。其用筆沉著厚重,結字端莊雍容,體現了傳統文化追求的一個向度,深具宗廟之美。正如清代方朔所言“《乙瑛》在三碑為最先,而字之方正沉厚,亦足以稱宗廟之美、百官之富。王篛林太史謂雄古,翁覃溪閣學謂骨肉勻適,情文流暢,漢隸之最可師法者,不虛也。”(《枕經金石跋》)

其次,從技法角度看,用筆方圓兼備,結字勻適調和,章法規矩合度。乙瑛碑是八分隸書完全規範化的極致,具備了漢隸的全副表現手法。其用筆不像《張遷碑》那樣多方筆,也不像《曹全碑》那樣多圓筆,而是多切鋒方筆入紙,頓筆圓轉出鋒,剛柔相濟。平畫表現最為明顯。作為漢隸最重要表現特徵的波碟畫顯明突出。其結字筆畫排列勻整,近小篆之排疊布白,沒有大的鬆緊變化,字內空間較平均,筆畫向四周均勻排布,不像《史晨碑》和《曹全碑》那樣刻意突出長大的主筆畫。

其章法如同許多漢碑一樣,橫成行豎成列,字距略大於行距。呈森然氣象。清代梁巘說:“學隸書宜從乙瑛碑入手”(《評書帖》)。乙瑛碑在漢碑中屬平正規範一路,適合初學。自乙瑛入隸,左可通雄肆一路,右可通雅逸一路。

臨習《乙瑛碑》,應注意以下事項:

一、注意把握此碑的整體風格。“隸法以漢為極,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王澍《虛舟題跋》)。要注意尋找規律,抓住此碑不同於其他漢碑的用筆結字特點。在臨習時,最好與其他漢碑對照臨習,互參互證,這樣才能更清楚地把握其風格特點。

二、可與簡牘書法結合臨習。碑刻書跡畢竟與墨跡不同,行筆法較隱晦。簡牘書法墨跡的清晰用筆可給有“血緣關係”的碑

隸以筆法的提示。正如鄭孝胥《海藏書法抉微》所說:“上虞羅

氏叔蘊輯為《流沙墜簡》,由是漢人隸法之秘盡瀉於世,不復受拓本之蔽,昔窮畢生之力於隸書而無所獲者,至是則洞若觀火。”而且簡牘的生動活潑與漢碑的端嚴典重形成鮮明對照,對自己日後風格的形成大有裨益。

三、要注意“碑法”用筆的把握。碑的筆法是與帖的筆法完全不同的另一系統。後人無視這一區別,挪用帖法寫碑,只重筆畫兩端形態,中段一滑而過,致使隸書走向鄙俗一路。唐以後隸書家多難逃此弊。臨習時要注意用筆節奏,中段行筆不可過速,而且筆要鱗勒,逆鋒澀進,加大筆毫與紙面的摩擦,使筆畫沉實殺紙,形成高古渾厚之氣。這才是所謂“金石氣”,而不是用筆模擬其筆畫的剝蝕。

四、注意用筆和結字方面的辨證處理,如方與圓、曲與直、長與短、輕與重、大與小、剛與柔、斂與放、肥與瘦、向與背、動與靜等。注意點畫和結體之間的關係——二者相輔相成,許多時候用筆造成結字。

五、由於此碑法度謹嚴,臨寫時要注意避免過於工整,以至走向拘謹和俗氣。楊守敬稱其“波磔已開唐人庸俗一路”,不可不查。


公文也入碑?《乙瑛碑》保存了東漢詔報文書的原始資料


公文也入碑?《乙瑛碑》保存了東漢詔報文書的原始資料


公文也入碑?《乙瑛碑》保存了東漢詔報文書的原始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