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為皇后,敗於宮鬥,出家為尼,突然暴斃

1929年,洛陽東北三十里輔村出土了《魏瑤光寺尼慈義墓誌銘》(即世宗後高英墓誌),北魏神龜元年(518年)立。志高83釐米,寬84.5釐米,十五行,行十五字。正書。現藏於陝西碑林博物館。


貴為皇后,敗於宮鬥,出家為尼,突然暴斃


志文:魏瑤光寺尼慈義墓誌銘。尼諱英,姓高氏,勃海條人也。文昭皇太后之兄女。世宗景明四年納為夫人。正始五年拜為皇后。帝崩,志願道門,出俗為尼。以神龜元年九月廿四日薨於寺。十月十五日遷葬於 山。弟子法王等一百人,痛容光之日遠,懼陵谷之有移,敬銘泉石,以誌不朽。其辭曰:三空杳眇,四果攸綿,得門其幾,惟哲惟賢。猗與上善,獨悟斯緣,出塵解累,業道西禪。方窮福養,永保遐年,如何弗壽,禍降上天。徒眾號慕,涕泗淪連,哀哀慼屬,載擗載援。長辭人世,永即幽泉,式銘茲石,芳猷有傳。(據趙萬里《漢魏南北朝墓誌集釋》)

據志文可知,志主尼慈義名高英, 即《魏書》所載“宣武皇后高氏”。 宣武帝在延昌四年(515年)正月初十病逝,其子孝明帝即位,高英成為皇太后。 同年三月朔日,高英出家至瑤光寺為尼,成為北魏歷史上第一位出家的皇太后。高英無子,即位的孝明帝生母為太妃胡氏。高英的命運如此急劇變化,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歷史真相呢?

高英 (?-518年),北魏宣武帝元恪的第二任皇后,來自高句麗,其父高偃是高照容的次兄 。母親是武邑郡君王氏。據《魏書·宣武皇后高氏傳》載:高氏是高照容弟弟高偃之女,先為宣武帝貴人,曾生育一個皇子,早夭,又生女為建德公主;正始五年(公元508年)拜為皇后,甚見禮遇。但高英性妒忌,史書稱其“悍忌”,妒忌達到了彪悍程度,特別到宣武帝后期,高後妒性更烈,後宮嬪御有的人到皇帝死(公元515年)都沒有機會侍寢。(李延壽《北史》:“性妒忌,宮人希得進御。”)所以,宣武帝后宮佳麗無數,得到臨幸者極少,生有皇子者更少,皇子活下來的,僅有孝明帝元詡一人。《魏書》卷十三《 宣武皇后高氏傳 》所載:“由是,在洛二世,二十餘年,皇子全 盲者,惟肅宗而已。”

羅振玉先生是較早研究此墓誌的學者。 他在《瑤光寺尼慈義墓誌跋》一文中,考證了幾個方面的問題:其一,高英之父高偃為族母孝明文昭皇后的兄長,而非《魏書》所載弟;其二,高英入宮位次為夫人,而非《魏書》所載貴嬪;其三,高氏入宮於改年號前,也就是正始五年(508年),而非《魏書》所載永平元年;其四,《魏書》載高英死於廿六日 ,志作廿四日 ,這是公佈死訊與死亡時間的差別。(羅振玉《遼居乙稿》,見趙萬里《漢魏南北朝墓誌集釋》)羅文屬於基本內容考據 ,並沒有涉及背後的政治鬥爭。

宣武帝第一位皇后是於氏。《魏書》卷十三《宣武順皇后於氏傳》載:於氏是太尉於烈弟於勁之女。世宗(宣武宗廟號)親政,於烈時為領軍,身居要職,當時後宮尚空缺,就讓人到處稱頌於氏德貌雙全,世宗遂迎入為貴人,時年十四,甚見寵愛,後又立為皇后。於皇后性格沉靜,為人寬厚,性不妒忌,生皇子昌,三歲夭歿,後來於皇后也暴亡,時論認為兩件事皆是高氏叔侄所為。

《高英墓誌》介紹高英是皇后,沒有言及她的“皇太后”身份,直接寫作“帝崩,志願道門,出俗為尼”,似乎宣武帝一死,她便出家為尼。 對照傳世文獻的記載,其中大有隱秘。

《魏書·宣武皇后高氏傳》有如下記載:宣武皇后高氏, 文昭皇后弟偃之女也。世宗納為貴人,生皇子,早夭,又生建德公主。後拜為皇后,甚見禮重。性妒忌, 宮人希得進御。及肅宗即位,上尊號曰皇太后。尋為尼,居瑤光寺,非大節慶, 不入宮中。建德公主始五六歲,靈太后恆置左右,撫愛之。 神龜元年,太后出覲母武邑君。時天文有變,靈太后欲以後當 禍,是夜暴崩,天下冤之。喪還瑤光佛寺,嬪葬皆以尼禮。

宣武帝名恪,是孝文帝的繼承人,母親為高夫人,並非皇后。 宣武帝即世宗,即位之後追認生母為文昭皇后。高皇后,是文昭皇后的外甥女,是宣武帝的表妹,政治背景相當深厚。 高英生子夭折,又生有建德公主。宣武帝去世很突然,《魏書·世宗紀》載延昌“四年春正月甲寅,帝不豫,丁巳,崩於式乾殿,時年三十三。二月甲戌朔,上尊諡曰宣武皇帝,廟號世宗。甲午,葬景陵”。宣武帝發病到去世,只有三天時間,朝廷立刻迎來巨大變故。肅宗即孝明帝,宣武帝駕崩當夜即位,只有六歲的年幼皇帝,還不懂此時朝廷各派勢力已經劍拔弩張。

《魏書·肅宗紀》載,“二月庚辰,尊皇后高氏為皇太后”。可見,孝明帝即位後不久,高英被尊為皇太后。高英既被奉為皇太后,政治地位的穩固應當沒有問題,怎麼會忽然出家為尼呢?

《高英墓誌》中解釋是“志願道門,出俗為尼”,出家是她的自願。如果看《肅宗紀》所載,延昌四年“三月甲辰朔, 皇太后出俗為尼,徙御金墉” ,完全是平淡敘述,沒有涉及原因,讀者也難以獲得真相。對此,《高英傳》中多少有些透露: “尋為尼,居瑤光寺,非大節慶,不入宮中。”尤其從後面兩句看,高英出家應該是一種驅逐,限制入宮最能說明問題。 不僅如此,《魏書·天象志一之四》還有進一步的記載: “後廢為尼,降居瑤光寺。” “廢”字點出了關鍵,高英出家,是皇太后身份被廢的結果;出家為尼,不過是給了一個出路而已。

《魏書》卷三十一《於忠傳》說:宣武帝剛去世,高太后就要加害靈太后胡氏,胡氏心中忐忑不安。宦官劉騰把消息告訴了中庶子侯剛,侯剛又告訴了侍中領軍於忠(注:於皇后堂弟)。於忠問計於侍中崔光,崔光認為,應先將胡氏安置在一處秘密地,派兵嚴加守衛,才是萬全之策。於忠等人依計行事,並一一告知靈太后,胡氏才安心,所以胡氏十分感激這四人。

《資治通鑑》卷一百四十八載:宣武帝去世後,侍中崔光、侍中領軍於忠、詹事王顯、中庶子侯剛連夜迎接太子元詡登基,事出倉促,來不及召集百官,只有四人與值夜班的官員一起參加了新皇登基儀式,說是為防備高氏。接著的描述大致如《於忠傳》。

然後,他們幾個人商議,以國喪為由,詔令正在攻打蜀地的高肇班師,後高陽王元雍與於忠合謀設伏兵殺死高肇。宣武帝正月初十卒,二月二十一日葬於景陵,二月二十六日尊高皇后為皇太后,胡氏為皇太妃,三月初一,“以高太后為尼,徙居金墉瑤光寺,非大節慶,不得入宮”。這與《高英墓誌》所言“志願道門,出俗為尼”,完全不同。其中的玄機可想而知:靠山叔叔高肇已被殺,高氏完全被手握兵權的於忠等人所控制,她出家非“志願”;“不得入宮”,意思是不準,也不像其傳記所言“非大節慶,不入宮中”。金墉城是北魏遷都洛陽後被廢的皇后、嬪妃居住的地方。

三年後的神龜元年(公元518年)九月二十四日,高英卒於瑤光寺,十月十五日遷葬於邙山。而史書記其死亡時間為二十六日。高英也並非正常死亡。史料記載,當月天文星象變化表明,將不利於後宮之主,胡太后害怕應在自己身上,遂想讓高氏抵擋災難,就在夜裡派人毒殺了高英,贈諡號順皇后,以尼禮葬於北邙,百官草草送至墓地,毫不講禮制。

從《高英墓誌》開始,我們通過閱讀這些記載,逐漸接近歷史的真實。出家原來是不得已的、是被迫的,而真實的原因在主導者那裡,是不希望後人獲知的。高英被迫出家並沒有帶來最終的安全。《墓誌》載她“以神龜元年九月廿四日薨於寺,十月十五日遷葬於芒山”。 從延昌四年(515年)三月一日出家為尼到神龜元年(518年)九月二十四日去世,高英為尼的時間約為三年六個月又二四天,最終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路。 連高英人生最終的收場,《墓誌》依然沒有告訴我們實情。 反而是《高英傳》給出了因果解釋,高英之死,是來自胡太后(靈太后)的安排,理由竟然是為了應對天象之變。 “太后出覲母武邑君。 時天文有變,靈太后欲以後當禍,是夜暴崩,天下冤之” 。《天象志》載,“上崩後,廢為尼,降居瑤光寺。 尋為胡氏所害,以厭天變也” ,與本傳一致。 魏收對此有一個解釋,確實是從天象視角進行的,“月犯軒轅,女主憂之。 其後皇太后高尼崩於瑤光寺。營室又主土功也。胡太后害高氏以厭天變,乃以後禮葬之” 。

對高英喪禮的舉辦,史書亦有記載。 《魏書·禮志·喪服》雲:肅宗詔曰: “崇憲皇太后,德協坤儀,徵符月晷,方融壼化,奄至崩殂。朕幼集荼蓼,夙憑德訓,及翕虣定難,是賴謨謀。夫禮沿情制,義循事立,可特為齊衰三月 ,以申追仰之心。”有司奏: “案舊事,皇太后崩儀,自復魄斂葬,百官哭臨,其禮甚多。今尼太后既存委俗尊,憑居道法。凶事簡速,不依配極之典;庭局狹隘,非容百官之位。但昔徑奉接,義成君臣,終始情禮,理無廢絕。輒準故式,立儀如別。內外群官,權改常服,單衣邪巾,奉送至墓,列位哭拜,事訖而除。 止在京師,更不宣下。 ”詔可。

肅宗繼位時尚幼,朝政為胡太后掌握,齊衰三月已絕非國喪之禮。有司所奏,似為皇太后身份業經由後為尼之改變,不應再拘泥太后之禮,應以尼禮葬之。於是特立儀如別。從奏文中隱約可知高太后“尼禮”規制:庭局狹促,無百官哭臨,且諸位官員不著喪服,只改常服,單衣邪巾,奉送至墓,列位哭拜,事訖而除。且此事只在京師,並不詔宣百官。

喪事之處理至為簡陋,然有司所奏聽起來合情合理,似乎北魏當時為尼者皆當以所謂“尼禮”葬。但高英暴亡之後六年,昭儀寺比丘尼慈慶去世,其葬禮規格之高,與高英迥異。

《漢魏南北朝墓誌集釋》載:魏故比丘尼統慈慶墓誌銘。尼俗姓王氏,字鍾兒,太原祁人,宕渠太守更象之女也。稟氣淑真,資神休烈,理懷貞粹,志識寬遠。故溫敏之度,發自齠華;而柔順之規,邁於成德矣。年廿有四,適故豫州主簿行南頓太守恆農楊興宗。諧襟外族,執禮中饋,女功之事既緝,婦則之儀惟允。於時宗父坦之出宰長社,率家從職,爰寓豫州。 值玄瓠鎮將汝南人常珍奇據城反叛,以應外寇。王師致討,掠沒奚官,遂為恭宗景穆皇帝昭儀斛律氏躬所養恤,共文昭皇太后有若同生。太和中,固求出家,即居紫禁。尼之素行,爰協上下,秉是純心,彌貫終始。由是忍辱精進,德尚法流,仁和恭懿,行冠椒列。侍護先帝於弱立之辰,保衛聖躬於載誕之日 。雖劬勞密勿,未嘗懈其心;力衰年暮,莫敢辭其事。寔亦直道之所依歸,慈誠之所感結也。正光五年尼之春秋八十有六,四月三日忽遘時疹,出居外寺。其月廿七日 ,車駕躬臨省視,自旦達暮,親監藥劑。逮於大漸,餘氣將絕,猶獻遺言,以贊政道。五月庚戌朔七日 丙辰遷神於昭儀寺。皇上傷悼,乃垂手詔曰: 尼歷奉五朝,崇重三帝,英名耆老,法門宿齒。 並復東華兆建之日 ,朕躬誕育之初,每被恩敕,委付侍守。 昨以晡時忽致殞逝,朕躬悲悼,用惕於懷。可給葬具,一依別敕。中給事中王紹鑑督喪事,贈物一千五百段。又追贈比丘尼統。以十八日窆於洛陽北芒之山。乃命史臣作銘志之。其詞曰: 道性雖寂,淳氣未離,衝凝異揆,緇素同規。於昭淑敏,寔粹光儀,如雲出岫,若月臨池。契闊家艱,屯亶世故,信命安時,初睽末遇。 孤影易彯,窮昏難曙,投跡四禪,邀誠六渡。 直心既亮,練行斯敦,洞窺非想,玄照無言。注荷眷渥,茲負隆恩,空嗟落晷,徒勖告存。停壑不久,徂舟無舍,氣阻安般,神疲旦夜。延佇翠儀,淹留鑾駕,滅彩還機,夷襟從化。悲纏四眾,悼結兩宮,哀數加厚,窆禮增崇。泉幽閟景,隴首棲風,揚名述始,勒石追終。徵虜將軍中散大夫領中書舍人常景文,李寧民書。

慈慶,太原祈人,俗名王鍾兒,父王更象。太原王氏為北魏五姓七族高門之一。夫楊興宗,為恆農楊氏,亦是顯赫之族。 正光五年(524年)慈慶去世,時年八十六。王鍾兒史書無傳,其宮中具體身份不可得知,但據其逝後稱“薨”,並追贈“比丘尼統”(此為所見墓誌中絕無僅有之例),可知其地位之崇高。 《魏書·釋老志》有皇帝追封高僧為“老壽將軍”事 ,且提及道人統、沙門統,未見比丘尼統之號。國賜葬具,中給事中督喪,王氏之葬顯非依“尼禮”薄葬。“徵虜將軍中散大夫領中書舍人常景文,李寧民書”,與高太后墓誌“弟子法王等”私人立碑相比照,當政者之態度顯而易見。故此志與“高英墓誌”合看,方可明瞭所謂“以尼禮葬之”不過是高太后在政治勢力角逐中徹底失敗之後,當政者對其帝后身份的否認。

《高英墓誌》出土地已超出宣武帝景陵的兆域區,也就是說宣武帝的正牌皇后,死後連祔葬景陵的資格都沒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