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義初期,陳友諒擁有絕對優勢,為何最終一手好牌打稀爛?

朱元璋從一名乞丐發家,最後坐上皇帝的位置,除了他本人擅於因勢利導、懂得招攬人心之外,很重要的一點在於他擅長從敗局中找生路。相比起他來,陳友諒卻正好相反,儘管從現代的觀點來看,當年的陳友諒更具有成功的特性,可惜卻因為一次次的錯失機會導致了最終的敗局。

起義初期,陳友諒擁有絕對優勢,為何最終一手好牌打稀爛?

其實在起義初期,陳友諒是擁有絕對優勢的。他同朱元璋一樣,都起義自紅巾軍,這支軍隊有個顯著的特點就是起義的人幾乎都是下等平民,他們對於血統地位等本就充滿叛逆的心理,加上一直生活在壓迫當中,因此當有人願意挑頭鬧事的時候,他們是非常願意跟隨其後。

也正因為這個緣故,陳和朱兩人在開始就集結了一大批死忠追隨者,陳友諒更是一下子就集結了近60萬大軍,這樣規模的隊伍無論是在古代還是放在現代,都是一批無法被忽視的力量。

起義初期,陳友諒擁有絕對優勢,為何最終一手好牌打稀爛?

相比起陳友諒的迅速發家,朱元璋則穩得多。他在一開始並沒有特別大的規劃,直到被迫起義之後,最大的理想依舊是能夠吃飽飯。他的起義更多的被逼無奈之下的唯一的選擇,然而正是因為這一點,讓他在以後的每一步路上,都走得異常堅定。

就像是鏡子內外的兩條平行線,幾乎同樣的身世,同樣的發家史,同樣的起義背景,甚至連起義後的駐紮地都如此類似,但是結局卻完全相反,這到底是為何呢?

首先是天時:陳友諒的軍隊雖然源自起義,但是軍隊裡的人幾乎沒有什麼太大的抱負,即使有也沒有太多有能力的人去實現。相反朱元璋的隊伍就不同了,之前說過他前期的每一步都像被命運推著走,被迫要飯,被迫看著親人離去,被迫接受自己即將被迫害死的事實。而正是這一步步的“被迫”,讓他堅定了一定要做出一番舉動的決心。當一個人下定決心想要做成一件事的時候,整個世界都會替他謀劃的。

起義初期,陳友諒擁有絕對優勢,為何最終一手好牌打稀爛?

其次是地利:儘管兩人都在長江中下游發家駐紮,但朱元璋擅於發揮優勢,更擅長整合手裡的資源進行謀劃,更好的完成了前期的資源累積和後續的給養。

當時兩人佔據的地盤雖然均為農耕區,不過朱元璋所在的地域更適合播種,而陳友諒光在這一點就輸了。如果糧食生產供給不上,軍隊很難有較大的遷徙。

那麼陳友諒有沒有優勢呢?有的,那就是造船技術。他當時想必有想過通過海上作戰擊敗對手,於是瘋狂點擊造船技術。誰能想到由於過分倚重水上作戰,導致船身笨重,隨之加重了人工成本,讓本就不富裕的糧食產量更加雪上加霜。

起義初期,陳友諒擁有絕對優勢,為何最終一手好牌打稀爛?

最後是人和:相比起陳友諒的小人心態,朱元璋顯得大氣許多。他一旦信任某個人,就會完全的信任,即使心裡犯嘀咕面子上也要表現出信任來。相反陳友諒經常做磨還沒卸就殺驢的事,人們自然更願意追隨後者。

正是由於以上原因,儘管陳友諒在前期就迅速集結了近60萬大軍,最終沒能戰勝朱元璋,在一次錯誤的出兵之後被圍堵在鄱陽湖上,斷送了獲勝的機會。

起義初期,陳友諒擁有絕對優勢,為何最終一手好牌打稀爛?

喜歡研究歷史的朋友會發現,許多上位者能夠成功都極為相似,而許多被看好的人最終失敗卻各有各的緣故。都說成王敗寇,其實成功者擅長從死局當中尋找生路,才能夠獲得成功,而失敗者或許只是因為一點點微小的誤差,只能同成功失之交臂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