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义初期,陈友谅拥有绝对优势,为何最终一手好牌打稀烂?

朱元璋从一名乞丐发家,最后坐上皇帝的位置,除了他本人擅于因势利导、懂得招揽人心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他擅长从败局中找生路。相比起他来,陈友谅却正好相反,尽管从现代的观点来看,当年的陈友谅更具有成功的特性,可惜却因为一次次的错失机会导致了最终的败局。

起义初期,陈友谅拥有绝对优势,为何最终一手好牌打稀烂?

其实在起义初期,陈友谅是拥有绝对优势的。他同朱元璋一样,都起义自红巾军,这支军队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起义的人几乎都是下等平民,他们对于血统地位等本就充满叛逆的心理,加上一直生活在压迫当中,因此当有人愿意挑头闹事的时候,他们是非常愿意跟随其后。

也正因为这个缘故,陈和朱两人在开始就集结了一大批死忠追随者,陈友谅更是一下子就集结了近60万大军,这样规模的队伍无论是在古代还是放在现代,都是一批无法被忽视的力量。

起义初期,陈友谅拥有绝对优势,为何最终一手好牌打稀烂?

相比起陈友谅的迅速发家,朱元璋则稳得多。他在一开始并没有特别大的规划,直到被迫起义之后,最大的理想依旧是能够吃饱饭。他的起义更多的被逼无奈之下的唯一的选择,然而正是因为这一点,让他在以后的每一步路上,都走得异常坚定。

就像是镜子内外的两条平行线,几乎同样的身世,同样的发家史,同样的起义背景,甚至连起义后的驻扎地都如此类似,但是结局却完全相反,这到底是为何呢?

首先是天时:陈友谅的军队虽然源自起义,但是军队里的人几乎没有什么太大的抱负,即使有也没有太多有能力的人去实现。相反朱元璋的队伍就不同了,之前说过他前期的每一步都像被命运推着走,被迫要饭,被迫看着亲人离去,被迫接受自己即将被迫害死的事实。而正是这一步步的“被迫”,让他坚定了一定要做出一番举动的决心。当一个人下定决心想要做成一件事的时候,整个世界都会替他谋划的。

起义初期,陈友谅拥有绝对优势,为何最终一手好牌打稀烂?

其次是地利:尽管两人都在长江中下游发家驻扎,但朱元璋擅于发挥优势,更擅长整合手里的资源进行谋划,更好的完成了前期的资源累积和后续的给养。

当时两人占据的地盘虽然均为农耕区,不过朱元璋所在的地域更适合播种,而陈友谅光在这一点就输了。如果粮食生产供给不上,军队很难有较大的迁徙。

那么陈友谅有没有优势呢?有的,那就是造船技术。他当时想必有想过通过海上作战击败对手,于是疯狂点击造船技术。谁能想到由于过分倚重水上作战,导致船身笨重,随之加重了人工成本,让本就不富裕的粮食产量更加雪上加霜。

起义初期,陈友谅拥有绝对优势,为何最终一手好牌打稀烂?

最后是人和:相比起陈友谅的小人心态,朱元璋显得大气许多。他一旦信任某个人,就会完全的信任,即使心里犯嘀咕面子上也要表现出信任来。相反陈友谅经常做磨还没卸就杀驴的事,人们自然更愿意追随后者。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尽管陈友谅在前期就迅速集结了近60万大军,最终没能战胜朱元璋,在一次错误的出兵之后被围堵在鄱阳湖上,断送了获胜的机会。

起义初期,陈友谅拥有绝对优势,为何最终一手好牌打稀烂?

喜欢研究历史的朋友会发现,许多上位者能够成功都极为相似,而许多被看好的人最终失败却各有各的缘故。都说成王败寇,其实成功者擅长从死局当中寻找生路,才能够获得成功,而失败者或许只是因为一点点微小的误差,只能同成功失之交臂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