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招生该“包养”,还是该“断奶”?

戏曲招生该“包养”,还是该“断奶”?

财政要不要再养戏曲演员?戏曲招生该被“包养”,还是应“断奶”?这是微博上近期热议的话题。戏曲专业与影视专业的冰火两重天,导致戏曲演员青黄不接。有网友发出回天无力的“一声叹息”,也有人认为把戏曲推向市场或许是一条新路……

  人,是第一生产力,人才在哪里,活力就在哪里,希望就在哪里……历史、社会等原因造成的文化断层使戏曲日益式微,乏人问津;人才稀缺又导致了传承与发展的乏力与迟缓,从而陷入无限的恶性循环。

戏曲招生该“包养”,还是该“断奶”?

  京剧名家梅葆玖曾经说:“戏曲演员的培养和观众群的培养一定要同步走。怎么能把人才留住是个问题,现在有一些人改行演影视剧、唱歌去了。”比如于荣光,他在表演过程中借鉴了很多戏曲手法,比如俯卧撑、拿大顶,50岁的他如果没有这个童子功是做不来的。近些年,徐帆、何赛飞、袁泉、秦海璐、余少群等有戏曲功底的演员通过影视走红,也让不少学戏的孩子看到了另一条出路,他们中的一些人选择提前转学影视表演专业或更多地争取影视参演机会。

戏曲招生该“包养”,还是该“断奶”?

徐帆戏校时的演出照


  近几年来,戏曲生源越来越少,生源质量一年不如一年,不少从事京剧教学工作的老师都感到了危机。要想在为数不多的生源中选出一些优秀考生,对于国戏的老师来说可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中国的戏曲需要演员在舞台上用声音、形体、表情等综合能力去感染观众,每项功夫差一点,整出戏的质感和节奏就会走形。以当今老生泰斗谭元寿先生为例,身为谭派传人,在家学渊博的情况下,他又在富连成科班待了8年才出科。可见戏曲演员的培养过程,同“快”字背道而驰。

戏曲招生该“包养”,还是该“断奶”?

  尴尬的不仅是戏曲,一切民族艺术,一切国产事物,都在面临这种尴尬。文化自信自觉自强是关键。戏曲作为一个艺术门类,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需要有一定的积累和较高的素养才能看懂。上世纪90年代以来,艺术教育持续升温,并且迅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作为艺术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戏曲教育,招生难,就业难,已经成为悬在戏曲教育头上的两柄利刃。

戏曲招生该“包养”,还是该“断奶”?

  做好戏曲人才培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大力资助有突出贡献的戏曲教育工作者和教学成绩突出的单位外,文化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戏曲院校的指导,进一步解决好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的衔接问题。

  任何一种表演艺术,如果没有年轻观众尤其是大学生的积极参与,是没有生命力的,其前途堪忧。传统戏曲到底该如何传承呢?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年轻人都是最受关注的。他们加入戏曲演员行列,可以为戏曲争取到更多的观众。总之,年轻人的态度是戏曲传承的最大正能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