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人民调解 化解矛盾纠纷

“你们的调解工作,不仅化解了矛盾,还帮助我解决了问题……”今年4月初,双阳区奢岭街道两位村民在奢岭司法所所长刘武的调解下握手言和。

几天前,两位村民因邻里琐事发生冲突,一度恶语相向、剑拔弩张。刘武以调解员的身份,数次与双方当事人见面,最终把一起即将升级为武斗的矛盾纠纷圆满调解成功。

在我市,像刘武一样,从事专兼职人民调解员工作的共有1.2万人,他们扎根基层,发现矛盾及时介入、及时调解,保证老百姓遇事“有人管、善于管、管得了”,既提升了基层治理能力,又有效筑起社会和谐稳定“第一道防线”。

市司法局坚持把人民调解化解矛盾纠纷挺在诉前,突出创新引领,强化多措并举,着力提升新时代人民调解在化解矛盾纠纷、修复社会关系中的能力水平。

点面覆盖密织网络

拓展延伸调解服务触角

建立健全矛盾纠纷信息网络,准确掌握纠纷信息,做到迅速反映,及时处理……在基层人民调解工作中,南关区司法局新春司法所所长张丽艳,变被动为主动,努力把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今年年初,某小区因供暖管道老化问题,业主、物业、供暖公司三方产生矛盾。在面临东北供暖期长、冬季无法施工等特定因素下,司法所及时介入,并通过联系街道、社区、房管局等部门,多次走访、调解,三方最终达成了一致,保证了供暖,既解决了群众的供暖问题,又化解了一场群体纠纷。

在市级层面,市司法局建成非诉讼纠纷服务中心,整合司法行政各项资源,通过“受理、分流、办理、联动”等方式,合力化解民事、民商事、家事、行政等领域非诉讼纠纷。建成长春市专业人民调解中心,聘请十多位专兼职调解员专攻跨地域、跨行业的疑难复杂矛盾纠纷。

在各县(市)区层面,设立综合(专业)人民调解中心,统筹调度各种调解资源。织密由3612个“百姓说事点”和2769个人民调解组织组成的调解网络。建成了吴亚琴、常春生、路亚兰、王蕾等“名人调解室”,成立了“二二八社区”“鲁家村”“一心社区”“老兵调解室”等特色调解室,将排查化解职能延伸到社会末梢;横向将工作触角延伸到信访、医疗、保险、交通、民商事、家事等领域,建立市、县、乡、村四级维护妇女权益人民调解组织(委员会和调解室)2241个和家事纠纷人民调解中心、调解工作室10个,推动在县(市)设立医疗纠纷调解工作站,在保险、信用担保、房地产、二手车鉴定评估、医药、室内装饰等行业商会建立民商事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102个。

我市人民调解参与信访工作在市、县、乡三个层面全面启动,作用凸显。还有效调动社会热心人士、法律工作者及行业专家积极性、主动性,利用名人效应,推动矛盾纠纷有效化解。

动态研判科学施策

“量体裁衣”化解矛盾纠纷

近邻变“冤家”,调解有妙招。“好,我听你们的,不闹了。”不久前,双阳区奢岭街道的村民李某和张某在司法所工作人员的调解下,渐渐稳定了情绪,放下手中的“武器”,双方握手言和并签订了调解协议书。

原来,张某和李某是奢岭街道的村民,两人是二十多年的老邻居,但平日里走动不多。张某和李某两家门前都有一条排水沟。多年来,行动不便的李某一直往张某房前东侧的排水沟倒脏水。一到冬天,冰雪堆满了排水沟,脏水和垃圾就冻在一起。天气一暖,冰雪融化后,脏水就流到张某家的园子里,影响育苗。开春这几天,李某又把脏水倒在了张某家门口,双方发生了争执。

为了避免矛盾升级,奢岭司法所工作人员把两人拉到一旁,与两人分别谈话,“人家往你家门前倒脏水,你也不能干,多为对方想想”“都是老邻居了,老李身体不好,你就多包容些”……最终双方同意继续友好相处,轮流将垃圾干湿分离,定期集中统一丢弃到村里配发的垃圾箱里。

“早、快、稳、准”这是基层司法行政干警在长期的人民调解工作中总结的“四字绝招”,也许外人看来,张李两家这些小事不值得一提,但如果不及时化解,就有可能酿成大纠纷、大麻烦。

我市建立了市司法局、县(市)区司法局和基层司法所三级矛盾纠纷动态分析研判机制,定期召开动态分析会、研判会,根据矛盾纠纷的性质、规模、化解的难易程度和社会影响,进行风险评估界定,研究分析辖区矛盾纠纷形势,提出工作对策和意见。

对矛盾纠纷实行常态化排查、动态化管理,组织调动人民调解员、信息员定期排查、收集矛盾纠纷线索,对重点单位、重点部位以及重点人、重点事项、重点对象进行重点排查,“百姓说事点”负责集结点上线索,人民调解委员会在面上组织应对。

根据春耕秋收、振兴发展、助企惠民、扫黑除恶、疫情防控、重要庆典等不同时期、不同节点矛盾纠纷特征的不同,组织开展专项行动,深入一线,抢占先机,细排深挖,全力化解,年均调解案件2.5万件。

以“走进千家商会,服务万户企业”等活动为抓手,推动在规模较大、职工较多、纠纷多发的企事业单位建立人民调解组织。对不具备条件的中小微企业,指导依托各类商会建立民商事纠纷人民调解组织,排查化解因复工复产可能导致的劳务、债务、合同等纠纷。

在“万人助万企”行动中,在包保企业成立人民调解委员会,指导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园调委会先后为近300家入驻企业提供纠纷调解、法律咨询服务。目前,全市102家民商事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共化解企业矛盾纠纷600余件。

整合资源壮大队伍

创新方法增实效

“售卖‘天价’口罩或者相关医疗器械的行为应当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呢?”“此类违法行为根据两高出台的司法解释,依照《刑法》第225条第4项的规定,以非法经营罪定罪……”疫情期间,在城市上空的电波里传递着温暖和力量,长春律师法律专家团队孙萌律师做客吉林乡村广播直播间,为听众答疑解惑。

为帮助更多的人解决家庭纠纷,孙萌律师开通了自己的微信公众服务平台,每天坚持推送法律文章,免费提供家事法律咨询服务,她的电话也成了热线,“居家隔离期间,人的情绪容易波动,一点琐事可能就会引发家庭矛盾,有的姐妹跟我倾诉完了,我于情于法给她讲讲,气就消了一大半,可能就会挽救一个家庭。”

积极探索行业管理与行政管理并行模式,市司法局成立市人民调解员协会并协同做好等级评定、证书发放、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教育等工作,积极开展调解理论研究;引导各县(市)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发展壮大专职人民调解队伍。

市司法局尝试聘请退休法官、检察官、律师以及医师等专家为专职调解员,解决疑难杂症;依托乡镇(街道)、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工作室中司法行政资源,开辟绿色通道,调解疑难复杂纠纷,对应承担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等职能,做到服务群众零距离;充分利用云视讯三级网络平台和12348热线平台开展调解,设立“网上调解室”,实现线上调解功能。

不仅如此,市司法局通过建立2422个人民调解微信群,实现线上线下协调联动,使搜集线索、化解纠纷更加快速便捷。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网上调解、热线调解得到广泛应用,取得良好效果。

记者 周 源 通讯员 何 涛 王根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