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大多數都具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經歷,因此他們的生活閱歷極為豐富。他們善於從人生遭遇中總結經驗,也善於從極平常的生活內容和自然景物中提煉出深刻的道理。蘇軾便是這樣一位古代文人,在他的二千七百多首詩中,干預社會現實和思考人生的題材十分突出。如我們現在所熟知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和“雪泥鴻爪”,一問世就流行為成語。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東欄梨花》,便是蘇軾筆下一首蘊含人生至理的經典詩篇。在寫這首詩的時候,蘇軾剛滿四十一歲,但他卻經歷了母親、妻子、父親的相繼辭世。而在政治上,蘇軾又因新舊黨爭,被迫離開朝廷,在地方四處奔波。熙寧十年(1077)春,蘇軾到徐州赴任,曾寫了五首絕句給接替他密州知府職位的孔宗翰,這首詩便是其中的一首。
《東欄梨花》是蘇軾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是一首詠物詩。它主要通過對梨花的歌詠,抒發了蘇軾對春光易逝、人生短促的感嘆,同時也流露了看淡人生,從失意中超脫出來的思想感情。全詩語言質樸無華,卻含蘊頗深,可謂說盡人生至理,一生至少要讀一次。清代《唐宋詩醇》曾評價此詩:“濃至之情,偶於所見發露,絕句中幾與劉夢得爭衡”。
《東欄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
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首先,詩的第一句“梨花淡白柳深青”,即梨花透露出如雪般淡淡的白,柳樹顯現出濃郁的深青色。雖說這句詩不過就是從顏色上來描述梨花和柳樹,但以淡白狀梨花,以深青狀柳葉,再以柳青襯梨白,無疑把人們所熟悉的春天景物梨花與柳樹寫活了。同時它還象徵著“一青二白”,即暗喻蘇軾十分清白,這與最後的“清明”二字也相互照應。
緊接著的第二句“柳絮飛時花滿城”,即春風一過,飄飄灑灑的柳絮就夾帶著淡白色的梨花布滿了全城。如果說第一句是對梨花、柳樹的靜態描寫,那麼這句詩便是動態描寫。我們都知道柳絮、梨花的盛開,說明春意到了最濃的時候,但要注意的是,蘇軾這裡並不是讚美春天。而是以春意之濃,烘托他的春愁之深,也就是對春光易逝、人生短促的感嘆。
然後,我們來看詩的第三句“惆悵東欄一株雪”,即此時心緒惆悵的我,就像那東欄一株淡白如雪的梨花一樣,居俗世而自清。從前面兩句中,我們知道了梨花的色澤與神態,這句詩主要突出的則是梨花的神韻,也就是居俗世而自清。而歷經宦海沉浮,屢遭打擊的蘇軾,一生清廉潔白,坦蕩如砥,不就和這裡的“一株雪”一樣嗎?所以這句詩詠梨花,其實也是詠自己。
最後,第四句“人生看得幾清明?”,即人生又有幾次能夠看得透徹與清明呢?結合蘇軾寫這首詩的年齡與經歷來看,這句詩不無對人生短促的感嘆。但更重要的卻是蘇軾淡看人生,從失意中得到超脫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說,蘇軾在自己政治失意的過程中,看透了紛雜的仕途人生,從而想要與梨花一樣居俗世而自清。
對於我們來說,雖然不會像蘇軾一樣一生宦海沉浮,奔走四方。但在追逐名與利的過程中,早晚會遇到看不清明的地方,這時候就需要我們像詩中所說的“一株雪”那樣自清。唯有這樣,我們才能看透世俗人生的種種,不至於深陷其中而無法自拔。
淡看人生,從失意中得到超脫的思想感情,無疑也是值得我們銘記的。
對於蘇軾這首詩,你怎麼看呢?歡迎大家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