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昂:"風骨"理論,為當時萎靡頹廢的文壇風氣,開出的一劑良藥!

陳子昂是一位對唐詩發展有重大影響的詩人,他雖然出生於四川一個富有的庶族地主家庭,但其一生過得並不順利。文明元年中進士,武后朝官至右拾遺。他立朝正直不阿,敢於直陳政事。後隨建安王武攸宜出征契丹,因大膽諫言,遭受排斥打擊,憤而解職。回鄉後,受縣令段簡誣陷迫害,死於獄中,年僅 42 歲。

陳子昂:

"風骨"理論無疑是陳子昂為當時萎靡頹廢的文壇風氣開出的一劑良藥。陳子昂在《修竹篇序》的最後提出了他認為的理想的詩歌模式,即"漢魏風骨",其具體表現是"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骨氣端翔"是指文章的風格和作者的感情應該符合正直莊重的要求;"音情頓挫"指感情和言語表達應該悠揚婉轉、錯落有致;"光英朗練"是指文章應用華美的詞藻;"有金石聲"是指詩歌要有強烈的感染力量。由此可見,陳子昂所提倡的"風骨"理論不是對前人一成不變的照搬,而是進一步地深化,是對詩歌創作各個方面總的要求。

陳子昂:

陳子昂指出了齊梁文學的兩大弊端:一是"彩麗競繁",齊梁文學以女性和器物為主要描寫對象,其詞藻華麗、濫用典故、內容空洞、華而不實;二是"逶迤頹靡",即題材狹隘、格調不高,創作常限於宮廷唱和,供統治者休閒娛樂。這兩種弊端造成的後果是"興寄都絕""風雅不作",所以陳子昂將其列為批判與反對的對象。

陳子昂:

這是繼"初唐四傑"之後對宮體詩浮豔平庸詩風的又一次更為猛烈的討伐,相比於"初唐四傑",陳子昂對當時的文壇有著更加深刻和準確的認識,有更敏銳的眼光和更大的魄力,他從根本上拋棄了宮體詩,選取他認為理想的漢魏傳統作為範例,來指導新的詩歌創作,為盛唐詩歌開闢了道路。陳子昂這一理論的提出引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詩歌革新運動,自此,唐代的詩風日益發生變化,推動著唐代詩歌朝著正確的道路發展。

陳子昂的詩歌理論主要集中在他的《修竹篇序》中,而這篇文章的主旨表面看起來是使詩歌恢復到建安時期的狀態,但這絕不是簡單的復古,其是在復古的基礎上重建,所以陳子昂是借用古人的旗幟來呼喚出能夠適應新時代的文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