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公民》老戲骨們的演技教學課,誤導觀眾忽略故事的合理性

小成本的大熒幕電影總是會給觀眾們另外一種感覺,這種感覺是在影片鑑賞以外的存在,就是敬佩。《十二公民》改編自1957年的美國電影《十二怒漢》,是小成本電影中出類拔萃的佼佼者,一張桌子,12把椅子,封閉式場景,靠的就是劇情引人入勝和老戲骨們的精彩演繹,但是在劇情方面,很多評論認為《十二公民》屬於照虎畫貓,我並不否認,在《十二怒漢》中,劇情設定為真實案件、真實法庭、真實陪審團,矛盾清晰明朗,而在《十二公民》中,是基於真實案件的大學補考課題,十二公民實則為十二位家長,與《十二怒漢》中所搭建的人物關係相比,衝突並非十分巨大。

《十二公民》老戲骨們的演技教學課,誤導觀眾忽略故事的合理性

十二怒漢

採用“大起大落,迴歸本真”的劇情是我認為可以最直接打動人心的方式方法,從劇情的角度來看,《十二怒漢》直接將觀眾帶入矛盾之中,十二位陪審員面對眼前真實存在的慘案,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給出陪審意見,而《十二公民》出現了斷層,十二位老戲骨身為家長,面對的是孩子們的大學期末補考課題,雖然案件是真實的,但是隻是作為一個課題存在,此時給出的陪審意見,很大的意願是出於對孩子的學習,也就是一場“應試”,而這樣的故事設計,使矛盾更加客觀,矛盾的激化也需要循序漸進。

《十二公民》老戲骨們的演技教學課,誤導觀眾忽略故事的合理性

十二公民

《十二公民》2015年上映,豆瓣評分高達8.4分,並且在第18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中取得了空前的成績: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可以說把上海國際電影節的獎項包圓了,取得這樣驕人的成績,毋庸置疑,這是一部優秀的國產劇情電影,但是它完美嗎,我認為並非一部完美的電影,超越《十二公民》排名的國產劇情片有張國榮的《霸王別姬》,梁朝偉和劉德華的《無間道》,這些影片幾乎是零差評,而對於《十二公民》,口碑卻是褒貶不一,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我從完全相反的兩大觀點進行解析。

(一)懸案疑點破解+角色生動刻畫=難得的劇情片

看完《十二公民》,其實很長的一段時間,我也認為,這是一部富有中國教育色彩的一部電影,電影的每一處細節張弛有度,影片涉及的案件也引人入勝,角色的刻畫更是令觀眾們讚不絕口,如此說來就更有必要來詳細分析其備受褒獎的原因。

案件的深入

《十二公民》老戲骨們的演技教學課,誤導觀眾忽略故事的合理性

十二位家長

十二位不同身份、不同職業的人聚到了一起,為的就是自己家的孩子能夠順利完成這次考試,在這樣的一個大的前提下,不難想象,要想讓他們達成一致,其實是一件不難的事,然而,其中一位檢察官,也就是何冰飾演的陸剛建議大家認真對待,雖然只是一次考試,雖然校方僅僅是為了讓我們的意見達成一致,但是案件是真實的,我們為何不坐下來自己分析,對於在座身份迥異的人來說,談不上負責,但是卻都是為了孩子負責,就這樣,不情願的眾人還是接受了他的觀點,影片採用了兩個證人的描述為出發點,通過從生活常理、道德人性及各位陪審員人物特點,一步一步將劇情推向高潮,影片全程高能,最讓我喜歡的是分析案件時,人物之間產生的矛盾點,12個人就有12種矛盾,有時候會劍拔弩張、有時候一觸即發,有時候甚至將要大打出手,這都歸功於案件的離奇。

“老戲骨”的傾情奉獻

《十二公民》老戲骨們的演技教學課,誤導觀眾忽略故事的合理性

這是叫座又叫好的根本原因,我真的很佩服徐昂導演的眼光和選角能力,在一部電影中,能將這麼多的老戲骨集結在一起,彷彿吹響了集結號,每個人的演技始終在線,由於空間狹小,人員密集,此次拍攝的大部分鏡頭,都包含了每一個位演員,從頭至尾,貫穿始終,,如果說小成本電影在成本上做了節約,那麼對演員的演技,就是一大考驗,在觀眾的角度來看,要麼給予視覺衝擊,要麼給予感官享受,這十二個人,十二種身份,十二種性格,十二種不同的觀點,的確太精彩了,我喜歡這種對抗型的情節,在影片中,陪審員1號法學助教、4號地產開發商是理性大於感性的人,在真理面前,選擇真理;2號數學教授,本著不惹事不鬧事的心態,冷靜分析;3號、7號、10號素質較低,結合自身心中的隔閡,不講究真理;5號、6號、9號、11號處於自身坎坷的生活經歷和事實相結合,做出無罪判決,性格迥異,將案件與自身相結合,這不僅僅是導演和編劇的功勞,更是演員深入人物角色的貢獻。

(二)觀眾被誤導,劇情生搬硬套

我相信我在電影取得巨大成功方面的解析較為完善,那麼這部電影為什麼會出現質疑的聲音呢,其實對於這部電影來說,我也是後知後覺,影片將我完全吸引住,是因為案件的吸引力和老戲骨們出類拔萃的演技,但是將格局放大,會發現,其實我們被誤導了,這很難說是一部完美的佳片。

“老戲骨”誤導觀眾

首先聲明,此處並沒有對老戲骨們的不敬,也沒有“物極必反”這種表達思想,在這部作品中,十二位演員無需一一點名,因為每個人都將自己的角色刻畫的入木三分,每個人都和自己的角色的身份緊密的集合在了一起,表現的張弛有度,很容易將觀眾帶入角色的生活處境,但是在這部影片中,這樣的淋漓盡致的演技反而讓我覺得不符合常理,日常生活中,幾乎是不會實現的,當然,換一種說法,就是不是很容易實現的。

《十二公民》老戲骨們的演技教學課,誤導觀眾忽略故事的合理性

這是一所大學的倉庫,大家討論的是一所大學的課題,在北京忙忙碌碌的生活節奏中,12個人坐在了一起,我相信除了9號的空巢老人,應該沒有人會靜下心坐下來,和別人來討論,尤其是討論孩子的補考題目,這裡也包括8號陪審員檢察官陸剛,作為一位合格的檢察官,確實是有必要讓所有人對生命保持敬畏、對法律保持敬畏。在討論起見,角色間的衝突迸發,無論是觀點、還是語言,都讓這個倉庫的氣氛十分壓抑,那麼從觀眾的角度來看,自然是被演員帶入,觀眾的情緒也隨之波動,但是,這樣的演繹如果換個角度,放在現實案子中,會不會更加貼切呢,在十二個角色中,不僅是文化水平有所差異,個人素質更相差甚遠,如果陸剛在案件的審判過程中,將嫌疑人解除嫌疑,將事實公之於眾,會不會更有說服力呢,但是在這裡和一群家長費盡心力,說服力度明顯不大,而作為“有罪”代表的3號、10號等陪審員,既然已經表現出對這種事情不感興趣,不耐煩,那按照他們的行為素質,立刻做出“無罪”判斷也不是沒有可能的,不會因為一個案子費盡心力,只能說,這些演員的演技太值得點讚了,觀眾已經被“俘虜”。

劇情生搬硬套,代入感缺乏

如果說老戲骨們的演技將觀眾們誤導,那麼《十二公民》的劇情,就是口碑存在偏見的直接原因。看過《十二怒漢》的觀眾一定會發現,有很多細節處理上是十分值得信服的,比如原作中,8號陪審員是一名建築師,在提出看證人所在公寓的平面圖,並用走步測算模擬現場的距離,這都是建築師的專長,並非只有他能做到,但是讓他來做,水到渠成,令人信服,而在《十二公民》中,也許是因為劇情和角色的設定,並沒有表達出來。

《十二公民》老戲骨們的演技教學課,誤導觀眾忽略故事的合理性

這樣的例子其實很多,但是我們現在從整體來看,這個故事設定的初始情景,確實如何冰飾演的陸剛說的那樣:

“這個法庭是虛擬的,陪審員是假裝的,但案子是真實的。”

是的,這是一場法律評定,是一場法律遊戲,沒有一票定生死的壓力,但是卻從學生的角度成為了另外一種壓力,讓家長為孩子補考這一設定,不存在合理性,並且,我認為這是一所大學的“兒戲行為”,影片開端就表示探討的最初動機是“為了孩子”,但是從來沒有聽說過哪個學校會愚蠢到依靠家屬的表現給學生打分評定,更何況試一次補考,考試不及格,家長來進行補考,家屬表現得好就能讓學生通過考試,這完全失去了邏輯性,影片的中間部分是精彩的,但是基礎草率,可定義為空中樓閣。

《十二公民》老戲骨們的演技教學課,誤導觀眾忽略故事的合理性

那麼再回到我上面說的老戲骨們的演技,就可以全面切合:較為粗糙的劇本,缺乏不斷的壓力累積,就沒有充滿爆發力的釋放,演員們所表現出來的沖天憤怒會像是刻意為之,實在是小題大做,他們的怒氣來自聲討他人並反省自己,但是並非在審理案子,探討案情,就像4號陪審員趙龍豪說的那樣,既然坐下來就來談論案子,話還沒說完,就觸動了10號陪審員的敏感地帶,就暴露狂一般把自己過往的傷疤撕開讓大家看,各種吐槽、各種委屈、各種抱怨,這已經不是庭審或者陪審團發言,更像是吐槽大會。

【評語】

《十二公民》老戲骨們的演技教學課,誤導觀眾忽略故事的合理性

隨著觀眾們欣賞水平越來越高,劇情和演技的追求已經超過了觀眾們對流量明星的青睞,《十二公民》是一本優秀的演技教科書,但是翻拍有風險,背靠大樹雖然好乘涼,但是如果不能結合自身特色發揚光大,很容易弄巧成拙,《十二公民》也算是很好的前車之鑑,後續我們影片的翻拍,還是要注重故事的塑造,具有深度推敲的作品,配上演員高潮的演技,便是上好的佳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