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公民》老戏骨们的演技教学课,误导观众忽略故事的合理性

小成本的大荧幕电影总是会给观众们另外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在影片鉴赏以外的存在,就是敬佩。《十二公民》改编自1957年的美国电影《十二怒汉》,是小成本电影中出类拔萃的佼佼者,一张桌子,12把椅子,封闭式场景,靠的就是剧情引人入胜和老戏骨们的精彩演绎,但是在剧情方面,很多评论认为《十二公民》属于照虎画猫,我并不否认,在《十二怒汉》中,剧情设定为真实案件、真实法庭、真实陪审团,矛盾清晰明朗,而在《十二公民》中,是基于真实案件的大学补考课题,十二公民实则为十二位家长,与《十二怒汉》中所搭建的人物关系相比,冲突并非十分巨大。

《十二公民》老戏骨们的演技教学课,误导观众忽略故事的合理性

十二怒汉

采用“大起大落,回归本真”的剧情是我认为可以最直接打动人心的方式方法,从剧情的角度来看,《十二怒汉》直接将观众带入矛盾之中,十二位陪审员面对眼前真实存在的惨案,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给出陪审意见,而《十二公民》出现了断层,十二位老戏骨身为家长,面对的是孩子们的大学期末补考课题,虽然案件是真实的,但是只是作为一个课题存在,此时给出的陪审意见,很大的意愿是出于对孩子的学习,也就是一场“应试”,而这样的故事设计,使矛盾更加客观,矛盾的激化也需要循序渐进。

《十二公民》老戏骨们的演技教学课,误导观众忽略故事的合理性

十二公民

《十二公民》2015年上映,豆瓣评分高达8.4分,并且在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取得了空前的成绩: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可以说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奖项包圆了,取得这样骄人的成绩,毋庸置疑,这是一部优秀的国产剧情电影,但是它完美吗,我认为并非一部完美的电影,超越《十二公民》排名的国产剧情片有张国荣的《霸王别姬》,梁朝伟和刘德华的《无间道》,这些影片几乎是零差评,而对于《十二公民》,口碑却是褒贬不一,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从完全相反的两大观点进行解析。

(一)悬案疑点破解+角色生动刻画=难得的剧情片

看完《十二公民》,其实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也认为,这是一部富有中国教育色彩的一部电影,电影的每一处细节张弛有度,影片涉及的案件也引人入胜,角色的刻画更是令观众们赞不绝口,如此说来就更有必要来详细分析其备受褒奖的原因。

案件的深入

《十二公民》老戏骨们的演技教学课,误导观众忽略故事的合理性

十二位家长

十二位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人聚到了一起,为的就是自己家的孩子能够顺利完成这次考试,在这样的一个大的前提下,不难想象,要想让他们达成一致,其实是一件不难的事,然而,其中一位检察官,也就是何冰饰演的陆刚建议大家认真对待,虽然只是一次考试,虽然校方仅仅是为了让我们的意见达成一致,但是案件是真实的,我们为何不坐下来自己分析,对于在座身份迥异的人来说,谈不上负责,但是却都是为了孩子负责,就这样,不情愿的众人还是接受了他的观点,影片采用了两个证人的描述为出发点,通过从生活常理、道德人性及各位陪审员人物特点,一步一步将剧情推向高潮,影片全程高能,最让我喜欢的是分析案件时,人物之间产生的矛盾点,12个人就有12种矛盾,有时候会剑拔弩张、有时候一触即发,有时候甚至将要大打出手,这都归功于案件的离奇。

“老戏骨”的倾情奉献

《十二公民》老戏骨们的演技教学课,误导观众忽略故事的合理性

这是叫座又叫好的根本原因,我真的很佩服徐昂导演的眼光和选角能力,在一部电影中,能将这么多的老戏骨集结在一起,仿佛吹响了集结号,每个人的演技始终在线,由于空间狭小,人员密集,此次拍摄的大部分镜头,都包含了每一个位演员,从头至尾,贯穿始终,,如果说小成本电影在成本上做了节约,那么对演员的演技,就是一大考验,在观众的角度来看,要么给予视觉冲击,要么给予感官享受,这十二个人,十二种身份,十二种性格,十二种不同的观点,的确太精彩了,我喜欢这种对抗型的情节,在影片中,陪审员1号法学助教、4号地产开发商是理性大于感性的人,在真理面前,选择真理;2号数学教授,本着不惹事不闹事的心态,冷静分析;3号、7号、10号素质较低,结合自身心中的隔阂,不讲究真理;5号、6号、9号、11号处于自身坎坷的生活经历和事实相结合,做出无罪判决,性格迥异,将案件与自身相结合,这不仅仅是导演和编剧的功劳,更是演员深入人物角色的贡献。

(二)观众被误导,剧情生搬硬套

我相信我在电影取得巨大成功方面的解析较为完善,那么这部电影为什么会出现质疑的声音呢,其实对于这部电影来说,我也是后知后觉,影片将我完全吸引住,是因为案件的吸引力和老戏骨们出类拔萃的演技,但是将格局放大,会发现,其实我们被误导了,这很难说是一部完美的佳片。

“老戏骨”误导观众

首先声明,此处并没有对老戏骨们的不敬,也没有“物极必反”这种表达思想,在这部作品中,十二位演员无需一一点名,因为每个人都将自己的角色刻画的入木三分,每个人都和自己的角色的身份紧密的集合在了一起,表现的张弛有度,很容易将观众带入角色的生活处境,但是在这部影片中,这样的淋漓尽致的演技反而让我觉得不符合常理,日常生活中,几乎是不会实现的,当然,换一种说法,就是不是很容易实现的。

《十二公民》老戏骨们的演技教学课,误导观众忽略故事的合理性

这是一所大学的仓库,大家讨论的是一所大学的课题,在北京忙忙碌碌的生活节奏中,12个人坐在了一起,我相信除了9号的空巢老人,应该没有人会静下心坐下来,和别人来讨论,尤其是讨论孩子的补考题目,这里也包括8号陪审员检察官陆刚,作为一位合格的检察官,确实是有必要让所有人对生命保持敬畏、对法律保持敬畏。在讨论起见,角色间的冲突迸发,无论是观点、还是语言,都让这个仓库的气氛十分压抑,那么从观众的角度来看,自然是被演员带入,观众的情绪也随之波动,但是,这样的演绎如果换个角度,放在现实案子中,会不会更加贴切呢,在十二个角色中,不仅是文化水平有所差异,个人素质更相差甚远,如果陆刚在案件的审判过程中,将嫌疑人解除嫌疑,将事实公之于众,会不会更有说服力呢,但是在这里和一群家长费尽心力,说服力度明显不大,而作为“有罪”代表的3号、10号等陪审员,既然已经表现出对这种事情不感兴趣,不耐烦,那按照他们的行为素质,立刻做出“无罪”判断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不会因为一个案子费尽心力,只能说,这些演员的演技太值得点赞了,观众已经被“俘虏”。

剧情生搬硬套,代入感缺乏

如果说老戏骨们的演技将观众们误导,那么《十二公民》的剧情,就是口碑存在偏见的直接原因。看过《十二怒汉》的观众一定会发现,有很多细节处理上是十分值得信服的,比如原作中,8号陪审员是一名建筑师,在提出看证人所在公寓的平面图,并用走步测算模拟现场的距离,这都是建筑师的专长,并非只有他能做到,但是让他来做,水到渠成,令人信服,而在《十二公民》中,也许是因为剧情和角色的设定,并没有表达出来。

《十二公民》老戏骨们的演技教学课,误导观众忽略故事的合理性

这样的例子其实很多,但是我们现在从整体来看,这个故事设定的初始情景,确实如何冰饰演的陆刚说的那样:

“这个法庭是虚拟的,陪审员是假装的,但案子是真实的。”

是的,这是一场法律评定,是一场法律游戏,没有一票定生死的压力,但是却从学生的角度成为了另外一种压力,让家长为孩子补考这一设定,不存在合理性,并且,我认为这是一所大学的“儿戏行为”,影片开端就表示探讨的最初动机是“为了孩子”,但是从来没有听说过哪个学校会愚蠢到依靠家属的表现给学生打分评定,更何况试一次补考,考试不及格,家长来进行补考,家属表现得好就能让学生通过考试,这完全失去了逻辑性,影片的中间部分是精彩的,但是基础草率,可定义为空中楼阁。

《十二公民》老戏骨们的演技教学课,误导观众忽略故事的合理性

那么再回到我上面说的老戏骨们的演技,就可以全面切合:较为粗糙的剧本,缺乏不断的压力累积,就没有充满爆发力的释放,演员们所表现出来的冲天愤怒会像是刻意为之,实在是小题大做,他们的怒气来自声讨他人并反省自己,但是并非在审理案子,探讨案情,就像4号陪审员赵龙豪说的那样,既然坐下来就来谈论案子,话还没说完,就触动了10号陪审员的敏感地带,就暴露狂一般把自己过往的伤疤撕开让大家看,各种吐槽、各种委屈、各种抱怨,这已经不是庭审或者陪审团发言,更像是吐槽大会。

【评语】

《十二公民》老戏骨们的演技教学课,误导观众忽略故事的合理性

随着观众们欣赏水平越来越高,剧情和演技的追求已经超过了观众们对流量明星的青睐,《十二公民》是一本优秀的演技教科书,但是翻拍有风险,背靠大树虽然好乘凉,但是如果不能结合自身特色发扬光大,很容易弄巧成拙,《十二公民》也算是很好的前车之鉴,后续我们影片的翻拍,还是要注重故事的塑造,具有深度推敲的作品,配上演员高潮的演技,便是上好的佳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