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珍惜”,《遺願清單》這碗雞湯裡的“乾貨”也不容忽視

《遺願清單》這部電影的製作過程出了名的異常順利。不僅劇本在短短兩個星期內就被編劇賈斯汀·扎克漢姆完成,而且在順利請到摩根·弗里曼後,作為製片人兼導演的羅伯·雷納在另一位主演的選角問題上和摩根也有著一拍即合的默契——傑克·尼科爾森。

除了“珍惜”,《遺願清單》這碗雞湯裡的“乾貨”也不容忽視

傑克·尼科爾森


這位可是曾在《唐人街》、《閃靈》、《蝙蝠俠》(1989年版)和《飛越瘋人院》中留下經典角色的老戲骨,而"聲音和長相最接近上帝"的摩根弗里曼,自不必多說。

除了“珍惜”,《遺願清單》這碗雞湯裡的“乾貨”也不容忽視


而《遺願清單》上映至今,給無數看過的人都留下深刻的思考和啟迪——有關生死,有關珍惜。電影主要講的是一個學識淵博的黑人汽車修理工和一個精明世故的白人億萬富翁機緣巧合地住進了同一間病房。更巧的是,兩人都身患絕症。


除了“珍惜”,《遺願清單》這碗雞湯裡的“乾貨”也不容忽視


中國有句古語,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其實悉心觀察會發現,走到生命盡頭的人,有善言是因為不再心存惡意,而是因為任何"對抗"都失去了原本的意義。也是在這個基礎上,富可敵國的人向一生鬱郁不得志的人拋出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橄欖枝——為他的"遺願清單"埋單,並邀請他同行。


但今天這篇影評想說點不一樣的東西,在電影傳遞出肉眼可見的"珍惜生命"這一宏大主題背後,有些細枝末節並對長久生命影響深遠的意義也不容人們忽視。


電影拍攝前的重大事件


美國電影經歷的幾個重要轉型時期,都和國際形勢以及歷史事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除了“珍惜”,《遺願清單》這碗雞湯裡的“乾貨”也不容忽視

《亂世佳人》是一部典型的和時代互相成就的經典電影


  • 1920年美國人口突破"億"級單位,以及華爾街的繁榮開始,對1927年電影從默片躍至"有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 1930年的經濟大蕭條和1939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喜劇電影、戰爭電影、犯罪電影的崛起以及西部片的強勢迴歸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 1931年紐約帝國大廈的落成對美國的民族自信產生的深遠影響,在電影中也被體現至今;
  • 1941年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和美國電影至今樂此不疲的"夢之破滅"也有著草蛇灰線的聯繫,《公民凱恩》的精神內核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
  • 1947年由政治延伸到電影界的"紅色恐怖",也直接促成了美國電影后來的觸底反彈。
除了“珍惜”,《遺願清單》這碗雞湯裡的“乾貨”也不容忽視

《公民凱恩》

所以直到今天我們可以在一部像《遺願清單》這種主題看似很簡單的文藝故事片中找到各種各樣社會體系和階級固化的影射甚至諷刺。


而在《遺願清單》上映年份2004年之前,美國發生了一件顛覆幾代人思想的事件——2001年9月11日,美國五角大樓被恐怖分子襲擊。

這件事的發生讓所有親身經歷以及通過各種傳媒渠道目睹的人們對當下的生活和追求進行了反思——在死亡和意外面前,什麼才是終極的意義?


除了“珍惜”,《遺願清單》這碗雞湯裡的“乾貨”也不容忽視

五角大樓


在那之後,講述當虛無主義遇上道德淪喪的《老無所依》、講述一名厭惡自己和自己人生的律師故事的《全面反擊》、用兩個世紀的眼光講述一件未破解連環殺人案以及舊時代重現的《十二宮》等不一樣世界觀的電影走進觀眾的生活。

除了“珍惜”,《遺願清單》這碗雞湯裡的“乾貨”也不容忽視

《老無所依》節選


正是因為"9.11恐襲"的發生,美國從上到下對死亡的探討和思考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在這種文化波動下,《遺願清單》的走紅和躋身經典似乎也成了順理成章的事。


愛能穿越時空,但階級之間的鴻溝,只有死亡可以跨越


但除卻對生命的敬畏和對死亡的正視以及對現狀的珍惜之外,一向善於在一部電影中影射多種問題的美國電影,自然不會請兩位重量級的演員為大家熬一鍋味道單一的雞湯。


除了“珍惜”,《遺願清單》這碗雞湯裡的“乾貨”也不容忽視


電影一開場,一組對準喜馬拉雅連綿不絕山脈的移動鏡頭伴隨著摩根弗里曼充滿魔力的聲音,將觀影的人們通過視覺和聽覺雙重感知代入到這場莊重的"回溯思考"中去。


除了“珍惜”,《遺願清單》這碗雞湯裡的“乾貨”也不容忽視


卡特是一名一輩子不出錯、穩重踏實的汽車修理工,而在他一生中最大的願望是做一名大學老師——也是此生最大的遺憾,更在死前引發了對往事的回憶和對妻子的怨恨。

這件事也為老卡特後面的放縱埋下了伏筆。

鏡頭一轉,衣著隨意的富豪在眾人的呱噪後,簡單幾句便將一切蓋棺定論。搞笑之外,那個美國特有的法制與權力之間的灰色地帶也不容忽視。

除了“珍惜”,《遺願清單》這碗雞湯裡的“乾貨”也不容忽視


一邊是熱愛咖啡、為富不仁的上流人士,一邊是學富五車、身份低微的普通百姓,僅因為同樣的病和前者剛做出的"一個病房兩張床"的承諾等機緣巧合之下,他們相遇了。


電影前半段,富人身邊只有一位助理,而窮人這邊則是親人不斷探望,而且通過交流方式可以看出家庭關係比較和諧。這種強烈反差並非個例,而是一種社會現象,甚至不是部分人以為的"美國現象"——當一個人痴迷於對財富的追求時,家庭在其生活中的分量會被逐漸削弱。

除了“珍惜”,《遺願清單》這碗雞湯裡的“乾貨”也不容忽視


可即便躺在左手邊的卡特多麼的學識淵博,他在為了妻子放棄深造後,社會似乎並沒有對他網開一面——縱然少有知識盲區,也只能修一輩子車。


除了“珍惜”,《遺願清單》這碗雞湯裡的“乾貨”也不容忽視


反過來則更諷刺,這位富人看起來大字不識並毫不掩飾對知識的鄙夷,可他就是那掌管95%以上財富的5%人群的其中之一。

但沒有知識不代表不會思考,思考結果也不一定要公之於眾。不同於卡特的"逢問必答",科爾對名勝古蹟以及人際關係的認知,顯然高於身邊這位"移動的百科全書"。


除了“珍惜”,《遺願清單》這碗雞湯裡的“乾貨”也不容忽視


至此,有心的觀眾可以發現,

在美國的財富制度下,知識也不一定能改變命運,過多的知識甚至會成為一種累贅甚至諷刺。


可電影給兩個階級之間搭建了一個橋樑——死亡。在屈指可數的最後時日裡,近在咫尺的死亡讓兩個原本連產生連接都不太可能的人發生了一段旅行,圍繞著那張被人們津津樂道的"遺願清單"。


除了“珍惜”,《遺願清單》這碗雞湯裡的“乾貨”也不容忽視


大師卓別林有一句名言:

"喜劇用遠景,悲劇用特寫。"

無論是貫穿始終的意式虹吸咖啡壺,還是卡特一生愛而不得的跑車的模型,亦或是科爾最鄭重其事劃下的那條"親吻世界上最美的女孩",從這些特寫中,完美的鏡頭語言將悲涼和壓抑呈現在觀眾面前。


除了“珍惜”,《遺願清單》這碗雞湯裡的“乾貨”也不容忽視

卓別林


上帝有所偏愛,死神一視同仁。較之雞湯喜劇,《遺願清單》更像是一部包裹童話外衣的悲劇,或者說是一部現實題材的詩意化、理想化的電影。


較之"愛","責任"才是家庭的最穩支點


在《遺願清單》這部電影中,導演運用文藝片最常見的表現手法——抽絲剝繭。通過一個又一個衝突事件,引出角色對家庭的獨白,或是通過一個又一個明顯的細節,為觀眾留下一條條鴻溝。當然這些鴻溝,在故事的最後都伴隨著清單的完成和二位主角的離世完成了最終的閉合。


除了“珍惜”,《遺願清單》這碗雞湯裡的“乾貨”也不容忽視


兩位行將朽木的老人,面對已知的死亡和未了的心事,所謂的"遺願清單"並非臨時起意,更多的是蓄謀已久。


一個是面對巨大財富帝國卻無親近之人的富豪,一個是家庭美滿卻鬱郁不得志的普通人,他們象徵著兩個階級的同時,代表著這個社會上絕大多數的家庭,也將兩類人涇渭分明地畫在三八線兩端——有錢沒愛,有愛沒錢。

這不由得讓人想起亦舒的《喜寶》:

"要麼給我很多很多愛,要麼給我很多很多錢,如果都沒有,健康也是極好的。"


除了“珍惜”,《遺願清單》這碗雞湯裡的“乾貨”也不容忽視


可現實的碾壓下,魚和熊掌兼得的人屈指可數,是對金錢的追逐讓人迷失了本心?還是有些東西只有在失去後在被想起、被珍惜?


雖然富豪和女兒的誤會似乎和金錢沒有太大的關係,但他的行事風格和思維方式卻在追名逐利的過程中愈發異於常人。就像卡特的妻子對他吼出那句"我的丈夫我不賣!"時,他的錯愕便可一窺端倪——沒有談不成的買賣,只有給不對的價碼。

除了“珍惜”,《遺願清單》這碗雞湯裡的“乾貨”也不容忽視

在他的眼裡,一切都可以用交易的思維,包括女兒的婚姻。他從沒有也從不想去試圖理解事情的始末以及當事人的心境,這套思維邏輯給他帶來巨大成功的同時也讓他產生了錯覺:一切原來不過如此。

但親情不如此,家庭也不如此。所以在電影的最後,他不再執著於被原諒,而是將全部的愛和表達都寄託在外孫女身上。這是一種血脈的傳承,也是一種天生的責任。


除了“珍惜”,《遺願清單》這碗雞湯裡的“乾貨”也不容忽視


當卡特面對被精心安排的豔遇對象時,是什麼喚醒了他懸崖勒馬?與其說是愛情,不如說是責任。

固然是家中的女子對他一生的軌跡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可當初做出選擇的人自始至終都是他自己。就像此時此刻如若他犯錯,當然可以將責任推到引誘他的美女身上,也可以將鍋甩到安排這一切的富豪身上,但最終做出選擇的還是他自己。

愛是感性的,責任是理性的。


除了“珍惜”,《遺願清單》這碗雞湯裡的“乾貨”也不容忽視


就像電影中選取的愛情聖地泰姬陵一樣,"永恆面頰上的一滴淚"固然美貫古今,但20000老百姓歷時22年完成的建築奇蹟背後,對國家和宗教帶來的影響也不容忽視。


寫在最後


同樣一黑一白,同樣的"旅途衝突",《遺願清單》看起來比《綠皮書》要輕鬆很多。即便歡快如斯,只看見"生死"和"珍惜"似乎也對這部電影不太公平。

除了“珍惜”,《遺願清單》這碗雞湯裡的“乾貨”也不容忽視


其實《遺願清單》從宗教角度和旅行路線角度也可以解讀出許多含義,甚至電影中的臺詞也頗具深意。但由於篇幅的關係,今天在這裡就不做深入探討了。


最後我想說,有些道理不必等到大限將至時才懂得、肯承認。對死亡保持敬畏,就像對生命充滿希望一樣,是每一天、時時刻刻都要提醒自己的事,最後根植於心、深埋於靈魂。


除了“珍惜”,《遺願清單》這碗雞湯裡的“乾貨”也不容忽視


而電影的最後一句話其實也是一種對階級和制度的調侃:

"我很確定他對他最後的安息之地感到滿意,因為他被安葬在山上,這是違法的。"

不得不說,好的電影真的是處處玄機、句句深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