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

can2020


、中國文化重人性,西方文化則重理智。

中國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曰“愛人”,孟子曰:“仁也者,人也”。所謂人就是指人際關係,中國講究禮節,注重孝為仁之根本,注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不同等級秩序,要求臣忠於君,子孝於父母,弟尊敬兄長,等等,否則為“不仁”。

然而,西方的文化則偏重於理智、理性,認為理智應該而且能夠控制情感,人應該控制自我的慾望,用理智和道德去追求幸福,理智的份量大於人情的份量。“我愛我師,我更愛真理”這一哲理名言充分體現了西方對理智的偏重遠遠大於對人情的重視。

2、中國人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強調“天人合一”,西方人強調“人為萬物之靈”,自然不過是人的陪襯。

西方人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時,往往注重個人和物質利益,強調對自然的索取和征服,認為人有能力而且必須征服自然以獲取生存的條件。

而中國人從先秦時代就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時,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認為“天、地、人一統於道”,老子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德自然”。

3、從語言角度看,漢語是非形態語,西方語言為形態語。

西方文字是由單個字母組成的流線性的文字,它以形統意,通過嚴密複雜的形態變化來表達意思。在句法上只要是主謂結構都是句子,也只有主謂結構才是句子。

而漢語是以象形文字為基礎的方塊字,方塊字本身就包含了豐富的語意意思,漢語言是以意統形的,句子的句法、組織結構和語義根據所要表達的意境和內容來安排,而且在漢語中沒有主語和謂語的句子是隨處可見的,所以漢語組織以達意為主,不滯於形而以意統形。

西方流線性的語言和文字相應於西方人單向性的思維模式,他們強於分析、邏輯。中國文字是以象形文字為基礎的,講究整體性與立體性,體現了中國人立體的思維模式。

4、西方重物質,中國重精神。

在西方人眼裡,物質的滿足是相當重要的,從西方的殖民史可以看出,西方人對於物質的追逐簡直不擇手段,對物質的追逐,對感官刺激的尋求,一度使西方人感覺迷茫。相反,東方文化尤其是中國文化的核心是重精神,注重精神上的滿足。

5、西方重個人主義,中國文化重集體主義。

西方自從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以來,自由、人權、平等、博愛等思想深入人心,西方的精神強調個體的自由,注重個體的奮鬥,個人的權利。私人的權利與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甚至會為個人的私利而不顧國家之利益。

而中國文化重集體主義。從古至今,家國思想貫穿人心,一個與眾人格格不入的人在中國是沒有出路的。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後,集體主義更是深入人心。

中國人的行為注重的是以大局為重,不以自我的私利而去損害國家集體的利益,強調集體至上的原則,在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集體利益發生衝突時,必要時要犧牲個人利益而維護國家、集體的利益


絕對加分


感謝和大家分享。

01中國傳統文化之根源

古代先賢,仰觀天象,俯察大地,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和體悟,總結出:中華文化核心是,道。

因此,中華文化源自天地,是對宇宙根本的認識。

空間是宇,時間是宙,時空相融一體即是宇宙。

創世邏輯,應該是:道——無極——太極——時空。此即使中國傳統文化之根。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分支繁複。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碩果多彩。

倉頡造字驚天地泣鬼神,中華文化的傳承因漢字而得保障。中華民族綿綿不絕,得益於漢字(天)、中醫(人)、農事(地)的傳承。此即使中國傳統文化之源。

02西方文化之根源

西方普世價值觀,是以資本推動的文化入侵。我曾經相對系統的論證過此結論,做簡單列舉。

西方文化的主流敘述的大致內容:從古希臘文明到古羅馬文明,到漫長的中世紀,然後是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之後又產生了工業革命,後來就是民主制度,現代世界的現代性等等。

“十字軍”東征主力軍團行軍圖


11世紀歐洲的“十字軍東征”,前後歷經兩百多年。“十字軍”打到今天的小亞細亞一代,最終發現亞洲的伊斯蘭地區保存了在歐洲早已消失的古希臘典籍。然後把歐幾里得、託密勒、阿基米德、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重新從阿拉伯文翻譯成了拉丁文或者希伯來文。

“文藝復興”就是對古希臘各種經典著作的再發現,其實質就是由一場浩浩蕩蕩的典籍翻譯運動,引發的文化崇拜和文化認祖。然而,古希臘文明早已在公元前146年,隨著希臘被併入羅馬共和國而結束。

中間的文化斷層,西方美其名曰漫長的“中世紀”。

03西方文化的東方起源

要評價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必須要以把握核心、分清主次為前提。

18世紀以來,隨著歐洲的崛起,西歐中心迫不及待地將古希臘文明雅利安化,為自己的“文化根源”強行合理化。

然而更有趣的是,西方學者自己論證了,古希臘古羅馬文化之源是來自高加索人種,是東方人種而非純粹白種人。另外,文藝復興翻譯的典籍,保存在伊斯蘭地區,深受中國和印度的影響,中國的許多發明就是通過阿拉伯世界在這個時期傳到歐洲的

因此,西方文化之根,乃是起源於東方,與中華文化有莫大的關聯。

寫到最後

時代在進步,文化內容也在不斷豐富,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融合越來越深入。

但前提是,

第一,打破西方“中心論”的普世價值觀;

第二,中國傳統文化源自天地,是核心是根本;

第三,西方文化根源於東方。

只有把握了核心,分清了主次,才能真正的實現文化融合,否則只能是大雜燴。


萬象集


東西方文化差異比較大。謹從本次抗疫中中西方採取的不同策略與民眾的意識談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一、凝聚力與自由主義

中國打的是遭遇戰。病毒在武漢遊蕩了近一個月,當“人傳人”被確定後,我們聽到的是中央的一聲令下“封城”!儘管開局不夠完美,但隨之而來的景象歎為觀止:這哪裡是封城啊?分明是封國,14億的大國一夜之間安靜了下來!全國人民一個心願“足不出戶,不給政府添亂。”全國人民聚焦同一個地方——湖北武漢,四萬醫護白衣執甲,逆行出征。全國所有的呼吸機全部搬到武漢。各省“搬家式”運送蔬菜、肉食等生活物資支援居家隔離的武漢市民。

全國上下萬眾一心、共度時艱;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這就是中國文化中的“凝聚力”,這是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在中國文化中注入的時代精神。這種凝聚力的效果無需多說,我們都是時代的見證人。

反觀西方文化中“民主與自由”,也使疫情得以自由伸展。我們在封國時,馬克龍還帶這“嬌妻”看歌劇、逛大街;約翰遜搞起了“群體免疫”,自己還“品嚐”了一下病毒的“味道”;特朗普“比誰都瞭解病毒”,傲慢得只剩下了“甩鍋”。而西方的民眾呢?與中國“閉關”不同的是不戴口罩走上了街頭“要自由”!直接導致的結果是“自由還在,命沒了。”

美國,人口不足中國十分之一,目前的確診率、死亡率均是中國的十倍!但依然看不到拐點

二、“人命比天大”與“優化資源配置”

中國的“凝聚力”文化還展現在“中國速度”上:

幾天之內,兩座“山”戰地醫院拔地而起,收治輕症的方艙醫院威力盡顯,實現了“應收盡收,應治盡治。”80歲的以上的治癒率是70%以上,多位百歲老人重獲新生。中央的口號是“人命大於天”!

我們被這些奇蹟深深感動的同時,看不明白的是西方:65歲以上的“老人”呼吸機要讓給年輕人,因為年輕人比老年人對社會貢獻大。市場經濟中的“選擇理論”“合理配置資源”被用到了人命上。這不是“壯士斷腕”,這是人道主義災難!

三、“人命在我不在天”與耶穌基督

中國文化中自古就有“人定勝天,人命在我不在天”的精神。84歲的鐘南山院士親自指導抗疫,73歲李蘭娟院士帶領團隊科技公關,開發疫苗。廣大醫護齊心合力,拉回了許許多多臨近鬼門關的人。

西方人在大災大難面前更相信耶穌基督和神。但他們在哪裡呢?紐約州確診迫近30萬,卻只有1萬多人住院治療!真的要好好祈求上帝多多保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