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日本企業大撤離?可能是一場烏龍

前段時間,有關美日企業撤離中國的消息四散,引發眾多爭論與擔憂。

這一事件的導火索,來自兩條報道。

一則是路透社消息,美國白宮發言人庫德洛“提前透露”,政府將考慮支付“搬家費”促使美企儘快迴歸美國;

二則是彭博社一篇“日本資助企業將生產轉移出中國”的報道表示,日本政府推出政策,將用2435億日元用於資助日本製造商把生產線撤出中國。

美國日本企業大撤離?可能是一場烏龍

來源:網絡


為何美、日選擇在此時發出“撤企”之音?


首先,我們來分析下美方報道。一方面,發聲時間節點正處於美國疫情高峰期,這個選擇不可謂不微妙。

另一方面,白宮發言人庫德洛原話表述的是“would pay”,英語語法上的虛擬語態,說明“下血本支持美企迴流”僅代表其個人看法,而是否迴歸美國的決定權在於企業,並非強制要求。此外,費用的支出還需徵求美國國會的同意,程序上也並未正式落實。

而日本方面的消息,也並沒有“從政策上強制企業撤離中國”的表述,僅表達了一種意願。從日本政府公佈的“新型Coronavirus傳染病緊急經濟對策”原文來看,文件中並未提到“中國”二字,國內部分媒體有過度解讀之嫌。

小站認為,美、日等國中低端製造業與中國融合較深,再加上此次疫情相關產業鏈條深受困擾,防疫基礎物資產能嚴重依賴中國,或許是引發強烈不安的重要因素。

以汽車行業為例,武漢作為全國四大汽車生產基地之一,是全球重要的汽車零部件產地和汽車組裝地,本田汽車、豐田汽車、雷諾汽車、PSA集團等企業均在武漢有所佈局。而今年二月,武漢封城,湖北省內的汽車生產企業無法正常開工,一度集體進入停產期。因產業鏈上的依賴,甚至對美、日本土車企廠家也產生了影響。

此次疫情可能促使這些企業,試圖為減少損失而尋找新供應商,以期通過實行產地多元化來避免風險,這意味著疫情過後汽車行業有可能迎來新的佈局變化。

以汽車行業、消費電子產業等為代表的製造業領域,中國的供應鏈和產業配套能力在全球已形成不可替代的競爭優勢,與全球產業鏈深度融合,地位舉足輕重。因此,一旦發生中國企業大面積因突發事件而“停擺”的狀況,就容易被一些中低端製造業逐漸空心化的國家視為威脅。

此外,長期以來,美方某些人認為中方在中美經貿合作中佔了便宜,鼓吹中美“脫鉤論”。2019年美國國家亞洲研究局《部分脫鉤——美國對華經濟競爭的新戰略》指出:美國應在一定領域減少對中國商品的購入以降低風險,減緩美國技術外流。

而日本方面則普遍認為,新冠疫情衝擊下,日本經濟陷入衰退已成定局。大和綜研經濟調查部日前發佈的報告預計:若疫情拖到年底,今年日本經濟降幅則可能擴大至7.6%,遭受的打擊將超過2008年金融危機。日本亟需在外企業迴歸國內擔任“救火隊員”,利用疫情這個因素似乎也合情合理。

美國政府及其同盟日本,重申“去中國化”實則是“脫鉤論”的再升級,再加上此時以政策為支撐,確實有可能會促使一些企業採取迴歸行動。


假如美、日企業真的全面撤離,對中國有怎樣的影響?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短期內美日企業全面響應本國政府號召,會對中國的部分產業鏈產生較大影響,如美、日在華投資的重要領域:機械電子、冶金、石油、化工、通訊、能源、交通等。


美國日本企業大撤離?可能是一場烏龍

數據來源:商務部,製圖:新商業情報站


美國日本企業大撤離?可能是一場烏龍

數據來源:商務部,製圖:新商業情報站

據商務部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末,我國有超過96萬家外商企業。其中,美國外商企業數量排名第三,佔比7.3%;日本排名第五,佔比5.4%。

如果短期內這些企業大量撤離,在沒有可替代選擇情況下,關聯產業將只能從國外進口相關零部件,這無疑會增加整體生產成本。但對於一些國內具備替代生產能力的企業來說,會是好的發展機遇。

其次,若美、日企業大範圍撤離,將會對主要依靠美、日外商投資的地方經濟,包括就業、財政、稅收等多方面帶來連鎖影響。

過去幾十年我國多地曾通過引進外資加快經濟發展,尤其東部地區,其中廣州、深圳、廈門、蘇州等地直到現在對外資的依賴程度都相當高,外商貢獻的工業總產值佔當地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基本都在50%以上。

美國日本企業大撤離?可能是一場烏龍

數據來源:商務部,製圖:新商業情報站(注:有關部門項下包含銀行、證券、保險行業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數據。


美日企業真的可能全身而退嗎?


小站認為,美日企業全面撤離的可能性不大,主要基於以下幾點原因:

1、 中國巨大的消費市場,是一塊難以割捨的蛋糕

美國日本企業大撤離?可能是一場烏龍

來源:pexel

2019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1649億元,比上年名義增長8.0%,按匯率換算,中國消費規模進一步接近美國,如今相差約2700億美元,位居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從長期看,中國消費市場終將成為全球最大消費市場。

美國日本企業大撤離?可能是一場烏龍

2013-2019年中國進口貿易總值(來源:公開數據,製圖:新商業情報站)

貿易方面,雖中美兩國身處貿易戰旋渦,但中美雙方依舊都是彼此的第三大貿易伙伴,聯繫緊密。日本是中國第四大貿易合作伙伴,中國則是日本最大的貿易國——中日貿易額佔日本外貿總額的21.4%,高出日美貿易額6.5個百分點。

從中國撤離本國企業,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就意味著放棄一部分中國市場。雖然美國和日本政府有意,但是作為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顯然不會願意放棄中國這麼大一塊市場蛋糕。

2、 美日企業在華多年,已經和中國產業鏈深度融合

外資與中國產業鏈的深度融合,主要有在中國設廠、與中國企業合資成立新公司、或是和中國本土公司簽訂生產合同等方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產業格局早已形成。

以新入華的特斯拉為例,2019年其在中國市場的營收便達到29.79億美元,同比增長高達69.55%。特斯拉上海工廠製造總監宋鋼透露,2019年底其零部件本土化率為30%左右,計劃到2020年7月提升至70%~80%,在2020年底國產特斯拉Model 3將實現全部零部件的本土化替代。

美國日本企業大撤離?可能是一場烏龍

來源:網絡

特斯拉在佈局中國以前,其一級供應商主要在美國、日本、德國,成本相對高出許多。來到中國後,絕大部分元件能夠實現本地化生產,即使是成本最高的電芯,寧德時代等企業也有實力供應,這意味著原材料供應基本不存在問題。

特斯拉Model 3中國化後,其官方售價從進口的35.58萬元降到了29.905萬元,全部國產化後有望進一步縮減到25萬元以內,這就是產業深度融合的力量

美國日本企業大撤離?可能是一場烏龍

來源:公開數據,製圖:新商業情報站

聯合國統計資料顯示,中國製造業佔全球製造業產值的比重已超過25%,中國擁有39個工業大類,191箇中類和525個小類,是當今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我國的這一優勢,也是外資企業產業鏈能夠很快融合並持續依賴的原因。所以,短時間內美日企業要快速剝離幾乎不可能。

3、美日企業迴歸本國,轉移成本高,“老家”難立足

中國相對完整的產業鏈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美、日企業的生產成本。鏈條上的相關企業若搬回本國,除了搬遷成本,將可能產生更高的運營成本,如人力成本、運輸成本、組裝成本、營銷成本等等都是必須考慮的。

美國日本企業大撤離?可能是一場烏龍

來源:pexel

美國在消費電子產品等生產製造領域,本土缺少完善的生產供應鏈。以蘋果公司為例,其在全球共有766家供應商,其中346家在中國大陸,佔比超過40%。如果蘋果公司把產業鏈搬回國內,根據《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2016年的計算,iPhone僅在美國組裝,成本就將上升4到10美元,整體成本將上升100美元。而一個更為重要的因素是,美國缺少有經驗的技術工人。基於上述因素,蘋果要與中國剝離,難度之大可想而知,其他製造領域亦然。

這一話題熱度的逐步上升,一線企業家們也發出了自己的聲音。例如,熟悉美國市場的中國福耀集團董事長曹德旺認為:“疫情後,在短期內各個國家很難構造出獨立的產業鏈和工業體系,全球產業鏈也難以在短期內發生逆轉性的變化,全球產業鏈在短期內不會,也無法與中國脫鉤。”

結合美日企業當前在我國的發展現狀來看,多數企業已進入“滿血復活”狀態。

據有關調查,中國華南地區98%的日資企業已恢復生產,開工率達到100%的企業佔41.4%,開工率為80%至100%的企業佔42.3%,而華南美國商會疫情影響報告顯示,75%的受訪企業表示,無論疫情影響如何,不會改變在華再投資計劃。事實表明,中國仍然是外商投資興業的熱土。

而4月16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也明確表示,從總體上看,儘管疫情對在華外資企業造成一定影響,但中國沒有也不會出現大規模外資撤離情況。

從多方面來分析,此次美、日再提“去中國化”,只是兩方政府的一廂情願,企業很難採取實際行動,但對於我國來說,對於可能影響到國家安全、社會穩定的產業需要更加重視。再者,某些重要領域發生的少部分美、日企業產業轉移的情況,勢必會刺激相關補缺產業的發展,對於國內具備替代能力的企業來說也意味著更大的機會。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 新商業情報站”(ID:businessstation),國信搜經授權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