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日本企业大撤离?可能是一场乌龙

前段时间,有关美日企业撤离中国的消息四散,引发众多争论与担忧。

这一事件的导火索,来自两条报道。

一则是路透社消息,美国白宫发言人库德洛“提前透露”,政府将考虑支付“搬家费”促使美企尽快回归美国;

二则是彭博社一篇“日本资助企业将生产转移出中国”的报道表示,日本政府推出政策,将用2435亿日元用于资助日本制造商把生产线撤出中国。

美国日本企业大撤离?可能是一场乌龙

来源:网络


为何美、日选择在此时发出“撤企”之音?


首先,我们来分析下美方报道。一方面,发声时间节点正处于美国疫情高峰期,这个选择不可谓不微妙。

另一方面,白宫发言人库德洛原话表述的是“would pay”,英语语法上的虚拟语态,说明“下血本支持美企回流”仅代表其个人看法,而是否回归美国的决定权在于企业,并非强制要求。此外,费用的支出还需征求美国国会的同意,程序上也并未正式落实。

而日本方面的消息,也并没有“从政策上强制企业撤离中国”的表述,仅表达了一种意愿。从日本政府公布的“新型Coronavirus传染病紧急经济对策”原文来看,文件中并未提到“中国”二字,国内部分媒体有过度解读之嫌。

小站认为,美、日等国中低端制造业与中国融合较深,再加上此次疫情相关产业链条深受困扰,防疫基础物资产能严重依赖中国,或许是引发强烈不安的重要因素。

以汽车行业为例,武汉作为全国四大汽车生产基地之一,是全球重要的汽车零部件产地和汽车组装地,本田汽车、丰田汽车、雷诺汽车、PSA集团等企业均在武汉有所布局。而今年二月,武汉封城,湖北省内的汽车生产企业无法正常开工,一度集体进入停产期。因产业链上的依赖,甚至对美、日本土车企厂家也产生了影响。

此次疫情可能促使这些企业,试图为减少损失而寻找新供应商,以期通过实行产地多元化来避免风险,这意味着疫情过后汽车行业有可能迎来新的布局变化。

以汽车行业、消费电子产业等为代表的制造业领域,中国的供应链和产业配套能力在全球已形成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与全球产业链深度融合,地位举足轻重。因此,一旦发生中国企业大面积因突发事件而“停摆”的状况,就容易被一些中低端制造业逐渐空心化的国家视为威胁。

此外,长期以来,美方某些人认为中方在中美经贸合作中占了便宜,鼓吹中美“脱钩论”。2019年美国国家亚洲研究局《部分脱钩——美国对华经济竞争的新战略》指出:美国应在一定领域减少对中国商品的购入以降低风险,减缓美国技术外流。

而日本方面则普遍认为,新冠疫情冲击下,日本经济陷入衰退已成定局。大和综研经济调查部日前发布的报告预计:若疫情拖到年底,今年日本经济降幅则可能扩大至7.6%,遭受的打击将超过2008年金融危机。日本亟需在外企业回归国内担任“救火队员”,利用疫情这个因素似乎也合情合理。

美国政府及其同盟日本,重申“去中国化”实则是“脱钩论”的再升级,再加上此时以政策为支撑,确实有可能会促使一些企业采取回归行动。


假如美、日企业真的全面撤离,对中国有怎样的影响?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短期内美日企业全面响应本国政府号召,会对中国的部分产业链产生较大影响,如美、日在华投资的重要领域:机械电子、冶金、石油、化工、通讯、能源、交通等。


美国日本企业大撤离?可能是一场乌龙

数据来源:商务部,制图:新商业情报站


美国日本企业大撤离?可能是一场乌龙

数据来源:商务部,制图:新商业情报站

据商务部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我国有超过96万家外商企业。其中,美国外商企业数量排名第三,占比7.3%;日本排名第五,占比5.4%。

如果短期内这些企业大量撤离,在没有可替代选择情况下,关联产业将只能从国外进口相关零部件,这无疑会增加整体生产成本。但对于一些国内具备替代生产能力的企业来说,会是好的发展机遇。

其次,若美、日企业大范围撤离,将会对主要依靠美、日外商投资的地方经济,包括就业、财政、税收等多方面带来连锁影响。

过去几十年我国多地曾通过引进外资加快经济发展,尤其东部地区,其中广州、深圳、厦门、苏州等地直到现在对外资的依赖程度都相当高,外商贡献的工业总产值占当地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基本都在50%以上。

美国日本企业大撤离?可能是一场乌龙

数据来源:商务部,制图:新商业情报站(注:有关部门项下包含银行、证券、保险行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数据。


美日企业真的可能全身而退吗?


小站认为,美日企业全面撤离的可能性不大,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1、 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是一块难以割舍的蛋糕

美国日本企业大撤离?可能是一场乌龙

来源:pexel

2019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1649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0%,按汇率换算,中国消费规模进一步接近美国,如今相差约2700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从长期看,中国消费市场终将成为全球最大消费市场。

美国日本企业大撤离?可能是一场乌龙

2013-2019年中国进口贸易总值(来源:公开数据,制图:新商业情报站)

贸易方面,虽中美两国身处贸易战旋涡,但中美双方依旧都是彼此的第三大贸易伙伴,联系紧密。日本是中国第四大贸易合作伙伴,中国则是日本最大的贸易国——中日贸易额占日本外贸总额的21.4%,高出日美贸易额6.5个百分点。

从中国撤离本国企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就意味着放弃一部分中国市场。虽然美国和日本政府有意,但是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显然不会愿意放弃中国这么大一块市场蛋糕。

2、 美日企业在华多年,已经和中国产业链深度融合

外资与中国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主要有在中国设厂、与中国企业合资成立新公司、或是和中国本土公司签订生产合同等方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格局早已形成。

以新入华的特斯拉为例,2019年其在中国市场的营收便达到29.79亿美元,同比增长高达69.55%。特斯拉上海工厂制造总监宋钢透露,2019年底其零部件本土化率为30%左右,计划到2020年7月提升至70%~80%,在2020年底国产特斯拉Model 3将实现全部零部件的本土化替代。

美国日本企业大撤离?可能是一场乌龙

来源:网络

特斯拉在布局中国以前,其一级供应商主要在美国、日本、德国,成本相对高出许多。来到中国后,绝大部分元件能够实现本地化生产,即使是成本最高的电芯,宁德时代等企业也有实力供应,这意味着原材料供应基本不存在问题。

特斯拉Model 3中国化后,其官方售价从进口的35.58万元降到了29.905万元,全部国产化后有望进一步缩减到25万元以内,这就是产业深度融合的力量

美国日本企业大撤离?可能是一场乌龙

来源:公开数据,制图:新商业情报站

联合国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产值的比重已超过25%,中国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和525个小类,是当今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我国的这一优势,也是外资企业产业链能够很快融合并持续依赖的原因。所以,短时间内美日企业要快速剥离几乎不可能。

3、美日企业回归本国,转移成本高,“老家”难立足

中国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美、日企业的生产成本。链条上的相关企业若搬回本国,除了搬迁成本,将可能产生更高的运营成本,如人力成本、运输成本、组装成本、营销成本等等都是必须考虑的。

美国日本企业大撤离?可能是一场乌龙

来源:pexel

美国在消费电子产品等生产制造领域,本土缺少完善的生产供应链。以苹果公司为例,其在全球共有766家供应商,其中346家在中国大陆,占比超过40%。如果苹果公司把产业链搬回国内,根据《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2016年的计算,iPhone仅在美国组装,成本就将上升4到10美元,整体成本将上升100美元。而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是,美国缺少有经验的技术工人。基于上述因素,苹果要与中国剥离,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其他制造领域亦然。

这一话题热度的逐步上升,一线企业家们也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例如,熟悉美国市场的中国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认为:“疫情后,在短期内各个国家很难构造出独立的产业链和工业体系,全球产业链也难以在短期内发生逆转性的变化,全球产业链在短期内不会,也无法与中国脱钩。”

结合美日企业当前在我国的发展现状来看,多数企业已进入“满血复活”状态。

据有关调查,中国华南地区98%的日资企业已恢复生产,开工率达到100%的企业占41.4%,开工率为80%至100%的企业占42.3%,而华南美国商会疫情影响报告显示,75%的受访企业表示,无论疫情影响如何,不会改变在华再投资计划。事实表明,中国仍然是外商投资兴业的热土。

而4月16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也明确表示,从总体上看,尽管疫情对在华外资企业造成一定影响,但中国没有也不会出现大规模外资撤离情况。

从多方面来分析,此次美、日再提“去中国化”,只是两方政府的一厢情愿,企业很难采取实际行动,但对于我国来说,对于可能影响到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产业需要更加重视。再者,某些重要领域发生的少部分美、日企业产业转移的情况,势必会刺激相关补缺产业的发展,对于国内具备替代能力的企业来说也意味着更大的机会。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 新商业情报站”(ID:businessstation),国信搜经授权发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