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大學寧波華美醫院葉紅華:凝練和解決科學問題,提升診療能力,助力人民健康

前言: 葉紅華教授長期在心血管臨床和科研領域深耕,她也是本次專題系列中受訪的唯一女性臨床科研工作者。她師從日本冠心病介入手術大師,學成回國後力推經橈動脈冠脈介入手術,使寧波地區患者的圍手術期入路血管相關併發症大大降低。近年來帶領心內科團隊通過中國胸痛中心(標準版)認證,中國心衰中心認證,創建全國心臟康復培訓基地,同時從臨床到基礎開展老年肌少症和慢病的系列研究。葉紅華表示,建立完善的科研支撐體系,能為臨床醫務工作者提供科研平臺和時間,能激發臨床醫護的科研興趣,聚焦臨床問題的解決,服務患者,同時也能為臨床成果的成功轉化提供條件。

臨床研究觀念轉變,從完成指標到主動探索

葉紅華回憶,最近十多年是臨床科研發展的一個明顯的轉折點,不少醫生開始更加關注臨床研究,也將臨床研究作為職業規劃的一部分,不僅僅是侷限於科研立項和發表論文,更希望切實提升診療效果,真正為促進人民的健康做貢獻。比如國科大華美醫院的腎內科團隊,從2007年起步探索急性腎損傷早期診斷,從早期生物標誌物的檢測;到後來應用新的實驗手段尋找新的生物標誌物;如今又在基因層面尋找急性腎損傷的高危人群,並在前期研究基礎上積極探索科研向臨床轉化的契機,如建立基於人工智能的急性腎損傷高危人群早期預警以及集束化管理,降低可預防的急性腎損傷發生率。這樣的臨床研究團隊正在不斷湧現,尤其是在肺癌,消化道腫瘤和老年心血管病領域都有一定積累。

搭建完善的科研平臺,讓科研工作者既能做研究,又不脫離臨床

2017年,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正式成為國際人用藥品註冊技術協調會(ICH)成員,我國藥品監管體系已經真正融入國際社會認可的監管體系中,也為藥物臨床試驗工作打開了全新的局面。我國臨床科研發展在不斷國際化,擁有更多參與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機會的同時也要面臨新的挑戰。

在臨床科研國際化的過程中,葉紅華教授強調了搭建完善的科研平臺的重要性,她指出:“我們需要不斷地培養優秀的臨床研究隊伍,但是臨床醫生經常困惑的問題是,他的時間該如何分配?他們應該如何兼顧臨床治療和科研工作?所以我們需要為他們搭建一個好的平臺,提供相應政策和機制的支持。參與臨床研究,其實就是真正讓醫生回到病人身邊,去發現科學問題,凝練科學問題,通過臨床研究去解答問題,最終提升診療能力,真正為人民服務。“

面對國際化,因地制宜是首要

我國醫學科研國際化步伐不斷加快,科研水平也在國際化合作中逐漸提升,已經從一開始的跟跑轉變為齊頭並進,在有些領域逐漸出現領跑。葉教授指出:“在國際化的合作中,因地制宜是首要。很多新生事物,都是從摸著石頭過河,參照國際先進水平不斷摸索出適合自己的模式,然後落地。在臨床研究上,我們就是按照國際的標準進行規範化的培訓,特別是在數據收集和數據管理方面,我們現在還存在一定的差距,這也是我們目前需要努力,迎頭趕上的重要方面。”

GCP和JCI規範研究管理,助力科研水平提升

過去的幾年中,寧波華美醫院的臨床研究隊伍參加了全球首創新藥羅沙司他的三期臨床試驗,其臨床試驗成果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進行背靠背論文發表。談及這樣的突破性創新成果,葉紅華教授表示並不意外,國科大華美醫院先後通過GCP和JCI學術型醫學中心的認證,已經接觸了不少創新藥和創新器械的臨床研究項目,包括國際多中心的臨床研究。葉教授說:“無論在倫理還是在科研管理上,醫院對於這方面都給與了很大的支持。現在浙江政府在大力推進醫療服務領域的‘最多跑一次’,我們在科研管理上也儘量為臨床醫生減少跑腿的時間。“

對於羅沙司他這樣的“諾貝爾醫學獎”研究成果率先在中國落地,造福中國患者,葉紅華表示:”這對於我國腎性貧血患者來說是一個巨大的福音,同時也說明我們這個臨床研究或藥物研究水平已經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我們的科研工作能力正在從量變到質變的提升過程中。”

最後,葉紅華還展望了中國未來創新藥物科研的發展:“基於國人對自身臨床研究需求迫切性的認知,以及我們獨特人種遺傳的背景和生活方式,我國會生產出更多原研的藥物和治療方案,從中國走出去造福全球患者。“(中國科學院大學寧波華美醫院供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