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新職員不喝酒被領導扇巴掌:不合群的年輕人都在想什麼?

“大聖,去那是想要幹什麼?”

“踏破南天門,打碎凌霄寶殿”

“要是你一去不回…”

“就一去不回!”

小時候,我們總能聽到這樣的話,“你讓著他點怎麼啦”,“吃虧是福,做人不要太斤斤計較。”

但長大後我們才發現,並不是每個人都能體會自己的忍讓,甚至還有人步步緊逼,不斷挑戰自己的底線。

最近,一位新員工在酒桌上不喝酒被領導掌摑的事,在網上熱傳。

他是廈門國際銀行的一名新職員,說自己在過去10年滴酒不沾,未來也不打算喝酒。

但考慮到出了社會,難免要喝酒應酬,於是他提前跟支行行長彙報自己的情況。

沒想到,行長卻不置可否,沒有給他回應。

在酒桌上,領導要求他把飲料換成酒,他只好再一次委婉拒絕,說自己真的無法飲酒,並給他們道歉。

但未曾想,酒過三巡,領導耍起了酒瘋。

領導直接走到他面前,扇了他巴掌,囂張地說,“你媽X,A敬的酒竟然不喝,你是不是傻X。”

他還是沒有選擇跟領導正面硬剛,繼續跟領導道歉。

但之後的事情,令他感受到三觀盡毀:

喝高的同事非要他過去,他不肯,先行離開,被同事一路追罵到電梯口;

包廂裡,滿地是血、新同事喝醉吐了一地、摔酒杯砸桌子、還有人喝高了對女同事動手動腳......

他無法忍耐這樣的場景,直呼“覆滅了我對金融行業的一切美好想象”,在新人群裡質問HR:

不喝酒是不符合公司要求嗎?這是我該承受的壓力嗎?我將保留一切我應有的權利!

銀行新職員不喝酒被領導扇巴掌:不合群的年輕人都在想什麼?

天下苦酒桌文化久已,但有多少人是選擇默默承受,信奉“出了社會肯定要喝酒”的道理。

但他選擇不忍耐,將此事爆出,讓人們重新審視酒桌文化,對其糟粕口誅筆伐。

有一句話說得好:忍不可忍,無需再忍。

有時候,不忍耐就是對自己負責,讓自己無愧於良心和學識。

世人約定俗成的並不一定是真理,忍耐到頭,反抗也並不一定是壞事。


一、忍耐,就對嗎?[撇嘴]

郭德綱曾經有一個採訪。

主持人問他,“活得明白需要時間的,對吧?”

他搖搖頭,“不需要時間,需要經歷。三歲經歷一件事就明白了,活到九十五還沒經歷這個事他也明白不了。”

很多人不經自己思考,覺得一些“規則”如何,他就應當如何。

但不要覺著自己一味忍耐著,到了歲數,就可以“三十而立,四十知不惑。”

更多的時候,世界只是多了一名麻木的看客,甚至是無知的幫兇。

倘若對酒桌文化一味忍耐,那二十年後,只能是多了群“你不喝就是不給我面子”的油膩中年人。

今天他們在酒桌上失去的東西,等來日他們掌權,必然會以另一種方式奪回來。

如果我們能從自己做起,打破這個循環,尊重每個人喝酒與不喝酒的權利,不用權力去欺壓對方,才是對於人的尊重。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不願意討好領導的90後都是怎麼想的?

有一個高贊回答說得好:“比起討好領導,多幹點事兒顯然更加實在,也更能為自己帶來一些安全感。”

許多的90後們,來到公司,想得很透徹:我付出勞動,公司給我薪水,大家各取所需。

但如果你要我在勞動之外,再額外為你陪上笑臉,甚至是尊嚴,你怕不是想多了。

正如一句話調侃說:“我是來出賣勞動力的,出賣靈魂不是這個價。”

生活歸生活,工作歸工作,尊敬領導是出於實力,而不是出於油膩。

二、忍耐未必是件好事[鄙視]

之前在網上看到一件事,大致是這樣:

一個互聯網公司的HR在校園招聘時,說:我們公司的氛圍很好,團隊成員年輕,年齡最大的不到35歲。

臺下有人忍不住問了一句,那你們35歲以上的員工都去哪兒了?

這一屆的年輕人真是越來越不好忽悠了。

畢竟在互聯網時代,發生過的事,大家都有記得。

去年,一篇《網易裁員,讓保安把身患絕症的我趕出公司。我在網易親身經歷的噩夢!》的文章刷遍朋友圈。

文章作者是一名工作5年的高級遊戲策劃,他在文章中控訴道:

5年裡,他累計加班4000小時,卻只拿了1天的加班工資;

5年裡,他沒有一次遲到早退,甚至感冒發燒不舒服,仍然強撐著去公司上班,到半夜版本測試結束才離開;

他被診斷出“擴張型心肌病”,心臟擴大近一倍,但組內業績仍排在前二。

但即便如此,他還是遭遇了暴力裁員,被監視,被威脅,甚至被保安趕出公司。

事後,網易發表聲明道歉,主管沒有充分了解他的患病情況,人員溝通上也有不近人情的情況。


銀行新職員不喝酒被領導扇巴掌:不合群的年輕人都在想什麼?

為了公司出賣自己的健康,早已經是一件得不償失的事情。

資本畢竟是為了逐利,而不是講情的。

去年5月份,全球最大的軟件公司甲骨文宣佈裁員,1600多名技術人員在7月初全部被裁完。

許多人心懷不滿,在公司樓下拉橫幅抗議:

“我們要工作,孩子要上學。”

“為何如此下狠手。”

“堅決反對甲骨文只要中國市場,不要中國員工。”

30多歲的中年人們沒想到,從高薪到被裁,可以來得這麼快。

公司需要你的時候,它們擺情懷、畫大餅,會找各種理由讓你忍讓。

但公司不需要你的時候,它不多言,只告訴你一條冷冰冰的道理:職場是利益交換的地方。

所以,不少年輕人認為,比起在職場裡費心費神搞關係,想辦法多掙錢才是硬道理。

女演員劉玉玲分享過一個說法,叫“fuck you money”。

她說:“我從我爸爸那兒學到了一件事就是,什麼事都可以可算作一門生意。

所以我工作後一直很努力地攢錢,這筆錢叫做‘fuck you money’。

這樣,當你老闆要解僱你,或是讓你去做不願意的事情時,你就可以很有底氣地甩他一臉’fuck you!‘(姐有錢,去你的!)。”

比起挖空心思走關係,期盼公司不裁員,就算裁員也裁不到自己,還是踏踏實實賺到錢,設立好自己的“fuck you money”基金,才是安全感的來源。

三、憑良知[呲牙]

王陽明的心學裡,有四句話濃縮了心學的智慧: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正如在酒桌上,有人想喝酒,有人想勸酒,這都是意的產生。

但知道強迫別人飲酒是錯的,搞不喝酒就是不給我面子的道德綁架是可恥的,才是一個人的良知發現。

許多的年輕人們不再是懵懂的羔羊,他們有自己的想法,珍視自己的健康,很清楚來到職場,就是憑本事賺錢。

對於應酬,喝不喝酒,都是我自己的權利。

如果你真的值得尊敬,不必你開口,我親自敬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