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知識焦慮”嗎?我們如何通往更好的自己?

原創聲明:本文為阿怪原創文章,抄襲必究!文中部分圖片源自網絡,若涉及版權請聯繫刪除。

阿怪在上一期的文章中對“知識付費”問題表達了自己的看法,阿怪認為“知識付費”中,我們償付的其實是篩選、整合知識的勞動,而知識當然是錢買不到的,知識必須是用我們的時間和心力去換取的

面對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都會接收到井噴式的知識量,在這種形勢下我們的求知慾變得茫然失措,“知識付費”現在看來是幫不上太大的忙了(“知識付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們檢索知識的效率,但並不能真正幫助我們獲取想要的知識),同時我們的時間和心力又極為有限,面對這樣的狀況,我們該如何自處呢?

你也“知識焦慮”嗎?我們如何通往更好的自己?

​阿怪今天就和大家分享關於應對知識匱乏感,或者說知識恐慌、知識焦慮,我的幾點看法。

知識的效用

學知識應該帶有目的性嗎?這個問題見仁見智。阿怪認為學知識都是有目的的,只是有時候我們對這個目的看得不夠清楚。正是因為有目的,所以知識才具有其效用,否則真就應了那句古話“百無一用是書生”了。

你也“知識焦慮”嗎?我們如何通往更好的自己?

​阿怪把這種知識的效用分為兩大類:

一類知識能幫助我們完成具體工作和任務,或者增加我們的談資以獲取社交活動中的廣泛喜愛,又或者能提升我們在某個領域中的影響力和地位......總之這類知識的效用比較明顯,能直接以某種我們能感知到的方式兌現,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學以致用”,姑且把這類知識稱為“實用知識”;

還有一類知識可以幫助我們開拓視野滿足好奇心,增強我們的自我認知和對世界的認知,能讓我們從懵懂無知、渾渾噩噩中跳脫出來感受到一種所謂“智慧”帶來的滿足感......這類知識的效用與前一類相比就顯得比較隱晦,更多是一種心理層面的兌現和收穫,“百無一用”一說也往往是針對這類知識而言,姑且把這類知識稱為“認知知識”。

理解了這個分類,我們現在就能理解“學知識都是有目的”這句話的含義了。即使有時候我們在不經意的場合中,偶然獲取到了一個知識點,那也是在我們內心或“實用”或“認知”的知識需求下主動捕捉到這個知識點並獲取到的,都是有目的的,而且這一點兒也不“功利”,我們更應該為自己具備這種求知慾和捕捉力而欣喜!

認清目的

目的還需要認清嗎?我想做什麼我自己還不知道嗎?

你還別說,阿怪發現還真有一些朋友在學習知識過程中沒有很好的認清自己的目的,報了各種學習課程,時間利用得極為充分,日子過得也很“充實”,可一段時間之後,發現各種知識攪成了一團漿糊,或者碎片化的知識一大堆卻怎麼也組裝不起來,甚至啥知識都沒裝進自己的腦袋。

你也“知識焦慮”嗎?我們如何通往更好的自己?

​我在想,這也許就是造成“知識焦慮”的原因之一。

實際上我們絕大多數人對“實用知識”和“認知知識”的需求都是同時存在的。前者好說,我們理性的判斷下當前的主要工作、任務或者自身需要達到的目標,看看要達成這些目標還欠缺哪些知識,就能很好的確定需要學習的具體知識了。

關鍵在於“認知知識”其涵蓋的範圍實在太廣,這個目的一直存在,如何認清?或者還需要認清嗎?你想啊,我要了解這個世界那得需要多少知識呀,那不就得“見知識就收”嗎!這裡阿怪分享一下我自己應對這個問題的方法。阿怪給自己定了一個終身目標,那就是“做一個明白人”,要達到這個目的,就是要把所有問題都問一遍,收集答案融合消化後,再把所有問題都自己回答一遍。學海無涯,卻有方向,面對各種知識我們也不能做“無頭蒼蠅”。所以阿怪會把自己的認知學習根據思考方向分門別類,並管好自己的求知慾,在不同時間階段只對與該階段思考方向相關的知識感興趣,並進行學習。比如十年前大學剛畢業那段時間,我對相對論很感興趣,就會只關注這一塊的知識,某天量子力學又冒出來了,也激發了我極大的興趣,怎麼辦?我就約束起自己的好奇心,把量子力學按下,把偶爾遇到的量子力學相關知識收藏起來留給下個階段,先讓自己成長到能用自己的話回答相對論的問題為止,再開啟下一個認知學習階段。如此一來,我們對“認知知識”的學習目的也就更加清晰了,就可以按需索取、按部就班地進行“知識充電”,而不再因雜亂無章的求知最後所獲甚少了。

你也“知識焦慮”嗎?我們如何通往更好的自己?

​其實關於知識匱乏感,阿怪更多的是在工作中感觸良多,總感覺自己所學與工作所需格格不入。但這麼多年之後,我才回過神來,其實目前的絕大多數工作所需要的知識並不複雜(專業性強的工作如律師、醫生等除外),更多需要的是社交能力,或者就是人們常說的“情商”,這些雖然也屬於知識的範疇,但更依靠實踐來發展,所以試圖通過學習理論知識來增強自己的社交性,還不如把更多的時間花在實踐上來的更有效率。

篩選知識與垃圾信息

這個行為說起來太簡單,而在今天這樣的信息海洋中,要想篩選到與目的匹配度高的知識就是大海撈針!更何況,我們在這浩瀚的知識海洋中還時常需要面對各種信息垃圾。

各種搜索引擎因為其對信息的抓取算法,保證了我們能通過關鍵詞檢索到我們想要的信息。然而這也給垃圾信息的滋生提供了土壤,許多公司為了提高自己網站的曝光率,利用各種搜索引擎抓取算法的特點,把一些毫無信息質量,只是由各種關鍵詞不同排列組合方式構成的文章發佈到網上,我們一搜“相對論”竟然冒出來個什麼公司或者什麼產品的介紹,增加我們一些檢索時間還能接受,但這種噁心感真是讓人憋出內傷,不知道有沒有朋友跟阿怪有同感呢!

對於這類垃圾信息,我們還真沒辦法,只能依靠各個搜索引擎服務公司提高算法質量了,當然現在這個現象要好得多了,但是依然還是有不少“聰明人”在轉這個空子,阿怪的親身經歷就有,前幾個月還有朋友來找我去幫他們公司做這種所謂的“網站優化”,再一次被憋出內傷!當然,先聲明一點,阿怪並沒有批判“網站優化”這項工作,只是說通過這種製造“垃圾”的方式進行網站曝光的行為是讓人噁心的,極度噁心!

你也“知識焦慮”嗎?我們如何通往更好的自己?

​還有一類不太容易辨別的垃圾信息,那就是“虛假信息”或者低信息量的“內容拼湊信息”。內容平臺的出現對大多數跟阿怪一樣的表達者而言是非常好的事,然而有利之處必有苟且,有些人在利益的驅使下,為了提高發布內容的數量和“吸睛度”,大量的製造虛假信息和毫無邏輯的進行文章拼湊,一些稍微花點兒心思的內容垃圾製造者所生產的內容,讓少數辨別力不強的讀者產生認知的偏差,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花大量時間去分辨這些垃圾內容(至少需要點開文章,閱讀一部分之後才能有所覺悟)。

對於這類垃圾信息,阿怪現在的做法是,在我感興趣的各個領域花時間篩選一些我認同感強的知識分享者,之後就只在他們這裡進行閱讀,避免再浪費時間在垃圾信息的排除中。當然,如果大家還覺得阿怪生產的不是垃圾信息,大可以關注阿怪喲!阿怪保證不會向大家分享垃圾信息!

你也“知識焦慮”嗎?我們如何通往更好的自己?

​最後,阿怪再提一類“技術含量”相對較高的垃圾信息,這就是“舊詞新造”現象。這幾年,幾乎我們每天都能收到一些新名詞、新概念。我們一聽到這些新詞,由於好奇心驅使一定會去了解其中緣由,然而,花了不少時間和精力後,阿怪發現這些所謂的“新概念”中不少都是“新壺裝老酒”,把一些早被前人總結出的理論、思想換個方式表達或者進行一定的總結裝在一個全新的詞彙中拋給我們,還真是“換個馬甲就認不出來了”!比如2011年前後出現的一個非常火的詞“微營銷”,圍繞這個新詞,出現了不計其數的培訓、講座、討論、商業。阿怪當時在認真研讀了這個概念之後,發現這不就是傳統營銷的內容嗎,只不過加入了移動互聯網這個傳播形式而已!類似的事例還有很多。是非不論,阿怪只是時常會感到困惑,幹嘛這麼費勁呢?有現成的知識不用,非要繞個彎,浪費大家的時間和心力!阿怪當然不反對“新詞”的出現,隨著時代發展,要對新的現象加以概括總結,勢必會有更多新詞、新概念出現,這會極大的方便大家信息的交流。但是阿怪反對的是為了“新”,為了吸引大家的注意力而故意“造新”,這對知識的擴展來說毫無裨益,反而增加了我們的認知難度,擠壓了我們的認知空間,這種行為就是在製造垃圾!

而且阿怪還發現,這種“造新”的現象越來越多的出現在一些行業中。比如空氣淨化行業內,就製造了“負氧離子”這個新詞,很多化學知識不夠豐富的消費者就會耐心的聽商家宣傳“負氧離子”這個概念,商家說的“頭頭是道”,消費者聽得雲裡霧裡,於是達成交易。而實際上,在科學中根本不存在“負氧離子”這個說法,有的是“帶負電的粒子或者官能團統稱為負離子”,之所以會出現“負氧離子”這個概念,是因為人們普遍對氧氣的重要性有所認知,要評價空氣治理,需要有個指標既讓普通民眾有所認知又能達到評價數據的直觀性,所以他們就創造了“負氧離子”這個說法,如果你讓他們拿出“負氧離子”的檢測數據,他們或許拿得出或許拿不出,因為“負氧離子”根本就不存在於科學中,更不存在檢測它的儀器,哪裡能拿出具體數據呢?

你也“知識焦慮”嗎?我們如何通往更好的自己?

​上面的例子只是冰山一角,我們知道一隻半懂的人是最容易被忽悠的,因為不懂的人不會感興趣,太懂的人很難被忽悠,所以一些商家就會製造出一些似是而非的新概念來用作營銷手段!今天只是聊到相關問題,阿怪順便提了幾句“打假”的內容,真是忽悠無處不在啊!言歸正傳,我們究竟如何剔除這類“造新”的垃圾信息呢?我認為最好的方式還是增加基礎知識的累積,增加自己的辨別能力,分辨“真偽”的時間看來是不得不花了!

如何面對“知識焦慮”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阿怪先提個問題:大家認為自己的知識是否有主幹、有分支,簡而言之,大家先評價下自己的知識是否有體系?

碎片化知識的吸收沒毛病,碎片化知識能拓展我們的視野,也能幫助我們處理一些獨特任務,阿怪也是認同碎片化學習的。但問題的關鍵是,我們在碎片化知識的吸收之前,自己是否有一個自成體系的知識架構,否則這些碎片化知識就會“繞樹三匝,無枝可依”。

你也“知識焦慮”嗎?我們如何通往更好的自己?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知識架構,它指引著我們的認知,這個架構就包含我們的邏輯基礎、認知方法、基本原理和知識儲備,這些就是我們自己知識大樹的主幹,在此基礎上我們觀察世界、思考探索、分享交流得來的觀點就是大樹的分支。這顆“大樹”是我們的認知基礎,也是我們的學習基礎,所以阿怪一開始會請大家先評價下自己的這顆“大樹”。

知識焦慮,有人說是好事,因為它表明我們的上進心、求知慾,它意味著我們希望做更好的自己;也有人說知識焦慮是一種心理疾病,因為焦慮會讓人的生活變得淡然無味,對自我產生懷疑。阿怪認為,這還是得看自己的真實感受,如果知識焦慮影響到你享受生活了,那就需要調整了。

那麼面對知識焦慮,我們該如何應對呢?

找到焦慮的根本原因:

1、欠缺的知識阻礙了工作的進步;

2、知識積累量少,影響社交活動,擔心別人的嘲笑;

3、有一定的知識儲備,但與周圍人相比總感覺有所欠缺,希望突破;

4、知道想學什麼,也花時間去學了,但是就是學不會;

5、工作和生活的壓力太大,有想獲取的知識,卻沒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

......

你也“知識焦慮”嗎?我們如何通往更好的自己?

​首先,阿怪認為學不會知識只會有兩個原因:一是時間精力投入不夠,二是學習方法不匹配,和知識跟人無關。現在再來看以上這些原因,其實都可以歸結為時間、精力對各種慾望分配不均的原因。古語有之“魚與熊掌”,所以面對知識焦慮,也許我們更應該做的是一些取捨,多做一些減法,而不是加法,否則獲取知識原本一件十分快樂的事情反而變成了負擔就本末倒置了。

最後,阿怪想用莊子的一段文字來結束今天的分享:“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歡迎大家關注“阿怪看世界”,阿怪會持續推出科普原創文章,分享認知世界的不同視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