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知识焦虑”吗?我们如何通往更好的自己?

原创声明:本文为阿怪原创文章,抄袭必究!文中部分图片源自网络,若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

阿怪在上一期的文章中对“知识付费”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阿怪认为“知识付费”中,我们偿付的其实是筛选、整合知识的劳动,而知识当然是钱买不到的,知识必须是用我们的时间和心力去换取的

面对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会接收到井喷式的知识量,在这种形势下我们的求知欲变得茫然失措,“知识付费”现在看来是帮不上太大的忙了(“知识付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们检索知识的效率,但并不能真正帮助我们获取想要的知识),同时我们的时间和心力又极为有限,面对这样的状况,我们该如何自处呢?

你也“知识焦虑”吗?我们如何通往更好的自己?

​阿怪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关于应对知识匮乏感,或者说知识恐慌、知识焦虑,我的几点看法。

知识的效用

学知识应该带有目的性吗?这个问题见仁见智。阿怪认为学知识都是有目的的,只是有时候我们对这个目的看得不够清楚。正是因为有目的,所以知识才具有其效用,否则真就应了那句古话“百无一用是书生”了。

你也“知识焦虑”吗?我们如何通往更好的自己?

​阿怪把这种知识的效用分为两大类:

一类知识能帮助我们完成具体工作和任务,或者增加我们的谈资以获取社交活动中的广泛喜爱,又或者能提升我们在某个领域中的影响力和地位......总之这类知识的效用比较明显,能直接以某种我们能感知到的方式兑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以致用”,姑且把这类知识称为“实用知识”;

还有一类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开拓视野满足好奇心,增强我们的自我认知和对世界的认知,能让我们从懵懂无知、浑浑噩噩中跳脱出来感受到一种所谓“智慧”带来的满足感......这类知识的效用与前一类相比就显得比较隐晦,更多是一种心理层面的兑现和收获,“百无一用”一说也往往是针对这类知识而言,姑且把这类知识称为“认知知识”。

理解了这个分类,我们现在就能理解“学知识都是有目的”这句话的含义了。即使有时候我们在不经意的场合中,偶然获取到了一个知识点,那也是在我们内心或“实用”或“认知”的知识需求下主动捕捉到这个知识点并获取到的,都是有目的的,而且这一点儿也不“功利”,我们更应该为自己具备这种求知欲和捕捉力而欣喜!

认清目的

目的还需要认清吗?我想做什么我自己还不知道吗?

你还别说,阿怪发现还真有一些朋友在学习知识过程中没有很好的认清自己的目的,报了各种学习课程,时间利用得极为充分,日子过得也很“充实”,可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各种知识搅成了一团浆糊,或者碎片化的知识一大堆却怎么也组装不起来,甚至啥知识都没装进自己的脑袋。

你也“知识焦虑”吗?我们如何通往更好的自己?

​我在想,这也许就是造成“知识焦虑”的原因之一。

实际上我们绝大多数人对“实用知识”和“认知知识”的需求都是同时存在的。前者好说,我们理性的判断下当前的主要工作、任务或者自身需要达到的目标,看看要达成这些目标还欠缺哪些知识,就能很好的确定需要学习的具体知识了。

关键在于“认知知识”其涵盖的范围实在太广,这个目的一直存在,如何认清?或者还需要认清吗?你想啊,我要了解这个世界那得需要多少知识呀,那不就得“见知识就收”吗!这里阿怪分享一下我自己应对这个问题的方法。阿怪给自己定了一个终身目标,那就是“做一个明白人”,要达到这个目的,就是要把所有问题都问一遍,收集答案融合消化后,再把所有问题都自己回答一遍。学海无涯,却有方向,面对各种知识我们也不能做“无头苍蝇”。所以阿怪会把自己的认知学习根据思考方向分门别类,并管好自己的求知欲,在不同时间阶段只对与该阶段思考方向相关的知识感兴趣,并进行学习。比如十年前大学刚毕业那段时间,我对相对论很感兴趣,就会只关注这一块的知识,某天量子力学又冒出来了,也激发了我极大的兴趣,怎么办?我就约束起自己的好奇心,把量子力学按下,把偶尔遇到的量子力学相关知识收藏起来留给下个阶段,先让自己成长到能用自己的话回答相对论的问题为止,再开启下一个认知学习阶段。如此一来,我们对“认知知识”的学习目的也就更加清晰了,就可以按需索取、按部就班地进行“知识充电”,而不再因杂乱无章的求知最后所获甚少了。

你也“知识焦虑”吗?我们如何通往更好的自己?

​其实关于知识匮乏感,阿怪更多的是在工作中感触良多,总感觉自己所学与工作所需格格不入。但这么多年之后,我才回过神来,其实目前的绝大多数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并不复杂(专业性强的工作如律师、医生等除外),更多需要的是社交能力,或者就是人们常说的“情商”,这些虽然也属于知识的范畴,但更依靠实践来发展,所以试图通过学习理论知识来增强自己的社交性,还不如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实践上来的更有效率。

筛选知识与垃圾信息

这个行为说起来太简单,而在今天这样的信息海洋中,要想筛选到与目的匹配度高的知识就是大海捞针!更何况,我们在这浩瀚的知识海洋中还时常需要面对各种信息垃圾。

各种搜索引擎因为其对信息的抓取算法,保证了我们能通过关键词检索到我们想要的信息。然而这也给垃圾信息的滋生提供了土壤,许多公司为了提高自己网站的曝光率,利用各种搜索引擎抓取算法的特点,把一些毫无信息质量,只是由各种关键词不同排列组合方式构成的文章发布到网上,我们一搜“相对论”竟然冒出来个什么公司或者什么产品的介绍,增加我们一些检索时间还能接受,但这种恶心感真是让人憋出内伤,不知道有没有朋友跟阿怪有同感呢!

对于这类垃圾信息,我们还真没办法,只能依靠各个搜索引擎服务公司提高算法质量了,当然现在这个现象要好得多了,但是依然还是有不少“聪明人”在转这个空子,阿怪的亲身经历就有,前几个月还有朋友来找我去帮他们公司做这种所谓的“网站优化”,再一次被憋出内伤!当然,先声明一点,阿怪并没有批判“网站优化”这项工作,只是说通过这种制造“垃圾”的方式进行网站曝光的行为是让人恶心的,极度恶心!

你也“知识焦虑”吗?我们如何通往更好的自己?

​还有一类不太容易辨别的垃圾信息,那就是“虚假信息”或者低信息量的“内容拼凑信息”。内容平台的出现对大多数跟阿怪一样的表达者而言是非常好的事,然而有利之处必有苟且,有些人在利益的驱使下,为了提高发布内容的数量和“吸睛度”,大量的制造虚假信息和毫无逻辑的进行文章拼凑,一些稍微花点儿心思的内容垃圾制造者所生产的内容,让少数辨别力不强的读者产生认知的偏差,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花大量时间去分辨这些垃圾内容(至少需要点开文章,阅读一部分之后才能有所觉悟)。

对于这类垃圾信息,阿怪现在的做法是,在我感兴趣的各个领域花时间筛选一些我认同感强的知识分享者,之后就只在他们这里进行阅读,避免再浪费时间在垃圾信息的排除中。当然,如果大家还觉得阿怪生产的不是垃圾信息,大可以关注阿怪哟!阿怪保证不会向大家分享垃圾信息!

你也“知识焦虑”吗?我们如何通往更好的自己?

​最后,阿怪再提一类“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垃圾信息,这就是“旧词新造”现象。这几年,几乎我们每天都能收到一些新名词、新概念。我们一听到这些新词,由于好奇心驱使一定会去了解其中缘由,然而,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后,阿怪发现这些所谓的“新概念”中不少都是“新壶装老酒”,把一些早被前人总结出的理论、思想换个方式表达或者进行一定的总结装在一个全新的词汇中抛给我们,还真是“换个马甲就认不出来了”!比如2011年前后出现的一个非常火的词“微营销”,围绕这个新词,出现了不计其数的培训、讲座、讨论、商业。阿怪当时在认真研读了这个概念之后,发现这不就是传统营销的内容吗,只不过加入了移动互联网这个传播形式而已!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是非不论,阿怪只是时常会感到困惑,干嘛这么费劲呢?有现成的知识不用,非要绕个弯,浪费大家的时间和心力!阿怪当然不反对“新词”的出现,随着时代发展,要对新的现象加以概括总结,势必会有更多新词、新概念出现,这会极大的方便大家信息的交流。但是阿怪反对的是为了“新”,为了吸引大家的注意力而故意“造新”,这对知识的扩展来说毫无裨益,反而增加了我们的认知难度,挤压了我们的认知空间,这种行为就是在制造垃圾!

而且阿怪还发现,这种“造新”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一些行业中。比如空气净化行业内,就制造了“负氧离子”这个新词,很多化学知识不够丰富的消费者就会耐心的听商家宣传“负氧离子”这个概念,商家说的“头头是道”,消费者听得云里雾里,于是达成交易。而实际上,在科学中根本不存在“负氧离子”这个说法,有的是“带负电的粒子或者官能团统称为负离子”,之所以会出现“负氧离子”这个概念,是因为人们普遍对氧气的重要性有所认知,要评价空气治理,需要有个指标既让普通民众有所认知又能达到评价数据的直观性,所以他们就创造了“负氧离子”这个说法,如果你让他们拿出“负氧离子”的检测数据,他们或许拿得出或许拿不出,因为“负氧离子”根本就不存在于科学中,更不存在检测它的仪器,哪里能拿出具体数据呢?

你也“知识焦虑”吗?我们如何通往更好的自己?

​上面的例子只是冰山一角,我们知道一只半懂的人是最容易被忽悠的,因为不懂的人不会感兴趣,太懂的人很难被忽悠,所以一些商家就会制造出一些似是而非的新概念来用作营销手段!今天只是聊到相关问题,阿怪顺便提了几句“打假”的内容,真是忽悠无处不在啊!言归正传,我们究竟如何剔除这类“造新”的垃圾信息呢?我认为最好的方式还是增加基础知识的累积,增加自己的辨别能力,分辨“真伪”的时间看来是不得不花了!

如何面对“知识焦虑”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阿怪先提个问题:大家认为自己的知识是否有主干、有分支,简而言之,大家先评价下自己的知识是否有体系?

碎片化知识的吸收没毛病,碎片化知识能拓展我们的视野,也能帮助我们处理一些独特任务,阿怪也是认同碎片化学习的。但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在碎片化知识的吸收之前,自己是否有一个自成体系的知识架构,否则这些碎片化知识就会“绕树三匝,无枝可依”。

你也“知识焦虑”吗?我们如何通往更好的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架构,它指引着我们的认知,这个架构就包含我们的逻辑基础、认知方法、基本原理和知识储备,这些就是我们自己知识大树的主干,在此基础上我们观察世界、思考探索、分享交流得来的观点就是大树的分支。这颗“大树”是我们的认知基础,也是我们的学习基础,所以阿怪一开始会请大家先评价下自己的这颗“大树”。

知识焦虑,有人说是好事,因为它表明我们的上进心、求知欲,它意味着我们希望做更好的自己;也有人说知识焦虑是一种心理疾病,因为焦虑会让人的生活变得淡然无味,对自我产生怀疑。阿怪认为,这还是得看自己的真实感受,如果知识焦虑影响到你享受生活了,那就需要调整了。

那么面对知识焦虑,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找到焦虑的根本原因:

1、欠缺的知识阻碍了工作的进步;

2、知识积累量少,影响社交活动,担心别人的嘲笑;

3、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与周围人相比总感觉有所欠缺,希望突破;

4、知道想学什么,也花时间去学了,但是就是学不会;

5、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太大,有想获取的知识,却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

......

你也“知识焦虑”吗?我们如何通往更好的自己?

​首先,阿怪认为学不会知识只会有两个原因:一是时间精力投入不够,二是学习方法不匹配,和知识跟人无关。现在再来看以上这些原因,其实都可以归结为时间、精力对各种欲望分配不均的原因。古语有之“鱼与熊掌”,所以面对知识焦虑,也许我们更应该做的是一些取舍,多做一些减法,而不是加法,否则获取知识原本一件十分快乐的事情反而变成了负担就本末倒置了。

最后,阿怪想用庄子的一段文字来结束今天的分享:“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欢迎大家关注“阿怪看世界”,阿怪会持续推出科普原创文章,分享认知世界的不同视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