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名臣顏杲卿以身殉國,有人說他不真實,那就從另一個角度解讀

人們常說,歷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假象。但事實上歷史是無法改變的,它是客觀存在且不可逆轉的一個時間進程,勝利者“打扮”的是史書上的記載,真正的歷史只會湮沒在漫長的時間長河。

由此可知,現代人在史書上看到的歷史,其實並非客觀的歷史,因此其中難免有代入當時的統治者或編撰者的主觀態度。退一步講,即使編撰者是站在完全公正的角度記錄這段歷史,同一本史書同一句話,不同的讀者也會有不同的解讀。

大唐名臣顏杲卿以身殉國,有人說他不真實,那就從另一個角度解讀

太史公-司馬遷

所以我們寫歷史文章,並不是為了追求歷史唯一的真相,而是儘可能用觀眾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還原史書中人物或事件。

前幾天阿Q寫了一篇關於大唐名臣顏杲卿的文章。此人有勇有謀,在安史之亂初期,假意投靠安祿山,私底下串聯淪陷區的同僚起義,在後方狠狠捅了安祿山一刀,為之後唐軍平叛行動爭取了寶貴的時間。起義被安祿山鎮壓之後,顏杲卿寧死不屈,對著安祿山破口大罵,最終一家二十餘口慘遭殺害。可謂大唐之忠烈,華夏之脊樑!

然而,有讀者在讀了這篇文章之後私信阿Q,認為史書上對於顏杲卿的描述有點過於完美了,有點像統治階級為了宣揚忠君愛國而刻意樹立的一個典型,讓人很難相信現實中有這種無私的偉人存在。

大唐名臣顏杲卿以身殉國,有人說他不真實,那就從另一個角度解讀

顏氏兄弟紀念碑

關於這一點,阿Q可以明確的肯定:現實中當然有這種人!

每當華夏民族陷入極度危機之時,總會有一些勇士站出來,為了國家和民族,拋頭顱灑熱血。遠的如文天祥、于謙,近的如抗日戰爭時期湧現出來的無數先烈,他們都是當之無愧的偉人。我們普通人或許達不到他們的這種高度,但卻不能否認這些人的存在。

不過,今天要說的顏杲卿這位歷史人物,由於史書上的記載並不多,阿Q倒是可以試著從另一方面進行解讀,看看是否可以還原一個相對“真實”的顏杲卿。

顏杲卿出自官宦世家,自五世祖顏師古起,歷代都在大唐為官,其父顏元孫曾擔任濠州刺史。顏杲卿因祖蔭獲官,這點比很多讀書人要幸運得多,但他的官運並不好,六十多歲只是個范陽戶曹參軍,相當於如今一個縣的民政局副局長。

直到安祿山準備在范陽起兵造反,為了收賣人心,開始對范陽的官員進行大規模提拔,顏杲卿因此被營田判官、代理常山郡太守。

大唐名臣顏杲卿以身殉國,有人說他不真實,那就從另一個角度解讀

安祿山

再以最遷范陽戶曹參軍。安祿山聞其名,表為營田判官,假常山太守。——《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從一縣的九品小官,搖身一變成了一個州郡的最高長官。不得不說,安祿山對於顏杲卿是有提拔之恩的。但這個提拔背後的意義卻並不單純,除了收買人心,也有可能是安祿山擔心顏杲卿無法掌控,怕他壞了自己的造反大業,所以故意將他調離范陽。

但不管原因是什麼,對於顏杲卿本人來說,六十多歲能連升數級,一下子達到了自己父親的高度,也算是光宗耀祖的好事。可正當顏杲卿摩拳擦掌,準備在常山郡大幹一場時,安史之亂爆發,顏杲卿一下子從大唐的太守變成了叛軍的太守。

天寶十四載,攝常山太守。時安祿山為河北、河東採訪使,常山在其部內。其年十一月,祿山舉范陽之兵詣闕。十二月十二日,陷東都。——《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經過早期的充分準備,安祿山的行動非常迅速,一下子就聚集了二十萬大軍,直撲東京洛陽。而顏杲卿的常山郡,正好在安祿山的行動路徑上,所以等他得知安祿山反叛的時候,叛軍已經兵臨城下。

大唐名臣顏杲卿以身殉國,有人說他不真實,那就從另一個角度解讀

安祿山行軍路徑

阿Q相信在被叛軍圍困的時候,顏杲卿是有以身殉國的想法的,不然他也不會在投降安祿山之後再選擇起義。但此時的顏杲卿,心中卻有一個很大的顧慮——顏家一家老小此時都在郡中。顏杲卿自己不怕死,卻也不忍整個家族都一起陪葬。

因此,在親情和忠誠之間,顏杲卿躊躇良久,最終還是選擇了親情,帶著長史袁履謙一起出城迎接安祿山。

安祿山見顏杲卿臣服,自然很開心,重賞了後者,並讓他繼續擔任常山太守,然後留下五千鎮守士兵,自己則帶著大軍繼續前行。

祿山反,杲卿及長史袁履謙謁於道,賜杲卿紫袍,履謙緋袍,令與假子李欽湊以兵七千屯土門。——《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但安祿山可能做夢也都想不到,自己前腳剛走,顏杲卿後腳就開始準備“叛變”。而顏杲卿之所以這麼著急起義,除了從小接受忠君愛國的教育,阿Q認為他也是有自己的考量的:

安祿山起事初期兵強馬壯,唐軍節節敗退,實力看起來好像是往安祿山一邊倒的。但此時的大唐距開元盛世不過二十幾年,大唐實力猶在,民心猶在,一旦渡過前期最艱難的時期,單憑安祿山的實力,是無法與龐大的大唐抗衡的。

大唐名臣顏杲卿以身殉國,有人說他不真實,那就從另一個角度解讀

唐軍平定安史之亂

等到安祿山兵敗的時候,那些投降安祿山的朝廷官員,就要開始被算總賬了。顏杲卿家族世代為官,這點政治眼光應該還是有的。

而第一個起義的好處在於它的政治意義,打響了河北地區反抗安祿山的第一槍,無論顏杲卿自身最終失敗與否,以後只要有第二個、第三個人起義,都有他的功勞在裡面。

於是,在公元755年的年末,顏杲卿開始行動了!他先是設計殺了土門守將、安祿山的義子李欽湊,殲滅五千守軍,然後又捉拿了高邈、何千年兩個叛將。

在顏杲卿、顏真卿兩兄弟的帶領下,黃河以北地區爆發了大規模反抗安祿山的起義活動,將近一半的郡縣撥亂反正,殺鎮守叛將,宣佈重歸大唐。

於是趙、鉅鹿、廣平、河間並斬偽刺史,傳首常山。而樂安、博陵、上谷、文安、信都、魏、鄴諸郡皆自固。杲卿兄弟兵大振。——《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平定常山境內所有的叛軍後,顏杲卿立刻派自己的兒子顏泉明以及賈深、張通幽、翟萬德,帶著李欽湊的首級,將兩位叛將俘虜押往京城。

在史書中讀到這一段的時候,阿Q心裡一直有個疑問:只是押解兩個俘虜,顏杲卿為什麼要派這麼多屬下過去,而且其中還有他的兒子?外面兵荒馬亂的,不是更危險?

然而,當看到後面顏杲卿六天內兵敗城破的記載,阿Q心中似有所悟——恐怕那時候顏杲卿已經預料到自己的結局。

杲卿晝夜戰,井竭,糧、矢盡,六日而陷,與履謙同執。——《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安祿山要平定河北諸郡的“叛亂”,常山郡這個出頭鳥肯定是第一個要消滅的,藉此打擊其它郡縣反抗勢力的軍心。而以常山郡目前的兵力,根本無法抵抗安祿山的正規部隊。

所以,顏杲卿派長子顏泉明前去獻俘,恐怕是為了給家族留下一份香火。獻俘途中固然兵荒馬亂,但哪怕是九死一生,也好過留在常山十死無生。

不過顏杲卿畢竟不是聖人,他能推算出自己日後的結局,卻算不了其他人的人心。顏泉明一行到達太原後,河東節度使王承業為了搶奪顏杲卿的功勞,不僅扣押了李欽湊的人頭和兩個叛俘,還派了殺手去刺殺顏泉明,幸好那位殺手良心未泯,不忍動手,顏泉明這才逃過一切。

至太原,王承業欲自以為功,厚遣泉明還,陰令壯士翟喬賊於路。喬不平,告之故,乃免。——《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也算是好人有好報吧,顏泉明這一路的經歷雖然曲折,但結局還是好的,當他回到常山郡時,他的父親和兄弟已經被殺害,讓他又一次躲過了安祿山的屠刀。

後來,顏泉明還找回了顏杲卿的骸骨,將他重新安葬。安史之亂結束之後,顏泉明在郫縣當過縣令,在彭州當過司馬,官雖不大,但政績很好,也算沒有辜負父親的清名。

大唐名臣顏杲卿以身殉國,有人說他不真實,那就從另一個角度解讀

顏杲卿墓園

結語:

說到這裡,恐怕很多人要罵阿Q,說阿Q篡改歷史,汙衊忠臣。但阿Q可以摸著良心說,以上這些都是史書記載的歷史事件,阿Q只是從另一個角度解讀顏杲卿作出這些選擇的動機,並非刻意貶低顏杲卿的品行。

退一步講,哪怕顏杲卿真如阿Q解讀的那樣,也並不妨礙顏杲卿的偉大。自古忠孝不能兩全,在國家和家庭之間,沒有人能找到一個完美的平衡點。而顏杲卿,我認為他已經做到了最優解,在保全家族血脈的同時,也實現了對朝廷的忠誠。

這樣的一個顏杲卿,他不再是史書上那個對朝廷忠誠到不顧家人生死的“聖人”,而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是大唐的臣子沒錯,但首先他也是一位父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