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的一桩冤案,揭露社会的不公:为冤假错案平反有多难?

在古代,要给一桩冤假错案平反,需要多少难度?

从案件被定性的那一刻开始,要想为嫌疑人平反,需要重新推翻之前的罪证,搜集案件可靠的证据,并要寻找更高级别的司法机构,获得公众媒体的呼应,才能为案件的进展带来一丝曙光。但就算如此,错过最佳取证时机、司法机构不支持、幕后调查困难等种种原因,依然阻碍着冤假错案案件的平反之路。

所以,在百姓看来,能公正、公平、清白的父母官,不失为一个合适的父母官。而这也是我们在看到包拯、宋慈、狄仁杰等耳熟能详的人物,在运用自己的智慧还百姓一个清白时,往往会热泪盈眶。

清末的一桩冤案,揭露社会的不公:为冤假错案平反有多难?

包拯


晚清年间,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也许在今日看来本不过是一桩普通的命案,但在那个没有DNA比对、血样采集的封建社会,这桩看似不值一提的命案,却牵出大清国朝政斗争、司法机构舞弊的不良现象,而参与案件、为案件平反的斗士,则成为历史乃至现今不甘的号角声。

一 小案

案件起因:1873年十月初七,浙江省余杭县的葛品连偶感恶寒;初八,由于身体不适,他在家躺了一天;初九,病情恶化,当晚一命呜呼。亲属痛哭一番,给尸体换上寿衣,打算择日下葬,换衣时并未发现尸体有任何异常。初十晚上,死者家属忽然发现尸体脸色铁青,口鼻有血水渗出,怀疑葛品连是中毒而死。

关键证据:案件发生后,葛品连亲属认为其系被人下毒致死,于是向县衙报案。县衙刘锡彤接案后,派出仵作沈祥前往现场验尸。(古代大多用银针来化验中毒,是因为在不发达的年代,制成的砒霜中含有大量的硫化物,银针在插入砒霜后便会发生化学反应形成黑色硫化银,从而将银针变成黑色。)沈祥用银针刺探死者喉咙,发现银针呈青黑色,故认为死者乃是被砒霜下毒致死,并将案宗呈给县衙刘锡彤,开始进行下一步的动作。

清末的一桩冤案,揭露社会的不公:为冤假错案平反有多难?


指证嫌疑人:葛品连一死,身为案件的主要嫌疑人“小白菜”便被抬到众人眼前。小白菜乃是葛品连之妻,因其生的白皙貌美而被邻里称赞,其自幼丧父,八岁随母改嫁到此地,十一岁便被许配给葛品连为妻,案发时小白菜不过年方十七,一生寄人篱下,命苦不必多言。

案发后,有人向刘锡彤举报,葛品连之妻小白菜和当地举人杨乃武举止暧昧,怀疑俩人有不正当的男女关系。经过村民指证,县衙刘锡彤得知葛品连一家曾租住杨乃武家中,小白菜曾以想识文断字为由多次向杨乃武请教,两人表面看似关系清白,但怀疑背后另有隐情。

清末的一桩冤案,揭露社会的不公:为冤假错案平反有多难?


杨乃武在听到此类闲言碎语之后,便以提高租金为由将葛品连一家撵走。事情似乎就到此为止了,但葛品连的突发暴毙,让县衙刘锡彤认为,此案必定乃奸夫淫妇事迹败露合伙谋杀葛品连所为,于是一号嫌疑人小白菜、二号嫌疑人杨乃武便被候补归案。

清末的一桩冤案,揭露社会的不公:为冤假错案平反有多难?


审案过程:一号嫌疑人小白菜在被拉上大堂后,刘锡彤当即发问道

“犯妇葛毕氏,你可知罪?”

“民女不知”

“毒从何来?”

“民女不知”

重刑之下,必有真相。于是随着一声“大刑伺候”,小白菜开始被上一道又一道的酷刑。

首先是拶刑,乃是用拶套穿入十指,之后左右开拉拶套,顿时便有十指钻心之痛。接着便是“烧红铁丝刺乳,锡龙滚水浇背”等酷刑。虽说此处有杜撰之说,但仍不排除刘锡彤为迅速结案而采用刑讯逼供的手段。在捱不过常人所受的痛苦之后,小白菜不得不屈打成招,供出“杨乃武于自己有染,并与本月初五从其手中购得砒霜,初九下毒谋杀亲夫”的罪状。

清末的一桩冤案,揭露社会的不公:为冤假错案平反有多难?


小白菜一认罪,就由不得杨乃武了。纵使杨乃武有举人身份,但并不妨碍此案的进程。为此,刘锡彤呈报上级,恳求革去杨举人身份,而这一诉求也顺利得到高层的支持,杨乃武被顺利割除功名。

于是乎,在同样的大刑伺候下,杨乃武纵使男儿之身也不得不被屈打成招。在一审判决下,杨乃武伙同小白菜下毒谋杀葛品连一案正式结案,杨乃武斩立决,小白菜凌迟处死。

二 疑点

本案虽说已草草结案,但细细推敲之下,仍是漏洞重重。

疑点一:据杨乃武供词,本月初五其人尚在余杭城外,如何作案?

疑点二:砒霜中毒死后,尸体很快就会呈现毒发状态,可为何相隔一天之后葛品连尸体才发青?

疑点三:本案嫌疑人杨乃武于小白菜被立案不过因众人口舌之说,可究竟有无切实证据证实两人确实有染?

一审判决生效后,此案卷宗被呈上余杭知府陈鲁手中。陈知府细查后发现,此案关键证人药店老板缺少供词。于是县衙刘锡彤根据杨乃武供词前去审问药店老板,发现药店老板并非杨乃武所述的钱宝生,而是一个名叫

钱坦的人。为避免节外生枝,刘锡彤威逼迷惑,让钱坦“串供”。钱坦不敢违抗知县,便说本身的确卖砒霜给杨乃武。

这样一来,此案终究是大白于天下,供词有力事实成据,杨乃武与小白菜,二人共谋迫害葛品连,不许辩驳,你们有权保持沉默,但你们所说的每句话都不会成为呈堂证供。

清末的一桩冤案,揭露社会的不公:为冤假错案平反有多难?


二审判决仍对杨乃武一方极为不利。按照程序,此案被移交上一级浙江按察使蒯贺荪。贺荪对此案并未上心,只是安排手底下的人前去查看一下就草草结案。三审判决,仍旧维持原判。

按清制,死刑案件要经由,县级、府级、臬司、巡抚或总督四级审查,再上报朝廷,由朝廷赞成后执行。三审之后,此案按照程序被移交至浙江巡抚杨昌浚处,但其接案后也没有细心审查,只是找来刘锡彤扣问案情,并称此案“无冤无滥”。

不出意外,在几天过后经由朝廷审查后,杨乃武于小白菜恐怕是要落得个秋后问斩的田地了。

三 大案

读书人没有尖牙利齿当武器,于是书和笔就成了手中的利器。于是乎,在静候朝廷结案的同时,狱中的杨乃武还是不屈不挠的开始写下自己的控诉,并交给姐姐杨菊贞,请她赴京鸣冤。

但杨菊贞的诉求并没有得到准允,此案被都察院接手后又扔到余杭知府陈鲁手中。陈鲁态度还是一样,维持原判。

清末的一桩冤案,揭露社会的不公:为冤假错案平反有多难?


不认命的杨家人再次上京诉状。这一次他们遇到一个大佬——红顶商人胡雪岩。胡雪岩有个教师叫吴以同,与杨乃武是旧识,将杨家人的情形示知胡雪岩。胡雪岩得知后,解囊相助,并在其帮助下,此案被移交至浙江巡抚抚杨昌浚处。而忙于政务的抚杨昌浚并没有插手打理,而是将此案移交至绍兴知府和湖州知府处重新审理。这一次由于没有用刑,杨乃武和小白菜趁机推翻了之前的所有口供。

清末的一桩冤案,揭露社会的不公:为冤假错案平反有多难?


即使复审之后,此案仍是维持原判,但这件案子已经激起了朝廷大部分人士的关注。在胡雪岩的帮助下,杨家人结识了同为刑部侍郎的夏同善,在细细推敲之下,夏同善发现此案疑点重重,而得知举人杨乃武被酷刑审讯后,不禁大为愤慨:“此案如不究明实情,浙江将无一人念书长进。”

有夏同善撑腰,杨家人又先后求见三十多位浙籍京官。

清末的一桩冤案,揭露社会的不公:为冤假错案平反有多难?


在舆论的压迫下,此案已经开始发酵。刑科给事中王书瑞上书,恳求朝廷另派大员查办此案,以防线方官员持续耽延,并确保杨乃武和小白菜的人身平安。随后,慈禧太后下诏,钦命浙江学政胡瑞澜

复审。

胡瑞澜对这件案子仍是以重刑手段逼供,不得志的杨乃武难掩心中悲愤,当堂对其提出质疑:“酷刑之下,何求不得?某既受诬攀,原想见官之后,定能公评是非。再不想今日官官相护,只知用各样不法之刑。”是的,官官相护之下,这件案子依旧维持原判。

清末的一桩冤案,揭露社会的不公:为冤假错案平反有多难?


到了这时候,所有人都忽略了案件的本质,葛品连的死因才是重中之重。但无人愿意去推敲,无人愿意去思考,小白菜勾结杨乃武谋杀亲夫已成事实,不容翻案。且此案牵扯人数实在太多,若是贸然翻案,那上下百十号官员岂不坐实昏庸之名?四川总督丁宝桢就认为,此案若成翻:“若是这个铁案要翻,未来没人敢做官了。”

四 终审

然而,浙江士子的团结出乎所有人意料。本地士子三十余人联名上书痛陈:县、府、臬司、巡抚和钦差七审七决,层层上报,悉数都是经由酷刑逼供、私刑逼供,他们官官相护、上下偏护,让杨乃武承受不白之冤。他们强烈要求,将有关人证物证提京审讯。

在浙籍士人、大众舆论的造势下,户科给事中边宝泉再上奏,要求将此案提由刑部直接审理。同时夏同善动员人脉,请

翁同、张家骧等近臣,将该案内人情陈两宫皇太后,并透露只有提京审讯,才可能有实情。

清末的一桩冤案,揭露社会的不公:为冤假错案平反有多难?


于是这桩小案竟被牵扯到帝国最高执政者慈禧身上。慈禧也准允了此案的复审。虽说杨白案至今已过两年,许多证人、证词都已物是人非,但关键的证据——葛品连的尸首还在。

光绪二年(1876年)九月十七日,刑部提请运送葛品连的尸棺到国都验尸。

又过三月,这桩大案终于落下帷幕:通过验尸发现,葛品连乃是病发身亡,而非毒发暴毙。葛品连当时身患热疾,却让妻子用桂圆和东洋参煎药送服,症状更是加重,死后不到一天自然身体发青。而仵作刺喉用的银针,在试毒前竟忘记用皂角水清洗,由此得出葛品连乃被人下毒致死的说法。作为最高司法机构的最终审案结果,也推翻了地方官员的复审结果。

光绪三年(1877年)二月十六日,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公布平反谕旨:

本此案主犯杨乃武与葛毕氏俱无罪释放。但葛毕氏因与杨乃武同桌共食、诵经读诗,不安于位,致招物议,杖八十;杨乃武与葛毕氏虽无通奸,但同食教经,不知避嫌,杖一百,被革举人身份不予恢复。”

而作为本案的一审到四审官员,乃至浙江学政、巡抚、知府等一百多名官员全部被一撸到底,或判处流刑,或除名查办。

案件的主人公杨乃武和小白菜,虽保住一命,人生却从此大不同。杨乃武功名尽毁,只能靠养蚕过活,小白菜识破尘凡,削发为尼。

清末的一桩冤案,揭露社会的不公:为冤假错案平反有多难?


丁宝桢天真的认为,此案被翻天下没人敢做官了。殊不知朝廷正有意经由此案来重新树立司法权的威信,这群人不过是正好撞在枪口上罢了。

五 后记

一件小案,从疑点重重的一审、二审阶段,到屈打成招的三审、四审阶段,杨乃武和小白菜受了多少苦我们不得而知。但这个堪比电影桥段的曲折故事,居然发生在现实生活中,而本案的背后故事让人感慨之余又平添不少悲愤:

如果杨乃武只是一个普通的百姓,如果没有杨家人同心协力的诉求,如果没有浙江士子的同仇敌忾,如果没有恰巧认识朝中大佬胡雪岩,如果没有大众舆论的导向,如果没有同乡官员的公正发声下,如果没有朝廷有意借此案整顿司法机构,杨乃武纵有九条命都不够死的。

清末的一桩冤案,揭露社会的不公:为冤假错案平反有多难?


生活不是电影,所以没有那么多如果,一旦有冤假错案的发生,没有一个枉死之人能重获新生。《十二公民》的结果是阳光的,但各位可曾考虑过,证明一个人无罪,很难,需要逻辑严密的证据链,需要司法机构的流程,还需要社会的宽容和家属付出常人难以企及的磨难;但要让一个人有罪,那可太容易了,大家一起动嘴就是,“莫须有”都能定罪,何必需要司法机构?

清末的一桩冤案,揭露社会的不公:为冤假错案平反有多难?


法律是什么?大毛认为,不论贫穷与富裕,不论善良或邪恶,不论弱小与强大,我们都在一视同仁的制度里得到本该属于我们的东西,这才是法律的真谛。屈打成招、刑讯逼供的律法从来不被正义所接受,而凡刑狱之事莫重于大辟,大辟莫重于初情,初情莫重于检验。只有最为真实的证据下,才有用法律手段决定一个人的生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