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衰落的真正原因

经方是中医学术语,指中医学经典著作中的方剂,通常专指汉代医家张仲景的方,即《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方剂。经,即经典也。

与经方相对的是时方。时方是方剂学的一大学派,是宋元时期创制流行使用的方剂。时,即时尚也。

经方可治病,时方也可治病,两者各有优劣。但是,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经方使用得少,时方使用多,经方使用量与其地位不相称,呈衰落之势。何也?笔者认为,真正原因是经方用药价格太低廉。

比如,经方治咳,可用桂枝厚朴杏子汤,方用桂枝、白芍、大枣、炙甘草、生姜、厚朴、苦杏仁。这方里,没有一味是价格高的药物,整副药的药物总价格很低。与川贝母、蛇胆之类时方用药相比,经方用药简直价格低得多,直接低到尘埃里。

价格太低,其直接后果是用经方的医者收入太少。这对专职从医者,情何以堪?已经成名的老中医专用经方,尚可通过增收诊金、增加接诊人数等方法来增加收入,而初入行者,则难以脱困解难。

古代中国没有西医。假设两个初行医的,一个主攻经方,一个主攻时方,两人治疗疾病后果相近,那么,哪一个医者的经济宽裕一点?毫无疑问,肯定是主攻时方者。主攻经方的,刚入行时来诊患者少,收入少,恐怕连自己都养不活。

古代如是,今天如是,试看今天正规医院里,有多少医生主攻经方?有多少中医学士、硕士、博士初入行坚守经方?中医学界,言必称《黄帝内经》、《伤寒论》,以此来标榜自己的水平高、专业,但临床处方用药,却又是另一番光景。

价贱杀医。

如今,西医也遇到类似的遭遇。为什么有些医疗机构治疗寻常感冒须验血、滴注?也与价格体系不合理有莫大关系。记得小时候感冒就医(西医),既不验血,也不滴注,肌注也少见,但感冒照样可治愈。笔者用西药治寻常感冒,只用口服药,都可顺利治愈。但是,医疗机构面临的难题是,如果只用口服西药,既不做辅助检查又不用注射剂,医疗机构拿什么发工资、发奖金给医生和护士?

网传,某些疗效可靠的西药,因为采购砍价平台砍价低得厉害,药厂难以维持生产,这些药物凭空在市场上消失。

价贱杀医的现象,既有管制不合理的原因,也有国人不理性的价格观的原因。例如,治一个寻常感冒咳嗽病例,如果验血、X光胸片检查,再滴注,外加几种口服药,收费两三百元,患者接受;但如果只给了3种口服药,收费50元,虽能把病治愈,但患者可能认为太贵。

国人习惯上乐于接受有形的物或用设备服务的高价格,而不乐于接受医者本人无形的技术服务的高价格。比如,中医诊脉诊出患者早搏收费100元,很多人有意见;但用心电图诊断早搏,收费更多,很多人没有异议。

记得近二十年前到上海金茂大厦高层餐厅,排队上去的,一杯咖啡50元,一杯矿泉水48元。我喝了一杯矿泉水,因为我喝了咖啡会睡不着。

如果管制严厉一点,或者客人反映剧烈一点,不许该餐厅卖这么贵的咖啡,也不许卖这么贵的矿泉水,那么,后果会如何呢?恐怕是餐厅关门大吉。这个貌似高的价格里,已包含了高层租金、高级装修、高级服务的成本及合理利润。如果仅仅按咖啡、水的进货价格作成本来考评其销售价格高低,显然是不合理的。

言归正传。主攻经方的新入行医者,生活拮据,自然没有多少医者选择主攻经方;主攻经方的成功医者,物质生活也不宽裕,自己难以招收到徒弟继承衣钵。如此,经方难以逃脱日渐式微的命运。呜呼!

很多事物兴衰的背后都有深刻的经济学原因。

2020年10月15日于颐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