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衰落的真正原因

經方是中醫學術語,指中醫學經典著作中的方劑,通常專指漢代醫家張仲景的方,即《傷寒論》、《金匱要略》中的方劑。經,即經典也。

與經方相對的是時方。時方是方劑學的一大學派,是宋元時期創制流行使用的方劑。時,即時尚也。

經方可治病,時方也可治病,兩者各有優劣。但是,在中醫臨床實踐中,經方使用得少,時方使用多,經方使用量與其地位不相稱,呈衰落之勢。何也?筆者認為,真正原因是經方用藥價格太低廉。

比如,經方治咳,可用桂枝厚朴杏子湯,方用桂枝、白芍、大棗、炙甘草、生薑、厚朴、苦杏仁。這方里,沒有一味是價格高的藥物,整副藥的藥物總價格很低。與川貝母、蛇膽之類時方用藥相比,經方用藥簡直價格低得多,直接低到塵埃裡。

價格太低,其直接後果是用經方的醫者收入太少。這對專職從醫者,情何以堪?已經成名的老中醫專用經方,尚可通過增收診金、增加接診人數等方法來增加收入,而初入行者,則難以脫困解難。

古代中國沒有西醫。假設兩個初行醫的,一個主攻經方,一個主攻時方,兩人治療疾病後果相近,那麼,哪一個醫者的經濟寬裕一點?毫無疑問,肯定是主攻時方者。主攻經方的,剛入行時來診患者少,收入少,恐怕連自己都養不活。

古代如是,今天如是,試看今天正規醫院裡,有多少醫生主攻經方?有多少中醫學士、碩士、博士初入行堅守經方?中醫學界,言必稱《黃帝內經》、《傷寒論》,以此來標榜自己的水平高、專業,但臨床處方用藥,卻又是另一番光景。

價賤殺醫。

如今,西醫也遇到類似的遭遇。為什麼有些醫療機構治療尋常感冒須驗血、滴注?也與價格體系不合理有莫大關係。記得小時候感冒就醫(西醫),既不驗血,也不滴注,肌注也少見,但感冒照樣可治癒。筆者用西藥治尋常感冒,只用口服藥,都可順利治癒。但是,醫療機構面臨的難題是,如果只用口服西藥,既不做輔助檢查又不用注射劑,醫療機構拿什麼發工資、發獎金給醫生和護士?

網傳,某些療效可靠的西藥,因為採購砍價平臺砍價低得厲害,藥廠難以維持生產,這些藥物憑空在市場上消失。

價賤殺醫的現象,既有管制不合理的原因,也有國人不理性的價格觀的原因。例如,治一個尋常感冒咳嗽病例,如果驗血、X光胸片檢查,再滴注,外加幾種口服藥,收費兩三百元,患者接受;但如果只給了3種口服藥,收費50元,雖能把病治癒,但患者可能認為太貴。

國人習慣上樂於接受有形的物或用設備服務的高價格,而不樂於接受醫者本人無形的技術服務的高價格。比如,中醫診脈診出患者早搏收費100元,很多人有意見;但用心電圖診斷早搏,收費更多,很多人沒有異議。

記得近二十年前到上海金茂大廈高層餐廳,排隊上去的,一杯咖啡50元,一杯礦泉水48元。我喝了一杯礦泉水,因為我喝了咖啡會睡不著。

如果管制嚴厲一點,或者客人反映劇烈一點,不許該餐廳賣這麼貴的咖啡,也不許賣這麼貴的礦泉水,那麼,後果會如何呢?恐怕是餐廳關門大吉。這個貌似高的價格裡,已包含了高層租金、高級裝修、高級服務的成本及合理利潤。如果僅僅按咖啡、水的進貨價格作成本來考評其銷售價格高低,顯然是不合理的。

言歸正傳。主攻經方的新入行醫者,生活拮据,自然沒有多少醫者選擇主攻經方;主攻經方的成功醫者,物質生活也不寬裕,自己難以招收到徒弟繼承衣缽。如此,經方難以逃脫日漸式微的命運。嗚呼!

很多事物興衰的背後都有深刻的經濟學原因。

2020年10月15日於頤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