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时如何摆脱形成的不良习惯】

【唱歌时如何摆脱形成的不良习惯】

当不良习惯养成时,就需要师生双方有明确的认识,有极大的毅力和勇气,并用行之有效的手段跳出怪圈。

  首先,所有摆脱不良习惯的前提是学生本人必须认识到自己已形成了不良歌唱习惯,又有强烈的改变想法,而且对选择的教师有足够的信任。实践和经验告诉我们,所有走出不良习惯的方法都有共同之处,就是要把程度退够,从初级阶段或中级阶段重新开始。甚至把大量的时间用在练声上,解决基本的母音、呼吸和声带调节等问题。暂时停止演出、比赛和演唱较大作品,静下心来,集中精力去改变。

  其次,在很多情况下,这些不良习惯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最初步、最基本的问题上,往往是由于吸气到出声的刹那间没有做对,引起整个结构的基础不稳和扭曲,或者也是由歌唱的姿势不正确引起的,如习惯性歪头、歪嘴、塌胸、挺肚、重心不稳等。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让学生摆放好腔体,即牙关开、鼻腔空、后背松、小腹拎、喉咙开,形成管状结构,找到声音的支点,用呼吸的支点来发声练习;保持良好的歌唱姿势,即挺胸、抬头、目光平视、后腰立住、肩膀放松、两脚自然分开等。摆脱不良习惯更重要的问题还在于要正确理解声乐语言术语。正如潘乃宪先生在他《声乐探索之路》一书中所说:“1.人们都讲‘掩盖’,我认为掩盖就是打哈欠状态,就是把鼻腔作为发声的通道;2.人们都追求‘打开’,其实打开就是喝水时喉咙的状态;3.‘共鸣’就是声音聚焦加腔体打开;4.‘集中’实际就是把声音压缩在声带最前端,或称声音的‘聚焦’;5.所谓‘白声’其实就是未经共鸣化的声音;6.声乐学习中,听的最多的是‘放松’,很简单,放松就是下巴无重量的悬挂;7.‘支持’就是在腰脊向前‘顶’的基础上的上下腹的对抗等。”所有这些术语都要尽可能地简单化、通俗化,不能弄得很神秘,很抽象,这样就不至于让学生苦陷入声乐术语的沼泽里。

【唱歌时如何摆脱形成的不良习惯】

 另外,教师要清楚声乐训练的过程,要有耐心。歌唱是身体的整体运动,但不可能让学生同时做到所有的要求。作为初学者不可能一心多用,特别是改正不良习惯,需分步、分阶段训练。下面,笔者把声乐训练分为五个阶段:


  1.“基音”的训练阶段:声音要顺气,顺嗓子,要求学生发出自己最自然的声音。以气声统一,嗓子能持久发声且不觉疲劳为宜。这个阶段也叫净化“基音”阶段。音域窄就是自然声区的训练阶段。

  2.规范发声习惯阶段:任何人在训练之前,或多或少地都有这样那样的发声方面的毛病。如经常模仿各种歌唱家的声音,喜欢唱高音过把瘾,用喊叫来模仿“摇滚”的声音,或因地方语言不同而形成的其他各种不良的发声习惯等。

  3.腔体的摆放与肌能的调节阶段:即把声带、声道及共鸣腔调节为具有乐器功能的状态,也就是对乐器的基本构造与肌能的训练,同时也是加强意识调节功能,建立基本声像概念的阶段。

  4.歌唱技巧的训练阶段:学习力度的控制,即:跳音——连音,软——硬起音,渐强——减弱的训练和元音、复合音及咬字、吐字的训练,共鸣获得、声区统一、高音区强弱控制等歌唱技巧的训练阶段。

  5.综合训练阶段:包括乐曲处理、风格变化、二度创作、音乐文学修养、舞台表演等训练阶段。

  最后,学生个人在学习过程中,要逐渐培养正确与错误发声的辨别能力,教师要明确导致不良歌唱习惯形成的原因,要警惕和防止不良歌唱习惯的形成。诚然,每个教师和学生都有一个良好的愿望,但毕竟每个教师因其年龄、经验、阅历和自身唱法的局限,不可能具有同样的水平。同时,时代、经济、文化、艺术等都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自身要不断提高修养,更新知识,还要诚恳接受新事物,多听一些国内外专家及权威人士的讲座、唱片、音乐会等,参与更多

(赞是一种鼓励 | 分享是最好的支持,感谢您的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