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時如何擺脫形成的不良習慣】

【唱歌時如何擺脫形成的不良習慣】

當不良習慣養成時,就需要師生雙方有明確的認識,有極大的毅力和勇氣,並用行之有效的手段跳出怪圈。

  首先,所有擺脫不良習慣的前提是學生本人必須認識到自己已形成了不良歌唱習慣,又有強烈的改變想法,而且對選擇的教師有足夠的信任。實踐和經驗告訴我們,所有走出不良習慣的方法都有共同之處,就是要把程度退夠,從初級階段或中級階段重新開始。甚至把大量的時間用在練聲上,解決基本的母音、呼吸和聲帶調節等問題。暫時停止演出、比賽和演唱較大作品,靜下心來,集中精力去改變。

  其次,在很多情況下,這些不良習慣形成的根本原因在於最初步、最基本的問題上,往往是由於吸氣到出聲的剎那間沒有做對,引起整個結構的基礎不穩和扭曲,或者也是由歌唱的姿勢不正確引起的,如習慣性歪頭、歪嘴、塌胸、挺肚、重心不穩等。要改變這種狀況,就要在老師的正確引導下,讓學生擺放好腔體,即牙關開、鼻腔空、後背松、小腹拎、喉嚨開,形成管狀結構,找到聲音的支點,用呼吸的支點來發聲練習;保持良好的歌唱姿勢,即挺胸、抬頭、目光平視、後腰立住、肩膀放鬆、兩腳自然分開等。擺脫不良習慣更重要的問題還在於要正確理解聲樂語言術語。正如潘乃憲先生在他《聲樂探索之路》一書中所說:“1.人們都講‘掩蓋’,我認為掩蓋就是打哈欠狀態,就是把鼻腔作為發聲的通道;2.人們都追求‘打開’,其實打開就是喝水時喉嚨的狀態;3.‘共鳴’就是聲音聚焦加腔體打開;4.‘集中’實際就是把聲音壓縮在聲帶最前端,或稱聲音的‘聚焦’;5.所謂‘白聲’其實就是未經共鳴化的聲音;6.聲樂學習中,聽的最多的是‘放鬆’,很簡單,放鬆就是下巴無重量的懸掛;7.‘支持’就是在腰脊向前‘頂’的基礎上的上下腹的對抗等。”所有這些術語都要儘可能地簡單化、通俗化,不能弄得很神秘,很抽象,這樣就不至於讓學生苦陷入聲樂術語的沼澤裡。

【唱歌時如何擺脫形成的不良習慣】

 另外,教師要清楚聲樂訓練的過程,要有耐心。歌唱是身體的整體運動,但不可能讓學生同時做到所有的要求。作為初學者不可能一心多用,特別是改正不良習慣,需分步、分階段訓練。下面,筆者把聲樂訓練分為五個階段:


  1.“基音”的訓練階段:聲音要順氣,順嗓子,要求學生髮出自己最自然的聲音。以氣聲統一,嗓子能持久發聲且不覺疲勞為宜。這個階段也叫淨化“基音”階段。音域窄就是自然聲區的訓練階段。

  2.規範發聲習慣階段:任何人在訓練之前,或多或少地都有這樣那樣的發聲方面的毛病。如經常模仿各種歌唱家的聲音,喜歡唱高音過把癮,用喊叫來模仿“搖滾”的聲音,或因地方語言不同而形成的其他各種不良的發聲習慣等。

  3.腔體的擺放與肌能的調節階段:即把聲帶、聲道及共鳴腔調節為具有樂器功能的狀態,也就是對樂器的基本構造與肌能的訓練,同時也是加強意識調節功能,建立基本聲像概念的階段。

  4.歌唱技巧的訓練階段:學習力度的控制,即:跳音——連音,軟——硬起音,漸強——減弱的訓練和元音、複合音及咬字、吐字的訓練,共鳴獲得、聲區統一、高音區強弱控制等歌唱技巧的訓練階段。

  5.綜合訓練階段:包括樂曲處理、風格變化、二度創作、音樂文學修養、舞臺表演等訓練階段。

  最後,學生個人在學習過程中,要逐漸培養正確與錯誤發聲的辨別能力,教師要明確導致不良歌唱習慣形成的原因,要警惕和防止不良歌唱習慣的形成。誠然,每個教師和學生都有一個良好的願望,但畢竟每個教師因其年齡、經驗、閱歷和自身唱法的侷限,不可能具有同樣的水平。同時,時代、經濟、文化、藝術等都在不斷地演變和發展,這就要求教師自身要不斷提高修養,更新知識,還要誠懇接受新事物,多聽一些國內外專家及權威人士的講座、唱片、音樂會等,參與更多

(贊是一種鼓勵 | 分享是最好的支持,感謝您的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