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改变别人的行为,禁止绝对不是最好的方法

要改变别人的行为,禁止绝对不是最好的方法

要改变自己很难,改变别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当我们存在不对等的关系时,强势的人看起来可以强迫弱势的人去做出改变,像是政府可以透过罚则,来强迫民众做垃圾分类,或是开车不要超速;或是父母可以透过不让孩子做某些事情,来改善孩子的一些坏习惯。

但是,这些因为禁止而造成的行为改变,说穿了都是一种假象。因为想要做这些事情的动机并没有改变,所以即使有罚则,人们还是会想方法来避开罚则。就那超速罚款这件事情来说,就有人开发了测速侦测器他的设备,会提醒驾驶哪里有测速器,那么他们就可以在有测速器的地方减速,但是在其他路段还是会超速。也有人会干脆把自己的车牌涂上一些反光涂料,让自己的车牌没有办法被拍下来。更极端的人,可能会挂上假的车牌,或是干脆不挂车牌。

要改变别人的行为,禁止绝对不是最好的方法

另外,若禁止人们做某件事情,反而会激起人们想要挑战权威的动机。过去有个经典的白熊实验,在实验中,他们让实验参与者看了白熊的图案,之后他们告诉一半的实验参与者,你们不可以想著白熊,另外一半的实验参与者,则没有给予特别的指示。过了一段时间后,那些被告知不要去想白熊的,反而更忘不掉白熊。

该怎么改变别人的行为呢?

与其禁止,我们该采用的方式是创建新的链接,而且这个链接是你认可的。就像如果你不希望孩子,整天就是在家玩手机,那么与其禁止他们玩手机,你可以带孩子在家中进行别的活动。


要改变别人的行为,禁止绝对不是最好的方法

很多时候,人们会习惯于做某件事情,并不是因为自己乐在其中,而是因为习惯了,或是自己不知道可以做什么别的事情。所以,若你协助这个人创建新的行为模式,就很有机会可以改变他们的行为。

就像你身边可能有个朋友,特别喜欢米飞(就是说我啦!),每次只要看到米飞,你就会想到这个朋友。然而,如果你和这个朋友疏于联系,但生活圈有另一个朋友很爱米飞,那么你后来看到米飞的时候,有比较高的机率会想到这个在生活圈的朋友,而不是原本那个爱米飞的朋友。这就是因为,你创建了一个新的链接。

为了强化新链接形成的效率,以及这个新链接是否能转化为习惯,你可以善用推力及奖赏。利用奖赏,大家应该比较熟悉,也很常使用。我们都期盼,一开始用奖赏造成行为改变,习惯成自然,之后就不需要使用奖赏了。老实说,这是一种理想的状况,而理想状况不一定常发生,甚至对某些人来说,根本不会发生。


要改变别人的行为,禁止绝对不是最好的方法

相形之下,用推力可能会是比较好的作法,因为你没有强势引导人们为了得到某个东西,而做出改变。你只是透过了解这个人的习性,客制化做一些设置,让他不由自主做出行为改变。就那点饮料为例,很多时候,你对于饮料的甜度和冰块根本没有强烈的偏好,店员说什么,你都会说好。那么,如果我们希望大家少摄取糖粉,就可以让店员改变说词,例如以前会说半糖少冰,现在改成少糖少冰,就会让一些人减少糖粉的摄取。

我看到有一位朋友,为了减少自己使用脸书的时间,就把脸书和微信读书app的位置互换。因为习惯使然,每次她想要用脸书的时候,她就会先打开微信读书,就有可能因此多看了一点书,少看了一些脸书。

当然,利用推力的作法还是有一定的限制,因为如果你很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那么推力能够造成的行为改变会非常有限。

面对这样的困境,还是要回归动机的本质,让这个人有动机的转变,否则设置再多的奖赏、惩罚,都只能短暂改变行为,而不会造成行为模式长期的改变。坦白说,人都有惰性、劣根性,所以持续设置奖赏、惩罚在生活中是蛮常见的,不然我们就不需要法律上的罚则了。

即视感或许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影响


要改变别人的行为,禁止绝对不是最好的方法

很多时候人们之所以想做某件事情,都是因为感受到这件事情对自己当下是利大于弊的。同样的,为什么不做某件事情,就是因为当下,自己觉得做这件事情没什么好处。

如果我们可以让人们即刻感受到,长期做某件事情好处或坏处,那么就很有机会可以带来改变。就像之前有人比较了有吸烟与没有吸烟的双胞胎,之后面容有什么改变,对于那些在意面容的人,就特别有效。

这个作法要成功也不容易,否则人们都不会有些坏习惯了。像最近我为了鼓励弟弟学英文,我就跟他说,你如果不学,以后就不能自己出国玩。结果,他就会回我说,那我就不要自己出国玩,等你死掉,我就不出国玩。

要改变别人的行为,禁止绝对不是最好的方法

或许在科技发达的现在,我们可以让人们先沉浸在改变后的状态,或许更能让他们愿意做出改变。只是,想想多啦a梦中大雄的反应,就觉得自己可能想太多了…

虽然我们还不知道,怎么样可以让人成功改变行为,但禁止绝对不是你该用的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