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華裔博士質疑:鄭和下西洋是騙局,國外網民反駁一針見血

加拿大華裔博士質疑:鄭和下西洋是騙局,國外網民反駁一針見血

歷史遺產不能篡改,更不能偽造!——郭鳳蓮

歷史長河浩浩蕩蕩,每一個歷史人物和故事都如同一朵浪花一樣,靜靜的躺在時間的河床之上。

歷史不會開口講話,所以觀察歷史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但前提必須是尊重事實,不能歪曲篡改歷史。加拿大一個華裔博士曾言鄭和下西洋是明朝皇室製造的騙局,卻被國外網民厲聲反駁。

加拿大華裔博士:鄭和下西洋是編的

林炎平是一位加拿大華裔博士,他曾質疑鄭和下西洋的真實性,指出此舉超越了時代條件,是明朝編造的"騙局",在當時生產力不發達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的。但空口無憑,為了使人信服他的論點,林炎平羅列了鄭和下西洋不可能實現的四大理由:

加拿大華裔博士質疑:鄭和下西洋是騙局,國外網民反駁一針見血

首先,鄭和七下西洋如果歷史上確有此事,那麼一定會是航海史上的一次壯舉,並且史書文獻一定會為其立傳,大加描寫並極力渲染,但如今現存的史書中對鄭和下西洋的記載卻寥寥無幾,只有《明史》中有隻言片語的記述。

而真正使得鄭和下西洋這個故事流傳百世的是一本名為《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的小說。

我們都知道,小說為了劇情需要以及更好的吸引讀者,通常會誇大一些事實,甚至會憑空捏造一些故事,所以小說可信度很低

林炎平認為不能完全憑藉一本小說就把鄭和下西洋當作成為真實的歷史來看待。就像我們要研究三國時期的歷史,不能看《三國演義》,而要看《三國志》一樣。

加拿大華裔博士質疑:鄭和下西洋是騙局,國外網民反駁一針見血

遠洋航行必須用尖底船,因為尖底船相對平底船有三大優勢:其一,可以更好的維持平衡;其二,可以減小阻力,更好的乘風破浪;其三,不怕擱淺。這三條都是平底船所不具備的條件。

而明朝時期的生產技術是無法制造出大型尖底船的。經考古發現,如今所出土的明代造船遺蹟都是平底船,根本無法抵擋海上的大風大浪,這顯然與遠洋航行的事實相悖。這是林炎平給出的第二個理由。

據《明史》的記載,鄭和七次下西洋主要依靠的海上交通工具是鄭和寶船,這條船巨大無比,長約140米、寬約57米,這個長寬幾乎相當於現代一艘航空母艦的大小,遠遠超出了那個時代所具備的造船工藝。

加拿大華裔博士質疑:鄭和下西洋是騙局,國外網民反駁一針見血

而且此船總噸位重達1400萬噸,這個噸位甚至比現代海軍的噸位還要大兩倍之多,在那個以木材造船的年代,是無法達到這樣噸位的,所以《明史》模糊的記載也令人難以信服。

第四,明成祖朱棣在位時大興草木,導致明朝國庫空虛,沒有太多資金來支持造大船。而且朱棣殺人如麻、殘忍暴躁,連自己的家人和宮女都不放過,這樣一位殘暴的皇帝怎麼會派達64艘大船和2萬餘名和平使者四處拜訪呢?這是林炎平提出質疑的第四個理由。

國外網民的評論一針見血

一語激起千層浪,當華裔博士林炎平拙劣的謊言在外網上迅速流傳時,很多國外網友紛紛站出來為中國發聲,他們的評論一針見血,推翻了林炎平的猜測。其中幾個評論是這樣反駁林炎平的:

加拿大華裔博士質疑:鄭和下西洋是騙局,國外網民反駁一針見血

一位印尼的網友說,在他們國家的三寶壟地區有一座"三公廟",據說這座"三公廟"是用來紀念鄭和船隊的到來而建立的。三寶壟地區世世代代都流傳著鄭和來訪的故事,他不相信這個故事是一個世世代代流傳的謊言。

並且這個網友曾去過斯里蘭卡的博物館,他指出館中就有用漢語和當地語言刻立的石碑,從石碑內容可以看出是鄭和途徑此地以石紀事所刻立的石碑。如果鄭和下西洋只是傳說,那麼印尼的"三公廟"和斯里蘭卡的石碑是如何做到不在一地,卻紀念同一個人的呢?

一名非洲東部島嶼的網友留言說,他們的祖先就是鄭和下西洋的艦隊留在當地的人員,可能是因為船沉沒了或年久失修,不再具備航海遠行的條件,所以船上部分人員只好留在當地。

加拿大華裔博士質疑:鄭和下西洋是騙局,國外網民反駁一針見血

並且在非洲臨海地區還曾發現一艘900多年前的沉船,船上有明朝的硬幣和非洲的硬幣,如果鄭和下西洋的故事是虛構的,那麼為什麼明朝硬幣會出現在非洲海岸,還和非洲貨幣在同一艘沉船中被發現,是巧合嗎?這隻能證明至少在900年前,中國已經有船隻來到非洲了。

一名澳大利亞的網民說,澳大利亞北部沿海地區也發現了土著人石刻上有中國帆船的雕刻。還有美國網友表示,美國海岸地帶已經發現1000多年前的中國木船,這表明鄭和船隊當時還可能到達過美洲海岸。這些"真材實料"的證據令林炎平的謠言不攻自破。

官方史料《鄭和出使水程》為何失傳

國外網民一針見血的評論推翻了林炎平所的謬論。但也有網友質疑,為什麼鄭和下西洋這麼大的事件,官方史書除了《明史》,就沒有其他文獻記載了呢

加拿大華裔博士質疑:鄭和下西洋是騙局,國外網民反駁一針見血

其實有一本專門記載鄭和下西洋的官方史料書名為《鄭和出使水程》,但早已失傳。鄭和下西洋的所有史實均記載在這一史書中, 這本書詳細記載了鄭和船隊的編制、名單、帳目和各國各地的風土民情等。當時這本書是由兵部保管。

皇帝曾想查看,但卻被兵部尚書項忠前藏了起來,他給出的理由是,雖然鄭和下西洋是一次壯舉,但他"費錢幾十萬,軍民死者萬計",不宜大肆宣揚和提倡,最終這本書被大火焚燬。明朝實行海禁後政策後,皇帝再也沒有追問過此事,後來這本書便再沒有面世了。

《鄭和出使水程》是研究鄭和下西洋的重要材料,它的失傳是我國古代外交史和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損失,對我們研究鄭和其人和船隊遊行軌跡造成了巨大障礙。但我相信,隨著時間考古研究的不斷深入,鄭和下西洋的實物證據會越來越多。

歷史不容篡改,事實不容否定

。我們從歷史中走來,它是我們存在的依據和理由,是我們成長的沃土和甘露。正視歷史才能更好地面對未來。

文/竹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