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美日新几内亚战争的转折点-俾斯麦海之战(下)

本人专注战争历史,每日更新为大家带来新的文章,喜欢的朋友请关注下我吧,谢谢。

1943年,日军攻略南太平洋新几内亚受阻,日军大本营旋即派遣兵力支援新几内亚作战,盟军以微弱伤亡的代价全歼日军援军。俾斯麦海之战是陆军航空兵对海作战的开山之作,后世因以为经典战例。

战役进程

在日本运输船队于2月28日启航后,美军飞行员已完成了所有的应战准备,但天气因素却差点让美军计划化为泡影。起初,日本计划仍按照1月份的程,让船队沿新不列颠岛南侧前往莱城。但在出发前变更航线,命令船队沿新列颠岛北侧前行,以期即将来临的一场暴风雪掩护船队的行踪。3月1日,天气状况非常恶劣,美军侦察机根本无法锁定船队的准确方位。下午4点左右,沃尔特·辛吉斯少尉驾驶着第321轰炸机中队的B-24,发现了躲在厚云层下的日本船队,立刻向指挥总部报告。但此时已错过白天出动飞机袭击的最佳时间,且天气状况明显有利于日方。于是,肯尼未命令美军出击。

3月2日上午8点25分,又有1架B-24透过云层发现了船队的方位。同时,从莫尔茨比港起飞的6架澳大利亚皇家空军的A-20,以中低空飞行对日军控制的菜城机场进行了猛烈扫射和轰炸,飞机跑道、疏散地域及机场上停放的飞机,无一幸免,从而压制了日军陆上战机对其海上舰船的保护能力。

1943年美日新几内亚战争的转折点-俾斯麦海之战(下)

2小时后,29架B-17远程重型轰炸机开始对船队实施轰炸。由于各机种间的协同攻击能力存在很大欠缺,因此初期攻击的重担完全落在B-17身上。按计划,第9战斗机中队的P-38远程战机应承担护航任务,但其却未能准时抵达集结地点,致使执行第一波轰炸任务的轰炸机,在毫无保护的状态下面对日方战机的猛烈攻击。而低厚的云层和间续沉闷的雷鸣声,更加剧了战斗的混乱。最后,P-38战斗机抵达击退了日本的“奥斯卡”战机,但此时已有9架B-17被击伤。

1943年美日新几内亚战争的转折点-俾斯麦海之战(下)

尽管如此,首轮轰炸还是取得了一些胜利。据B-17驾驶员报告,装载着汽油的“极星丸”号运输船横腰折断并沉入海中。“帝洋丸”号商船也受到创伤。下午,9架B-17再次向船队投下了31枚454公斤炸弹,但天气状况使盟军无法观察到轰炸结果。当天下午,“朝云”和“雪风”号驱逐舰搭载着“极星丸”号上的820名幸存者脱离船队,并于午夜时分抵达莱城。

1943年美日新几内亚战争的转折点-俾斯麦海之战(下)

3月3日晨,日本船队进入B-25C-1的攻击距离内。此时,暴风雪已东移,日本船队一览无遗地暴露在盟军面前。肯尼命令大规模攻击行动开始。截至早晨9时30分,所有参与行动的飞机在莱城东南部的守猎岬上空集结完毕。

1943年美日新几内亚战争的转折点-俾斯麦海之战(下)

当时,日本“大井川丸”号运输船上的指挥官正在甲板上训话,盟军的首批飞机已咆哮着飞抵上空。由于盟军的空中攻击非常密集且间隙很短,以至于战后的统计报告无法准确计算每架飞机或飞行中队的具体战果。B-17首先在2134米的高空投下炸弹,致使日方船只阵脚大乱,编队队形破裂,进而削弱了其原本集中的防空炮火力量。飞行在914-1829米高空的B-25轰炸机,投下重达227公斤的炸弹。机上人员报告称,看到2艘着火的日本船只在躲避炸弹袭击时发生了猛烈碰撞。日方大部分的防空炮火都将火力集中在中空飞行的轰炸机上,这又给超低空飞行的轰炸机创造了机会。13架澳大利亚皇家空军的“英俊战士”重型战斗机,随后几乎是擦着水面对整个船队进行了一通扫射。日方的驱逐舰误以为受到盟军鱼雷轰炸机的袭击,随即离开编队对来袭飞机进行反击,但此举却使运输船的处境更加岌岌可危。拉尔纳少校指挥的B-25C-1飞行中队,此时也以距水面8米-30米的高度加入了混战,并利用机身前部的12.7毫米口径机枪为低空投弹扫平了道路。

1943年美日新几内亚战争的转折点-俾斯麦海之战(下)

这种令人窒息的飞行及所带来的毁灭性后果,在穆尔少尉的叙述中再次得到验证。他称,在战斗中,他一直采取距水面80米-160米的上下波动及两侧交替迂回的规避战术,从而避免受到目标区域的火力攻击。当进入扫射区域时,就用机头前部的机枪进行攻击。往下望去甲板上密密麻麻都是士兵。奇怪的是,士兵们都列成一线用手中的步枪向来袭飞机开火。但是,飞机机枪的威力远远胜过他们手中的轻武器,他看到上百名士兵倒下去,另有一些人弃船而逃。

1943年美日新几内亚战争的转折点-俾斯麦海之战(下)

最后一波攻击由A-20实施。大部分A-20都是以2-3架的小编队进行攻击,强大的火力能够有效压制甲板上的火力反击,对武装力量相对较弱的运输船而言更是如此。

此次空袭选择的时间堪称完美。盟军飞机恰好在日本海军飞机完成护航任务离开后,且在接替护航任务的日本陆军飞机尚未来临前抵达目标区域。在攻击开始后20分钟,船队中的绝大部分船只遭到击沉或严重受创。

1943年美日新几内亚战争的转折点-俾斯麦海之战(下)

当日下午,盟军空军力量开始新轮的攻击。下午3点钟,轰炸员看到日方的4艘运输船和1艘驱逐舰船体起火,并滞留原位不动,另有1艘被遗弃的驱逐舰正慢慢沉入水中,还有1艘驱逐舰正在搭救幸存人员。3点15分,又一轮空袭开始。

1943年美日新几内亚战争的转折点-俾斯麦海之战(下)

对日方而言,3月3日的战斗损失惨重。8艘运输船和3艘驱逐船沉入俾斯麦海底。“时津风”号驱逐舰在漂流了一个晚上后,于3月4日黄昏沉入海底。仅剩“朝云”“敷波”“浦波”“雪风”号驱逐舰幸免于难。盟军方面4架飞机被击落,13名飞行员丧生。

1943年美日新几内亚战争的转折点-俾斯麦海之战(下)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美国和澳大利亚的飞行员重返战斗区域,仔细寻找日本的残余力量。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肯尼竟命令飞行员轰炸日方救生艇和救生筏,并委婉地称该行动为“扫尾”行动。1943年3月20日,据一份秘密报告透露,射杀行动一直持续到黄昏,就算有人侥幸躲过了机枪扫射,但水中满是食人鲨。

1943年美日新几内亚战争的转折点-俾斯麦海之战(下)

随着时间的推移,飞行员发回的报告越来越雷同:“发现目标,一艘船只乘载200名幸存者”,“攻击完成,无幸存者。”肯尼的参谋长威尔逊少将在战斗结束后强调称,在3月3日晨进行的首轮袭击中,日方的防空炮火击穿了由伍德罗·摩尔少尉驾驶的B-17的机翼和无线电设备舱,9名机组人员在飞机爆炸前跳伞求生,日方战斗机对其进行扫射,这为盟军实施追杀行动奠定了基调。

1943年美日新几内亚战争的转折点-俾斯麦海之战(下)

诚然,些盟军飞行员受到报复理的驱使,但大部分飞行员认为,此次行动正当且合理。事实上,当盟军飞行员实施初步攻击后,即在摩尔少尉的飞机被击落前,就已开始了对幸存人员的扫射行动。那些目睹了日本战机扫射跳伞求生人员的盟军飞行员,随后也加入了扫射日方幸存人员的行列。查尔斯豪中尉在其所写的战术报告中,对其驾驶编号为980的B-25C-1参与3月3日攻击行动的详细记述很具有代表性:当我投放完机上所有的炸弹,并对所发现的幸存者进行一番狂轰滥炸后,自己花了很长一段时间去抚平情绪。当轰炸一艘已受到重创的驱逐舰时,我看到幸存者们正在施放救生艇。在进行了持续7秒钟的轰炸后,我停止了轰炸,发现救生艇已翻扣在水面上,一群人正奋力打捞已失去作用的救生艇。

1943年美日新几内亚战争的转折点-俾斯麦海之战(下)

战役结果

据日方的一份统计报告透露,此次战役,日方共损失人员2890名。而据盟军公布的报告称,日方损失人员为6912名。暂且不谈日方在俾斯麦海战役中损失的人员和舰船的确切数目,此次战役无疑是盟军空中力量的一次决定性的胜利。最终只有820名没有任何装备、供给和武器的日本士兵抵达莱城。

对于日方而言,俾斯麦海之战的惨败让其感到沮丧和震惊,日军第一次感到在强大的盟军面前,自己毫无还手之力。俾斯麦海战2个星期后,日军大本营发布命令:所有南方战区的日军士兵必须学会游泳。而此次美国陆航和澳大利亚皇家空军在新几内亚作战的胜利,也成为各国陆基航空兵实施对海作战所借鉴的经典战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