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否对学生“留了一手”?对今天做教师有何借鉴意义?

王营评教育


孔子并没有对学生“留了一手”,对今天的老师来说,应该是有针对性的教育学生。说人话就是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特质,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质进行教育。


我认为孔子对今天的教师有以下2点借鉴的意义。



提高学生人格境界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正直都是做人的原则,如果一个人不正直,周围就会聚集和他一样的人。


眼下看,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终究有一天会万劫不复。


如果做好这一点后,就要去培养学生的“仁爱”精神,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大才,一个人不心系天下,注定只会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


教会学生价值判断力

一个人必须知道什么可以做,而什么不可以做。这就需要一个人心中,有对事物的判断标准。


不仅如此,而且孔子面对性格不同的学生,传授的方法也不同。对于性格优柔寡断的人,孔子劝他马上行动。对于易冲动的学生,老师会让他“三思而后行”。


总结

这对我们今天的教学制度来说,很有现实借鉴的意义。现在我们都是为了应付高考,看看以前孔子的做法,不得不佩服他的教育方法,他是一个顶层的教育设计者。


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以及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力后,才能真正的“治国和平天下”。



成长伴书行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语出《论语•述而》。孔子对学生的教育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循序渐进,把自己的全部所学都传给了自己的学生,无所隐瞒,无所保留。

孔子所讲的学问博大精深,一般的学生可能一时难以理解和读懂。所以有些学生误以为孔子的讲学没有完全彻底,留有一部分。其实

圣人无私,当他走上讲台,都是倾其所有将自己的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以促使学生早日品学兼优,德才兼备。

学生遇到有所不懂,应该进行反复学习,向老师多提问,虚心请教。老师也应该抓住重点,反复多讲,让学生掌握得清楚明白,做到温故知新,学思结合。

孔子的学生来自各个不同的阶层,其中的慧根和悟性千差万别。孔子把学生进行分门别类,因材施教,让学习好的学生更加优秀,让接受能力差一点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单独指教,促进他们积极进取迎头赶上。

孔子温良恭俭让,言传身教,以身示范,不遗余力地教书育人。正因为这样才有三千弟子,贤能七十二,孔门十哲和四杰。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后来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教育的典范。

孔子所说对当今教育毫无借鉴作用。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天职,学生的成绩优秀,老师才有成就感,才能评为模范教师。身在讲台,沤心沥血,把自己全部的心血和精力都奉献在学生的学业上,怎么可能把应该所讲的课程还留一手呢?至今当今的补课现象还有少数存在,只能理解为学生成绩的落差很大,或者偏科,需要单独补习而跟上其他同学。如果说老师在课堂上不讲重点,而让学生在补课时候再讲,这种说法应该不成立。

孔子所说的那段话,彰显出他的为人师表,德高望重。孔子的一生不忘初心,始终只讲仁礼二字,就是要求他的弟子更好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对弟子的教育还能留一手吗?当然不能。


朱八戒CC


这段话出自《论语 述而》,是孔子对他的弟子们说的一番话,意思是:“你们这些学生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情不和你们公开的,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

孔子的学问实在太高深了,有些学生理解不了,他们就私下里议论孔子是否有什么秘而不传的高超,就连天资聪颖的子贡也曾当着老师的面说过这样一番话:“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怀疑孔子没有传授他关于人性和天道的学问。面对弟子们的疑问,孔子吐露了自己的肺腑之言:在学问上,我对你们没有丝毫的隐瞒,平时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对你们公开的,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

但据我了解,古代师傅传授弟子技艺,确实有“留一手”的现象,传说《隋唐演义》中的秦琼和罗成表兄弟俩相互拜师学习武功,秦琼教罗成秦家“锏法”,留了一手“撒手锏”;罗成教秦琼“罗家枪”,留了一手“回马枪”。后来二人比武,正当各自山穷水尽之际,便使出了自己的看家功夫,两人最终还是打了个平手。这说明,即使拜亲戚、兄弟为师,师傅也要有所隐瞒,否则的话,往往会导致“教会了徒弟,饿死了老师”的严重后果。

孔子没有这样做,他作为“大成至圣先师”,目的就是通过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一批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杰出人才,进而实现他“仁政”的社会理想。他希望他的学生个个都有真才实学,甚至都能超过老师,他曾说:“当仁,不让于师”,这种对学生心胸坦荡、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后世师者树立了榜样。

客观地讲,教师的教学水平的确有高低之分,但无论是高水平的教师,还是低水平的教师,一旦走向讲台,都会倾其所有,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所有知识都传授给学生,这是教师的天性,更是其职责所在,像有些报道中所说的“教师课上不讲、到辅导班上去讲”的现象我几乎没见过。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现实,尽管教师是无私的,但同样的教学进度,相同的教学内容,同一个教学设计,培养出来的学生却是千差万别的,有的学生接受快、学得好;有的学生悟性差、接受慢,学得不好。面对这一差别,孔子又给我们开出了另一个良方——因材施教。在这段话中,孔子说自己对学生没有丝毫隐瞒,该传授的都传授了,但有一点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孔子除了注重言传之外,还注重身教,将做人做事的道理贯彻于和学生的日常交往中,《论语》中有许多这样的场景,面对同一个问题的处理,孔子往往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答案,所以孔子说:“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孔子做到了在因材施教基础上的“无隐”,至于最终教学效果如何,那就看每个学生的悟性和造化了。

写到这里,我想起一个佛学故事:苏东坡的大弟子,北宋“苏门四学士”之首的黄庭坚,曾是一位学佛之人,尤其对禅宗特别爱好。他在江西跟随晦堂禅师学禅多年,但总是没什么感觉。一次他实在忍不住了,便对禅师说:“可否以真传教我?”禅师没有理会他,只是引用了孔子的这一句话,对他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晦堂禅师的意思是说:我随时随地都在教你,你自己不懂,那有什么办法呢?说完便拂袖而去。黄庭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茫然不知所措。

又过了一段时间,有一天,黄庭坚随晦堂禅师游山,正值八月桂花开放,轻风吹来,漫山遍野都弥漫着淡淡的桂花香,让人闻之欲醉。师徒二人走在路上,晦堂禅师突然回过头来问黄庭坚:“闻到了吗?”黄庭坚答道:“闻到了,好香啊!”这时,晦堂禅师瞪着眼睛对他说:“吾无隐乎尔!”就在那一刻,黄庭坚开悟了。学习知识,做老师的从来都不会隐藏什么,就像修行佛法一样,关键看学生的悟性和勤奋程度。

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个人管见,不当之处请“关注”作者继续交流!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