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常乐百姓 追寻“百姓常乐”

国家信访局 2018-08-02 11:12:08

中国近代状元实业家张謇故里、“全国文明镇”常乐镇位于长三角北翼,总面积98平方公里,人口7.6万,辖26个行政村(社区)。近年来,常乐镇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作为基层党建的核心任务,将党建优势深度融入富民产业发展中,带领党员群众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产业富民”新路子,让“百姓常乐”成为美滋滋的现实模样。

舞“龙头”,推动产业富民

常乐是著名的建筑之乡、红木之乡,这几年综合实力迅速提升、镇村面貌显著改善,而农民收入与苏南先进乡镇比差距较大。镇党委一班人感到,常乐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的重点在农民,必须把党建力量“沉下去”,把产业富民“活起来”。民以富家为乐,而民富离不开坚实的物质基础,说到底,离不开富有特色、富有实力、持续强劲的产业支撑。镇党委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带动作用,通过建设发展载体,优化配套服务,培育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产业富民”的新路子。

现代农业是富民的优势产业,为最大程度释放富民效应,常乐镇党委充分发挥“龙头”作用,把“党建引领、产业富民”列为党委书记抓党建项目,定期召开党委会议、党政联席会议、现场办公会议和观摩推进会,研究解决产业发展方向、力量配备、投入保障、督查考核等重点难点问题。同时,每月举办一次“小书记大作为”工作讲坛,组织村党组织书记紧扣富民增收主题,结合岗位与工作实际,交流思想、分享经验、相互学习。在镇党委“龙头”的牵引下,全镇各村党组织和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活力迸发,在富民增收中展现了新作为、收获了新成果。

截至目前,常乐镇高效农业面积达4.8万亩,占了总耕地面积的67.6%。 通过把党支部建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上,党员聚在特色农业链上,积极推进“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抱团发展模式,串起党建富民产业链,提升了农业综合效益,也促进了现代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科技化发展。目前,全镇建有56个合作社党支部,形成草莓、西甜瓜、甘蔗、葡萄、蔬菜五个产业板块,种植规模达3.5万亩,亩均效益突破8000元,受益农户达2万多户。建成千亩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2个,其中官公岛万亩现代农业园区入选国家首批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培育发展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7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海创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年销售突破3亿元,带动全镇3000多户农户实现种植订单化,为产业富民扬起了一面旗帜。

积极探索推行“党建+旅游”新模式,把党建与旅游“嫁接”起来,做到景区延伸到哪里、党的活动就开展到哪里,促进了党建与旅游产业的有机结合、同频共振。“国家3A级景区”张謇文化旅游景区入选南通地区最美文化旅游目的地,以张謇纪念馆、颐生文博园、麒麟红木城、官公岛农业园区、常乐湾生态园为主打的“张謇故里两日游”已成为南通著名旅游品牌,每年接待游客逾20万人,带动旅游线路周边农户每年户均增收1.2万元。

大力推进企业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精心打造企业党建示范点,在企业党组织和党员中扎实开展“党旗领航、服务企业”,“创业我先行、发展当先锋”主题活动,全面唱响抓党建与兴产业“二重奏”。目前,全镇拥有年创总产值超100亿元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6家、年创总产值超500亿元的骨干建筑企业7家、年创应税销售收入24.7亿元的重点服务业企业26家,共吸纳本镇劳动力29447人,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

育“头雁”,增强带富本领

选优配强带头人是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保障。这几年,常乐镇坚持从年轻化、多元化、经济型、创业型、敢作为、能作为等方面入手,先后推选5名大学生村官、3名致富能人党员担任村党组织书记、8名机关党员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全镇23名村书记和161名支部委员中,“双强”型致富带头人分别占了91.3%和72.9%。

实施村干部能力素质提升工程。常乐镇把村干部教育培训纳入全镇教育培训计划,每季度集中培训1次,增强了村干部的带动群众致富的能力。目前全镇80%以上的村干部都有个人的致富示范项目。同时,加强村党组织书记梯级培养,建立起“致富带头人、党员、村干部、村党组织书记”培养链,已选拨培养后备人才33名。

创新“党组织+致富带头人”服务模式,着力培养更多新型农民。常乐镇坚持把课堂置在田间地头,以“田间微党课”形式,聘请产业带头人、“土专家”“田秀才”、党员致富能手现场授课,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科技致富本领。

实践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民抱团增收的加速器。常乐镇通过把党支部建在合作社,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提升了发展富民的创造力。目前,全镇建有专业合作社党支部56个,通过党员示范带、百姓跟着干,给农民每户带来平均3至5万元的年收入,为富民增收画出了一个“同心圆”。

在具体操作中,常乐镇将党员3个以上、集中活动方便、规模较大、运行规范的专业合作社,单独建立党支部,隶属村党组织管理,同时实行村、社党组织成员交叉任职,实现党组织政治优势与合作社技术、市场、资金等优势的“强强联合”。为最大化发挥党支部的组织优势,推动合作社整合资源,提升创新能级,常乐镇探索推行了“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了全镇1.5亩耕地实现产业化经营,加入合作社的农户每户可增加年收入3万多元。

把搭建服务平台作为推行“党建引领、产业富民”发展模式的有效载体。近年来,常乐镇坚持“美观实用、适度超前、量力而行”的原则,着力推进村级服务阵地建设。近三年中,累计投入1000多万元资金,村村建成有党建领航服务站、有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有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有农民学校、有农资销售服务中心等多功能的服务阵地,让老百姓拥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与此同时,常乐镇还选派党员技术人员挂靠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党支部,担任“一村一品”发展顾问,有针对性地为富民产业发展建言献策,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欢迎。

抓治理,促进农村稳定

以党建为龙头,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增强百姓安全感的根本选择。常乐镇党委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发力,形成了多元融合、同向发力的社会治理良好局面。

创新信访维稳工作机制。适应新形势下信访工作新特点,建立集“人民调解、信访接待、公共法律服务”和“法治服务”一体的人民来访接待室,安排镇领导班子成员、政法战线工作人员、镇村骨干党员轮流值班接访,实行“首问负责制”,记录诉求、分流问题、反馈结果“三及时”,畅通了干群沟通渠道,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创新“大调解”工作机制,针对征地拆迁、非法集资、劳资、交通、婚姻家庭、邻里、债务等容易引发“民转刑”案件的纠纷,集体组织党员开展大排查大调处活动,3人一组,每人负责6至8个村民小组,逐家农户进行大走访,了解情况、化解矛盾,把大量社会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维护了社会稳定。

创新“三微访”工作机制。积极探索新时期乡村有效治理新路径,建立实体与虚拟平台并行,以“古镇常乐”QQ群、微信群,常乐镇官公微博为载体的微信访机制,设立集接待、调解、法律咨询等功能为一体、以“人民来访接待处”、“扬立娟工作室”和以退休老支书轮班的“支书达理”以理说理工作室为载体的“微距访”工作机制,以领导“领访”、干部“驻访”、民情夜访为载体的“微信访”工作机制,有效提升了信访的办结率和矛盾纠纷的化解率,进一步拉近了党群距离,增强了群众的归属感,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强文化,建设建精神家园

让百姓常乐,不能光看百姓口袋里的票子有多少,更要看百姓的精神风貌。常乐镇立足文化视角,注重思想引领,以建设“张謇故里小镇”为契机,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思路,通过打造“文化党建”品牌,催生文化惠民效应,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

强文化,做优活动平台。结合党组织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工程和张謇文化开发建设,不断加大对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搭建“舞台”。在镇区建成张謇文化广场、党建服务中心、百姓大舞台、市民文化公园、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及门球场、蓝球场、羽毛球场等硬件设施,在各村居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建有党建领航服务站、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点、妇女儿童之家、社区文化广场、蓝球场、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棋牌室、舞蹈排练房等活动场所,并通过最大化发挥这些阵地的作用,使之成为干部群众交流的场所、宣传教育的平台、党群共建的乐园。

种文化,建设精神家园。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领和党员的带头作用,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全力打造永不停摆的文化舞台,增强了文化的凝聚力和精神引导力。坚持每年举办送春联、元宵灯会、浓情端午、农民运动会、“欢乐社区行”文艺巡演、百姓大舞台歌舞比赛、张謇文化艺术周、草莓节、稻田音乐会、红木文化节、冬捕节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并将党的方针政策、传统文化、文明创建、环境整治、孝亲敬老、移风易俗等内容融入活动内容,满足了群众的文化新期待,成为群众离不开的正能量之源。

送文化,构建幸福乡村。以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重点,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济社会发展、党建成果、先进典型事迹和常乐故事,组织发动党员群众文艺骨干创作、编排了上百个群众喜闻乐见的快板、小品、说唱、歌舞、歌曲,深入到各村居社区巡回演出,通过党建搭台、文化唱戏的方式,为群众献上了一场场具有常乐特质的文化大餐,实现了党建与文化的互动互融,文化服务与群众需求的有效对接,演绎出乡村百姓的幸福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