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明確提出要實現高中學齡段的普及教育,在多數人的理解中,這裡所指的高中應該是普通高中而不是中等職業技術類學校,如果其所指的普及高中的意義內涵也包括了現有的中等職業技術類學校的話,那實質上這種提法是無意義的,因為按照以前的學制設計,這樣子的高中早已普及了,只要加強教學就行了,還有再提普及高中教育的意義嗎?所以,教育部的這種所謂的普及高中的提法應該是要全面的開展普通高中教育,讓每個適齡學子們都接受普通高中教育。
這樣一來,那現存的各類中等職業技術類學
校的教育將如何定位?發展方向與前景如何設計?
實質上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存在早已沒有什麼價值了,其作用與教學質量早已被家長和學子們拋棄,其本質也就是對中考落選生的一種收容,真正的教學質量已沒有任何有效的作用,學子們在這類學校也學不到什麼,儘管開放了中職生可以升入大學高職的大門,政策意願也是很好,但教學質量上不去,也是即浪費學生的時光年華也浪費教育資源,所以現在在普及高中的政策理念下,國家應堅決的毫不動搖的取消各地各級中等職業技術類學校,大辦舉辦普通高中。
這樣做的好處就在於讓所有的孩子們都能上普通高中,接受更高層次的基礎知識教育與通識教育,同時更大的好處就是給所有的孩子們一個再次提升自己的機遇,別讓中考過早的把孩子們的上升機會與補救機會強行剝奪,讓一次中考就否定了孩子們以後的發展潛力。
現行中考制度中,在錄取學生的人數數量上有嚴格的規定,基本上是普通高中與中等職業技術學校1:1的比例硬性政策性規定,全國各地情況大體相同。這樣一來就形成了中考還比高考要難的多的局面,並把這種強競爭傳導至小學,初中,人們為了爭取上個普通高中,讓孩子從小就開始為其做各種強化訓練,中考成為了孩子們們人生道路上的一個大考驗和命運分化點,考上的上了普通高中便有可能考上更好的大學,沒考上的只能上中等職業學校。這種制度使無數學子們失去了再次讓自己的學業水平的提升的機遇,即是個人青春年 華的浪費,也是國家人才的浪費,不應該過早的在孩子們較小的年齡以一次中考的考試成績來決定孩子們將來的命運,更不能認為中考沒考好的學子的學力水平就永遠沒能力改變與提升,從而以過早的否定他們。
如若實現了普及普通高中教育,就會實現對現有中考制度的變改,好處太大太多,同時,必須要有如下的辦法措施做配套性的制度性設計:
第一:改變全程教育體系學制:實行小學五年、初中與高中合併稱之為中學,也是五年,把基礎教育學制定為十年,取消中考,讓孩子們在這十年的基礎通識教育完成後都有機會參加高考升學的機會。把餘出來的兩年時間分配給大學,使大學的教育時長為5---6年,從而把教育的著力點放在大學階段的教育,發展與提升高等教育,以延長學時來給大學本科教育提高教育質量的最起碼保障,也可以讓絕大多數學子們接受大學教育,即使在中學成績不理想也可在大學得到補救,從而讓國家對人才的選拔還是個人的學業都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不要過早的以中考一次性否定一個人,給所有人以再改變再提升再努力的機會。從此以後整個學制體系就變成為:3+5+5+(5或6)的學制體系,也就是三年的幼兒園,五年小學,五年中學,五至六年的大學這樣的學制。沒必要在中學段再分初中高中,從而中考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基礎教育段就只有兩次大型升學考度-----小學升中學考試和高考,恢復小學升中學的考試。
第二,改變高等學校等級定位:中學以後的教育是為高等教育,在改變學制的同時也就普及了高中教育,其後的高等教育也要做相應的變化,首先中等職業教育經以上的學制改變後就沒必要存在了,將其資源全部變為普通高中。而現在的高等職業學院或大專這個辦學層次也是可以取消的
,將所有的這類學校都辦成為本科教育的大學,其定位為以職業技術應用為主的高等院校,參於全國的高考統招。這樣一來,這類學校就以辦應用類大學為更高的要求和水準質量來實行自己的辦學,把目前的中、高職辦學的良莠不齊現象改觀,並讓這類高等學校有大的發展空間與自我突破與發展的平臺,同時培養的學生也會比目前的中、高職水平要高,為學生的前途與個人能力的發展也有好處。
當這種變改真正實現後,基礎教育中的眾多問題與矛盾也就可以緩解,高等教育也可以為更多的人提供更為廣闊的受教育平臺,從而可終結對孩子過早的實施學業能力否定的現象,讓中小學時學業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在大學中有再造之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