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南宋王朝会选择偏安政策?难道仅仅是因为统治者软弱吗?

楚人读史


一直以来,南宋的偏安一隅和北伐未竟往往被归咎于皇帝的昏庸无能,以及秦桧等奸臣的祸害忠良。可事实上,当时南宋民众的主流也是不希望北伐的。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并非如一些诗词中描述的那样,强烈地渴望朝廷收复中原,而是更愿意偏安一隅,求得安稳。


南宋立足的江浙地区自古号称东南膏腴之地,“天下赋税,尽出其半”,但在南宋初期却并非如此。经过宋徽宗20年花石纲的征掠、席卷几百万人口的方腊起义以及宋金战争的动荡,这里人口锐减,满目荒凉,已经变成土匪、盗贼、叛乱者和豺狼出没的地方。南宋建立之初,国土面积只有北宋时期的一半多点,人口也大幅度下降,但来自北方的军事压力却丝毫未减。南宋为了应对战争,常备正规军平时大约保持在40万人,战事激烈时人数还要增加许多。在南宋民众急需休养生息、恢复生产的情况下,如此庞大的军队无论从军需供给还是人员补充上看,都是当时南宋民众的沉重负担。
  再看税收,南宋初期的国家财政收入平均在每年4500万贯左右,其中1300万贯左右用于皇室开支,2400万贯左右用于在和平时期供养军队,其他所有开支只有七八百万贯。而一旦战事爆发,军费会成倍激增。这多出来的费用,政府只会不停地用通货膨胀和增加苛捐杂税的方式转嫁给民间。于是南宋一朝苛捐杂税的科目之多、赋税水平之高,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经常达到北宋时期的一倍左右。
  可见,仅仅和平时期供养军队就已经让南宋百姓力不从心了,而战端一开,他们甚至连生存都成问题。因此,对于社会底层的穷人们而言,主要矛盾是吃饭问题而非民族矛盾,他们的意愿只能是如姜夔在《扬州慢》中表述的那样——“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只要北方政权不入侵,是绝对不愿意打仗的,更不必提什么北伐。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南宋和辽的军事力量对比,可以知道,南宋士兵一般是打不赢辽的。 其次,我们可以知道南宋内部道政治斗争很厉害,经常出现主和派和主战派的纠纷,而且南宋皇帝也没有真正想专过要收回北方领土。 最后,我们也可以知道南宋富裕,因此很多人都乐于安居乐业,不属想打战,都醉生梦死,安于现状。


世界全史罗锐


我的回答是:南宋偏安一隅不完全是因为朝廷软弱可欺。

公元1127年春,金主完颜亮率军攻破汴京,一通儿烧杀抢掠,宫殿被毁,十室九空。最后掠掳走宋徽宗、钦宗二位皇帝,包括文武大臣、后宫美女,及各地抢来的女人一万五千多人,大批金银珠宝高高兴兴的北返。留下了破败不堪的一座“空”城,这里的说“空”城,是指宋朝的国库底子早被金人掏空,财力枯竭。

攻破汴京

宋徽宗第九个儿子康王赵构,在建康仓皇登基,史称宋高宗。高宗派宗泽守汴京,和勤王的大臣们衣冠南渡,在金人追赶下一路奔逃到了现今的杭州。江浙之地自古富庶,是天下粮仓,后人谓之“苏湖熟,天下足”,这意思说江浙一带丰收的季节,全天下都饿不着。宋高宗随即以临安为“行在”之所,安营扎寨下来。

江南形胜地

经过北宋代九帝的文治天下,军事政策上“守内虚外”,官僚体系腐朽不堪,国家军队不堪一击,国家几无可用之兵。为了防止金兵南侵渡江,南宋在1127--1140年几年间组织抗金战争,消耗掉大量的人员、财力,百姓流离失所,日子过得苦不堪言。南宋境内各地农民起义不断。

宋高宗重用秦桧为首的一帮主和文人,一边战,一边积极寻求与金人的和平。以韩世忠、岳飞、张俊主战派在几年的抗金军事行动中,力量慢慢壮大,在朝廷的地位日隆,功高震主,这与皇权一直所主张的“抑武”精神完全相反,招致高宗忌惮。

岳飞词 满江红

若真的像文中所说,收拾好了旧山河,把金人赶尽杀绝,二帝顺利返都,高宗又该如何面对呢?这不是高宗想要的结果。

1142年,高宗派王伦接徽宗遗骨回南宋时,再三叮嘱,“若能接太后归宋,割地赔款在所不惜”,高宗说这样的话,也确实有可依之据和他不得已的苦衷。金人侵入,无非就是要钱、要物,岁币25万两,绢25万匹对南宋的年财政收入不过十之有一:拿得起。割地四州:也有。

宋金辽时期形势图

看到这里,小鱼不由感叹,相比南宋时期宋高宗做为帝王的内忧外患,是再一次经受国破家亡,还是以土地换和平,宋金能够各自安好,与民生息?不由得不说:政治家的利害考量标准还是与我们想的不一样。


小鱼读史


被打怕的孩子是不可能有出息有自信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