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背后的故事:范仲淹为什么和滕子京那么好?

前言

十世纪下半页,经历了唐末纷争割据动荡的中国终于迎来了一次新的统一,虽然这次统一较之前的范围有些小,但对于渴望安定生活的百姓来说,也已经是足够了。

《岳阳楼记》背后的故事:范仲淹为什么和滕子京那么好?

然而在西北边陲,党项李氏自唐僖宗时就以夏州为中心占据了五州之地,并历经唐末五代更迭而不衰。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党项族发生内讧,李继迁经过与李继捧的连续大战,最终将族兄击败,获得了党项族内最高的领导权,辽国封其为夏国王。

而就在党项内部纷争不断,李继迁与族兄征战的时候,在北宋境内,诞生了两个婴儿。虽然他们的出生显得十分渺小,但在之后的岁月里,他们以一介书生的身份扛起了大宋的西北边防。他们就是范仲淹和滕子京。

不幸的童年

范仲淹出生的时候,正是北宋第二个皇帝宋太宗在位时期,范仲淹本是官宦之后,其祖上在唐朝时曾做过宰相,到了他父亲这辈,只是做了节度使书记这样的小官。尽管如此,也算是有官职吃国家俸禄的,如果照此发展,范仲淹也是个官二代,生活环境虽说不会太好,但也差不到哪去。

《岳阳楼记》背后的故事:范仲淹为什么和滕子京那么好?

然而就在他一岁左右的时候,范仲淹的老爹因病死在了任所,也不知那时候是否有因公殉职这一说,即便是有,朝廷是否发放抚恤金,能发多少还不一定。毕竟这种死在了工作岗位上的,与在外征战战死沙场还是有区别的,或许这也是后来范大娘改嫁的原因之一。

已是孤儿寡母的范大娘无力支撑起亡夫留下的这个家,无力抚养嗷嗷待哺的小范仲淹,在那个封建年代,所谓“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现在夫家已亡,衣食无着,再加上抚恤金以及家中没什么钱,贫困无所依的范大娘不得已拖着范仲淹这个小酱油瓶改嫁他人了,而小范同志也从“范仲淹”改名为“朱说”。

《岳阳楼记》背后的故事:范仲淹为什么和滕子京那么好?

就在范仲淹的父亲去世的那一年,又有一个小孩降生,他的名字叫滕子京。和小范同志一样,滕子京也是自小就失去了父亲,所不同的是,滕子京同学的老娘很要强,硬是含辛茹苦的不但把他养大了,而且还把他的兄妹也养大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滕子京的家庭条件或许相对较好,否则滕夫人不可能一个人拉扯这么多的孩子,小范他娘就只有范仲淹一个都无力抚养,最后只能改嫁。另外还可以感受到,滕子京的母亲是一位很要强的人,有了抚养大儿子的经历,懂得了生活的艰辛,所以当夫家亡故之后,她更加的细心打理家庭,照顾滕子京兄妹。

同窗之谊

22岁那年,范大娘眼见儿子已长大成人,就将家世告诉了他,得知自己的出身之后,小范同志伤感不已。为重振家业,范仲淹辞别了母亲,只身来到应天(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商丘)求学,经过多年的刻苦攻读,范同学通晓儒家经典要义,心怀兼济天下的抱负。

《岳阳楼记》背后的故事:范仲淹为什么和滕子京那么好?

26岁参加科举考试,考中乙科第九十七名,从一“寒儒”摇身一变成为进士,并被授予九品官职,掌管讼狱、案件等事宜。也是在那一年,24岁的滕子京同样在经历了多年苦读之后,也考中了进士,步入仕途。

或许在发榜看到榜单上有自己姓名的那一刻,二人定是无比喜悦与激动,把酒言欢,无醉不归。由于都是拥有不幸的童年,所以二人的距离比别人更近一些,情意也更加深厚,幼年的疾苦,如今金榜高中,虽然不是什么大官,但能吃上朝廷俸禄,至少未来的生活有了保障,变得稳定,或许在那一刻,他二人的心中同样对未来勾勒出了一幅美好的蓝图。

抗击西夏

步入仕途之后,范仲淹倒是一路顺风顺水,在基层工作的那几年没少给老百姓干实事,所以政绩、口碑都相当的好,这么能干的一位官员在基层放着可惜了,范仲淹之后就进了中央。而小滕同学那边的官运却并不大旺盛,由于他本人性格刚直,所以没少遭到同僚的弹劾。然而是金子早晚会发光,不久机遇就来了。

《岳阳楼记》背后的故事:范仲淹为什么和滕子京那么好?

在范仲淹和滕子京出生的那几年,西夏的奠基人李继迁通过东奔西走、南征北战,打下了相当大的一块地盘。李继迁死后,他的孙子李元昊的野心一点也不比他老爹和爷爷的小,35岁那年公然叛宋、称帝建国,并率兵攻打宋朝。

宋朝在得知李元昊称帝后,仁宗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然而生气归生气,宋军在之后的三川口战役中被打的惨败,主将被俘,万余名士兵战死。消息传来,宋廷大震。

1040年,宋仁宗任命范仲淹和韩琦同为陕西经略安抚使,以防备西夏的入侵,在范仲淹的推荐下,滕子京也被调往西北,任甘肃泾州的知州,协助范仲淹守卫西北。

《岳阳楼记》背后的故事:范仲淹为什么和滕子京那么好?

1042年润九月,李元昊带领西夏军队大举攻宋,泾州由于地处边陲,所以首当其冲就成为李元昊攻击的目标,当时守城的宋军兵力不多,滕子京就紧急动员招募数千民兵协助正规军守城,后来范仲淹在收到他的求救信之后,带着宋军赶来救援,这才解了泾州之围。

然而,泾原路经略安抚招讨使王沿所派出的葛怀敏大军,却因为轻敌冒进结果在定川寨被西夏围歼,葛怀敏与部将16人战死,宋军丧师9400多人。李元昊在获胜之后,挥师南下,连破数寨,直抵渭州。在纵横600里地区内,焚民舍、毁城寨,所到之处,宋军皆壁垒自守,不敢出战。这年十月,身为环庆路经略安抚使的范仲淹率军来援,同时其背后还有20万宋军作为后盾,李元昊因此未敢继续深入,大掠一番后就撤兵了。

《岳阳楼记》背后的故事:范仲淹为什么和滕子京那么好?

宋军在经历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的三场惨败之后,逐渐意识到对付西夏,野战打不赢,只能通过先巩固防守,然后去夺取要地的策略,通过修筑堡垒步步蚕食西夏领土,而这也基本上成为后期北宋对付西夏的战略方针。

1042年农历十一月,宋朝恢复设置陕西路安抚、经略、招讨使,范仲淹、韩琦、庞籍分领职事,同时范仲淹与韩琦又在泾州设置官第,滕子京在此番的人事调动中被调往庆州,“徙知泾州滕宗谅为环庆路都部署兼知庆州”继续协助范仲淹抗击西夏。

《岳阳楼记》背后的故事:范仲淹为什么和滕子京那么好?

然而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滕子京躲过了李元昊西夏大军的真刀真枪,却没能躲过朝堂上御史、言官、谏臣们的口诛笔伐。

贬官岳州

正当滕子京准备在庆州大干一场的时候,在朝堂上,他却被人背后捅了一刀。其“罪状”就是在“定川寨之战”后,他花费十六万贯钱犒劳将士,祭奠英烈,抚恤遗属。按说大战之后,这么做没什么错,但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揪住费用中的一点不放,指出“其间数万贯不明”,料定了是被滕子京贪污了,之后,“泾州公款案”闹得沸沸扬扬。

《岳阳楼记》背后的故事:范仲淹为什么和滕子京那么好?

范仲淹、欧阳修等人也是连连上书从中解释。这么一闹,滕子京升官是没戏了,能保住现在的职位就是不错的结果了,最终宋仁宗为了平息议论,将滕子京贬官外放,去岳州担任知州。

对于滕子京的这次遭贬,表面上是冲着滕子京来的,其实背后是冲着范仲淹来的,更直接的说,是冲着庆历新政来的。

《岳阳楼记》背后的故事:范仲淹为什么和滕子京那么好?

定川寨之战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043年,西夏国主李元昊主动求和,西北战事稍宁。宋仁宗把范仲淹召回中央担任枢密副使,同年八月又拜为参知政事,一起入两府的还有韩琦和富弼,朝堂上,宋仁宗任命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等为谏官。在范仲淹提交的《答手诏条陈十事疏》中,他提出了“

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10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意在限制冗官,提高效率,并藉以达到节省钱财的改革主张。其中的大部分意见被宋仁宗所采纳,并开始施行,史称“庆历新政”

新政实施后,不断遭到权利集团的抵制和阻挠,在中央,他们既要对付范仲淹,同时在地方又要剪除消灭范仲淹的死党根基,于是这位和范仲淹同年进士,在工作上又是死党的滕子京顺利的成为首当其冲被攻击的目标,于是这才有了“泾州公款案”

《岳阳楼记》背后的故事:范仲淹为什么和滕子京那么好?

到了岳州之后,滕子京同志本着“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在哪不是干革命,在哪不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到任后,勤勉工作,忙于政务,带着大伙通河道,治水患,办学校,劝农桑,重修岳阳楼,使得八百里洞庭一派水乡田园风光,岳州之地出现太平兴盛的景象。

当岳阳楼落成之日,滕子京是“痛饮一场,凭栏大恸十数声而已”。多年来的宦海沉浮,官场的压抑,面对一望无际的洞庭湖水和远处滚滚东去的长江,再意志坚定的男儿也把控不住自己内心的情绪,那一颗颗夺眶而出的眼泪,是多少年挤压的怨气,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等到轻弹的时候,真的就是因为到了伤心处,这“凭栏大恸十数声”是何等的凄凉、何等的悲痛、何等的无奈,何等的壮烈!

《岳阳楼记》背后的故事:范仲淹为什么和滕子京那么好?

然而反对派还是揪着他不放,指责他在修岳阳楼的时候四处搜刮民脂民膏,然后中饱私囊,借着修楼的机会给自己树碑立传,以至于司马光(对,就是砸缸的那位)在其所写的《涑水记闻》中有这样的记载“所得近万缗置于厅侧自掌之,不设主典案籍。楼成圾宏丽,所费甚广,自入者亦不鲜焉”。

然而对于这次对滕子京“贪污”的弹劾,其结果应该是以不了了之而告终,

连司马光自己都说,在滕子京修岳阳楼时,“不用省库钱,不敛于民,但榜民间有宿债不肯偿者,献以助官,官为督之。民负债者争献之”,这哪里像是一个搜刮民脂民膏的贪官,更像是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好官、清官!

《岳阳楼记》背后的故事:范仲淹为什么和滕子京那么好?

所以这之后,滕子京既没被贬官,也没被其他处罚,而是继续在岳州当差,而且一干就是三年。

1047年,朝廷下旨让滕子京去苏州做官,在离开岳阳三个月后,滕子京病逝于苏州任上,时年56岁。

流传千古

至于滕子京到底有没有贪污,欧阳修的好友刘原父在岳州见过滕子京家之后曾写过这么一句诗“谁信专城千骑居,空斋图籍两三橱”。范仲淹在《祭滕子京文》中也承诺过,要帮助他抚养幼子“我今抚之,必教有称”。而《宋史》中更是对他有“宗谅(滕子京,名宗谅,字子京)尚气,倜傥自任,好施与,及卒,无余财”这样的评价。

《岳阳楼记》背后的故事:范仲淹为什么和滕子京那么好?

如果他真的是一个贪官,家中怎会只有两三柜子书?如果他真的是贪官,死后家中怎么会没有余财,都需要范仲淹帮他养儿子?如果他真的是贪官,《宋史》中怎会记录下“及卒,无余财”?

在滕子京治理岳州期间,他的政绩考核北宋第一,史载“历中,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治最为天下第一。”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位好官,却一生仕途坎坷,饱经磨难,虽有才干、满腔报复,最终也只落得遍体鳞伤、家无余财,客死他乡的结果。

《岳阳楼记》背后的故事:范仲淹为什么和滕子京那么好?

而他的那位好朋友范仲淹,也随着庆历新政的失败而被逐出中央,在被贬官邓州期间,他写下了那篇传世名作《岳阳楼记》,也正是这篇文章,让后人记住了“滕子京”这个名字。文中的那句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要表达的正是范仲淹对新政失败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以及对自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还要为大宋贡献满腔热血的豪情。而这句话也成为后世历代文人墨客、官绅学子、仁人志士处世之操守,在精神层面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

《岳阳楼记》背后的故事:范仲淹为什么和滕子京那么好?

在滕子京去世五年后,1052年,64岁的范仲淹病逝于徐州,死在了调往颍州的路上。

这对生死之交的老铁就此走完了人生之路,然而他们的名字却随着那一篇《岳阳楼记》而名传千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