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北宋,从《岳阳楼记》中试析范仲淹,他是治世能臣吗

每一个历史人物,他在特定的历史年代里,对历史的进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为社会的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范仲淹,学习他的精神。

走进北宋,从《岳阳楼记》中试析范仲淹,他是治世能臣吗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 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佑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意思是在朝廷里做官担忧百姓,处在偏远的江湖地区也不能忘记关心国家大事。我们常说文由心生,这句话我想是范仲淹的真实写照,范仲淹可以称之为是“治世能臣”,历史记载,他一生遭遇三次贬谪之苦,但是他并没有放弃,有着不屈不挠的精神。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是范仲淹经历了三次皇帝的不信任,被贬谪到偏远之地后,我们身处朝廷之外的时候,还会为皇帝担心国家大事吗?我想大家可能装满的是对朝廷的不满,对统治者的厌恨,可能恨不得这个朝廷尽快倒闭,这应该是大部分人的真实写照。但是范仲淹处于贬谪之地的时候,忧思的是朝廷,这是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

走进北宋,从《岳阳楼记》中试析范仲淹,他是治世能臣吗

“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本义:在天下人又忧愁之前就忧愁,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这真的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这句话里折射出的是朴素大公无私的情怀,与我党的为人民服务有着相似之处,在1000年之前的人就有着这样的思想,所以说范仲淹值得我们钦佩。

引申义: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担忧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天下人民谋幸福,这句话写出了范仲淹远大的政治抱负。范仲淹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把民族事业放在首位,即使遭受多次的挫折,但仍然坚持前行。

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意思是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这是一种超脱于世俗的境界,不以结果为导向,个人的成就并不是物质价值就能体现的,对于今天的我们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范仲淹的“不以物喜”告诉我们,不要迷失在物质的世界里,如果我们把眼前的物质看得很重,就会迷失在眼前的困难中,从而失去向前探寻的勇气,失去一个美好的未来。“不以己悲”告诉世人不要因为个人的得失而忧思,保持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态,相信我们在挫折面前只是短暂的迷失,如果忧伤于之中,那我们就无法走出来。

四、总结

走进北宋,从《岳阳楼记》中试析范仲淹,他是治世能臣吗

本文纯属自己读《岳阳楼记》阐述个人的观点。范仲淹的介绍上有北宋的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军事统帅)、教育家,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他的伟大,毛泽东对其评价为“中国历史上有些知识分子是文武双全,不但能够下笔千言,而且是知兵善战。范仲淹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范仲淹的词介于婉约与豪放两派之间,既苍凉又优美,使人不厌读。”


走进北宋,从《岳阳楼记》中试析范仲淹,他是治世能臣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