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墓之謎

秦始皇陵墓位於西安市臨潼縣城東,背靠驪山,面臨渭水。據《史記》記載:秦始皇13歲即位(前247年)就開始建造自己的陵園,直到死時(前210年)建成,歷時37年。為造秦陵,當時徵發了所謂的“罪人”有72萬之多。秦始皇陵墓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經勘察,面積達57平方千米,分內外兩城,內城周長2.5千米,外城周長6千米,呈南北長方形。秦陵的佈局,東側1500米處是大型兵馬俑坑,西側是車馬陪葬坑及大批刑徒墓地,西北角有面積相當大的秦代石料加工場,南面還有一道長達1500米防止洪水沖毀陵墓的人工堤渠。據《史記》記載,陵墓內挖地極深,用銅液澆灌加固,上面放置棺槨;墓中建有宮殿及文武百官的位次,還有大量的珠寶玉器等;為防盜墓,裡面設有弩機暗器,地底下又灌注水銀,造型似江河、大海,以機械轉動川流不息;又用魚油膏做成蠟燭,點燃長明,久不熄滅。

秦始皇陵墓之謎


秦始皇陵墓至今還未完全發掘。科學家利用高科技手段對秦始皇陵墓進行了多次探測,也由此引出了一系列謎團:秦始皇陵墓的封土取自何處?史料中記載的“旁行三百丈”究竟是什麼意思?秦陵司馬道究竟是南北走向還是東西走向?是誰點燃了秦宮火?

秦始皇陵封土堆呈覆鬥形,高76米,長和寬各約350米,如此大規模的封土堆在國內堪稱之最。體積如此龐大的封土取於何處,歷來人們說法不一。在臨潼地區長期流傳著一種說法,認為封土堆的土是從咸陽運來的,因經過燒炒,所以秦陵上寸草不生。關於秦始皇陵的封土來源,史書中也多有記載。《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說,“復土驪山”。《正義)註釋道:“謂出土為陵,即成,還復其土,故言復土”。意思是說把原來從墓穴中挖出來的土,再回填到墓上去。《水經·渭水注》記載:“始皇造陵取土,其地深,水積成池,謂之魚池。池在秦始皇陵東北五里,周圍四里。”今天在秦始皇陵封土東北2.5千米的魚池村與吳西村之間,確實有這處地勢低窪、形狀不規則的大水池,有人曾估算魚池總面積達百萬平方米。於是酈道元“取土於魚池”的說法也得到了不少考古專家的認可。究竟秦始皇陵的封土取自何處,還要通過大量的勘測、體積還原計算和對比才能最後定論。

秦始皇陵墓之謎


《漢舊儀》一書中有一段關於修建秦陵地宮的介紹: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報告、稱其帶了72萬人修築驪山陵墓,已經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樣。秦始皇聽後,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旁行三百丈”一說讓秦陵地宮的位置更是顯得撲朔迷離。近些年來,科技人員運用遙感和物探的方法對秦始皇陵進行了多次探測,證實了地宮就在封土堆下,距離地平面35米深,東西長170米,南北寬145米,主體和墓室均呈矩形。秦始皇陵的地宮雖然被定位,但史料記載“旁行三百丈”究竟何意?有專家認為:“旁行三百丈”是地宮初挖點比原來計劃向北移了700米。因為在封土堆南約700米處出現了重力異常的現象,按地質理論說明該異常區與周圍土質存有差異。所以有人推斷,秦始皇陵地宮最初挖掘點可能位於這個異常區,因土中含有大量礫石,修陵人無法挖掘,只好向北移到了目前封土堆的位置。也有專家認為:秦始皇陵封土堆南部緊挨驪山,由於山間沖積山的原因,山下的地層中分佈著厚層的礫石,修陵人從地宮向南挖巡遊通道時遇到了大礫石,最後不得不順著礫石層改向挖掘,即所謂的“旁行三百丈”。

秦始皇陵墓之謎


古時候,帝王在世時專用的道路叫“御道”,而死後特意為其專修的道路就叫“神道”,也叫司馬道。司馬道一般也是帝王陵墓的中軸線,具有重要的考古意義。可是秦始皇陵司馬道究竟是南北走向還是東西走向,考古學家和地質專家說法不一。袁仲一、王學理等眾多秦陵考古專家都一致認為,秦陵的司馬道為東西走向,即陵園面向東。但也有專家認為“陵園南高北低,背依驪山,俯視渭河,南北高差達85米,陵園面向北是再合適不過了。同時,其他國君大多將封土堆安置在回字形陵園的中部,而秦始皇陵的封土堆卻位於內城南半部:從對稱角度講,司馬道東西走向說不通”。司馬道為南北走向的觀點最早是由地質學家孫嘉春先生提出來的,並得到了不少人的贊同。

另外,火燒秦陵僅僅是一種燎祭方式還是項羽所為?這一歷史懸疑至今也沒有結論。項羽是否火燒秦陵?在對秦始皇陵的發掘過程中,考古專家發現了陵區有大面積的火燒土分佈,同樣考古專家在對秦陵陪葬坑的挖掘中也發現了大量火燒土和殘餘焦木。有人認為這正驗證了歷史上項羽火燒阿房宮的記載。但也有人提出,如果是項羽火燒了秦陵,那麼陪葬坑裡的珍寶為什麼沒有被運走?珍禽異獸坑雖然遭到了火燒,但坑內卻完好保存著精美的銅鶴、銅鵝、銅鴨子等,這讓人不可思議。於是有專家認為“火燒陵墓很可能是當時的一種祭祀方式,即所謂的燎祭”。

秦始皇陵墓之謎


關於秦始皇陵眾多謎團的種種說法,只是人們根據已有材料的推斷。我們期待著秦始皇陵墓的進一步考古發掘,也期待著考古專家們早日為我們揭開這些謎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