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者如何找到優勢,反敗為勝?給予你面對“巨人”的勇氣

弱者如何找到優勢,反敗為勝?給予你面對“巨人”的勇氣

弱者如何找到優勢,反敗為勝?給予你面對“巨人”的勇氣

面對巨人,普通人如何逆襲?


今天,順為君與大家分享《紐約客》怪才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Malcolm Gladwell)的作品——《逆轉:弱者如何找到優勢,反敗為勝》。


弱者如何找到優勢,反敗為勝?給予你面對“巨人”的勇氣


與他的經典著作《異類》關注成功人士的“隱性優勢和非凡的機會”不同,他在新著《逆轉》中,把興趣點轉移到那些渴望勝利的弱者身上了。


在書中,他的核心觀點非常明確:“隨著環境變化,有些劣勢可以轉化為優勢,有些旁人看來的優勢其實是劣勢。掌握了“以弱勝強”的內在邏輯,歷史書上的故事就可以被複制。”


他展示了重新界定重要價值的勇氣:“這些年來,我們一直以錯誤的方式講述以弱勝強的故事。《逆轉》就是為了把偏見糾正過來。”


從全新的角度審視自己,認識他人,從而以弱取勝,甚至超越強者。


一、 21世紀的彼得·德魯克


格拉德威爾很會講故事。


2005 年,格拉德威爾被《時代》週刊評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 100 位人物之一。當時,他已經出版的兩部著作——《引爆點》和《眨眼之間》,同時位居《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精裝本和平裝本第一名。


弱者如何找到優勢,反敗為勝?給予你面對“巨人”的勇氣

圖為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


這位出生於英國漢普郡的怪才作家,在六歲的時候,隨父母搬遷至加拿大,因為他的父親,是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土木工程榮譽教授,而他的母親,則是牙買加出生的心理治療師。


在他成名後,有研究結果顯示,格拉德威爾具有印地安伊博族、愛爾蘭、英格蘭以及蘇格蘭血統。


或許正是出於這種多元文化的原因,格拉德威爾在社會科學領域,特別是社會學、心理學方面做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因此,他的書總能從獨到的視角挖掘、解析社會現象,用類似學術研究的邏輯和態度,去講述引人入勝的生動故事。


這些精彩的故事,從古至今,由西至東,引發讀者深刻的思考,並且產生立刻行動的強烈衝動。


2011 年 6 月,格拉德威爾被《快公司》盛讚為“21 世紀的彼得·德魯克”。


弱者如何找到優勢,反敗為勝?給予你面對“巨人”的勇氣

彼得·德魯克,被譽為“現代管理學之父”


有媒體甚至評論說:“如果你想了解現代社會和商業運行中的暗藏規則,那麼,你一定不應該錯過他的書。”


二、普通人如何打敗巨人


在這之前,格拉德威爾那些風格獨特的金字招牌式著作包括:《引爆點:如何引發流行》、《眨眼之間:不假思索的決斷力》、《異類:不一樣的成功啟示錄》。


弱者如何找到優勢,反敗為勝?給予你面對“巨人”的勇氣


這些書,幾乎都由一個個真實的小故事或者案例組成,但他總能圍繞某一個點,旁徵博引,用數據說話,將故事講得千迴百轉。每次他還總能提煉出一些精彩的要點,直中讀者內心向往成功和美好生活的痛點,並且給出簡潔的結論。


為了寫作《引爆點》,格拉德威爾走訪宗教團體、高科技公司,拜訪全球最優秀的推銷員,剖析兒童電視、商業廣告等各種風尚,闡明瞭這些機制背後的“導火索”。在格拉德威爾的筆下,傳播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多個學科知識有機的綜合在一起。


最後,他卻告訴大家一個事實:世界並不是我們一廂情願認為的樣子。


在《異類》中,他關注成功人士的“隱形優勢和非凡的機會”,並給出了一個簡單的等式:才智+社會環境+機遇+勤奮=成功。


這讓我們看到,從某種意義上,成功的可能性不來自我們自身,也不來自我們的父母,而是來自時代:即我們在歷史上所處的特定地點和所面臨的特定機會。


在《逆轉》中,格拉德威爾主要探討“弱者如何找到優勢,反敗為勝”。就如大衛對戰巨人歌利亞。格拉德威爾興趣點,轉移到那些渴望勝利的弱者身上了。


全書分為三大部分,每個部分都各有三個主案例和一系列的小故事來闡述這個部分的核心觀點。


  • 本書第一部分主要圍繞“劣勢中的優勢以及優勢中的劣勢”,講述隱藏在劣勢中的優勢,以及優勢中暗含的劣勢。
  • 第二部分主要講述
    “值得經歷的困難理論”,格拉德威爾提出了一個新概念:值得經歷的困難,並且用大量的案例去證明了有些劣勢、困難和逆境可以讓人變得更強大。
  • 第三部分講述了“權利的限制”,強權其實並不像我們看到的那麼堅不可摧,強權也有其侷限和劣勢,歷史上不乏弱勢群體戰勝強權的案例。


在《逆轉》一書中,格拉德威爾從重述《大衛與歌利亞》這個聖經故事出發,將他的案例擴展到各個領域。


弱者如何找到優勢,反敗為勝?給予你面對“巨人”的勇氣

大衛與巨人歌利亞


從大衛·博伊斯如何走出閱讀障礙,成為華爾街王牌律師,並在 2011 年幫助 Oracle 打贏了與 SAP 的 13 億美金專利商標侵權訴訟,一戰封神開始,一直寫到馬丁·路德·金與同伴懷亞特·沃克,在種族隔離狀況最嚴重的伯明翰,利用一張警犬攻擊小男孩的照片,找到平權運動的勝機。


2010 年,大衛·博伊斯被《時代》雜誌評為“全球最具影響力 100 人”,四次獲得“年度全球訴訟律師”稱號,在控告微軟違反反壟斷法一案中的盤問幾乎將比爾.蓋茨“烤焦”。


弱者如何找到優勢,反敗為勝?給予你面對“巨人”的勇氣

年度全球訴訟律師:大衛·博伊斯


這些故事雖然繁多,但是緊緊圍繞著本書的主旨:

  • 千萬不要在強者的優勢領域內與之對抗;
  • 強者資源的積累往往遵循“倒 U 型”模式,到一定程度後會走下坡路,因此並非恆強;
  • 有時候是因為你還不夠弱,所以無法“置之死地而後生”,從而找到強者優勢領域以外的思路。


格拉德威爾在前言中就說過:《逆轉》是一本描述普通人如何面對巨人的書。


這裡的“巨人”指的是各種強大的對手,包括軍隊、勇士,也包括身體的殘疾、不幸和苦惱。


書中的每一章,講述的都是不同的人的故事,他們抑或非常著名,抑或默默無聞;有的是普通人,有的是傑出人士。他們面對巨大的挑戰,並不得不做出回應。自己是應該按規矩辦事,還是遵從自己的本能行事?自己是要堅持還是放棄?是要回擊還是選擇原諒?


因此,格拉德威爾想通過這些故事,探究以下兩個觀點:


  • 第一,那些在我們看來有價值的東西,往往產生於不平衡的衝突中,因為我們在希望渺茫時做出的反應,往往包含著讓事情變得偉大而美麗的因素。
  • 第二,我們對這些衝突的理解常常是錯誤的。它們總被我們誤解,巨人們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他們身上那些看似為優勢的東西經常會變成劣勢。


事實上,身為一個弱者這一現實卻能在某些未知的方面改變人們:它會打開門,創造新的機會,它能教育、啟蒙人們,讓人達到看似難以想象的目標。


那麼,面對巨人時,弱者又如何以弱勝強呢?我們需要更好的指引。


我們從《逆轉》一書中能帶走的,一是重新評估所謂的“強”與“弱”、“優勢”與“劣勢”,在不平衡中找機會的全新思維方式;二是利用力量懸殊去獲取勝利的方法。


三、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在《逆轉》中,作者換了一種講述方式:先講述個人的故事,再從中概括出結論。


這是與其他的作品最大的不同之處,其他的作品都是發掘社會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然後用個人故事來說明這些普遍性的結論。

高盛前總裁 加里·科恩

在《逆轉》的第四章,格拉德威爾描述了前高盛總裁加里·科恩的故事。


弱者如何找到優勢,反敗為勝?給予你面對“巨人”的勇氣

圖為前高盛總裁 加里·科恩


加里患有閱讀障礙症,這是一種奇怪的疾病。在大腦中那些管理閱讀和文字的區域,閱讀障礙症患者的灰質比正常人少,在這些區域裡面,他們沒有足夠的腦細胞。


這就導致閱讀障礙症患者的快速閱讀能力、認證能力極差,他們處理聽覺、閱讀和聲音的能力,也遠不如正常人,有很多人終其一生都要和這種病做鬥爭。


然而,格拉德威爾卻發現,有很多人正是因為要和缺陷做鬥爭,反而獲得了一些意料之外的東西,格拉德威爾將這些東西命名為“補償學習”優勢。


書中的案例寫道,加里·科恩為了高中畢業,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代價,後來,他因為一個偶然的原因進入了股票交易所工作。


科恩說,自己讀 22 頁的書需要六個小時。後來,他成為了高盛的總裁。


“補償學習”優勢只是《逆轉》這本書中一個比較典型的章節,格拉德威爾主張,有些劣勢可以成為優勢,而有些在旁人看起來的優勢其實是劣勢。


我們需要的是重新思考能力和弱點的真正內涵,從而以一個全新的角度認識審視自己,認識他人,從而以弱勝強。

英特爾前CEO 安迪·格魯夫

安迪·格魯夫的輝煌,也是類似的例子。


弱者如何找到優勢,反敗為勝?給予你面對“巨人”的勇氣

圖為英特爾前CEO 安迪·格魯夫


安迪·格魯夫是 20 世界下半葉最偉大的企業首席執行官。通過純粹的意志力、強悍的性格、固有的競爭力以及對失敗的徹底拒絕,格魯夫把一個富有潛力但卻深陷於麻煩之中的年輕公司從解體的邊緣拉了回來,並在 30 年裡將其打造成為世界上最有價值的製造企業。


在 1999 年,英特爾的市值高達 5000 億美元。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件事情的成功率本應該接近於零,因為英特爾所在的行業是當時全球競爭最殘酷也最激烈的領域,而且,這個行業以居高不下的企業死亡率引人注目。


安迪·格魯夫以一人之力完成了企業從死到生的逆轉。但實際上,他不止一次經歷過這種驚險的逆轉。


安迪·格魯夫在四歲的時候,由於患上了猩紅熱,被醫生鑿掉了他耳朵後面的骨頭,從此留下了後遺症,導致他的聽力非常不好,必須戴著助聽器才能挺清楚聲音,尤其是比較低沉的聲音。


其實缺陷並不可怕,只要我們善於挖掘自己的能力,就可以將缺陷變成優勢。


優勢力量的劣勢

其實很多成功人士身上都存在缺陷,比如很多企業家都有閱讀障礙,牛頓、達爾文、愛因斯坦這些偉大的科學家,則是阿斯伯格綜合症患者。但這些劣勢沒有擊敗他們,反而磨練了他們的意志,讓他們走向成功。


從這個角度看,《逆轉》的核心其實強調了幾個中國的傳統理論: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極必反,否極泰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總之,《逆轉》這本書主要揭示了一種看事物的視角,不再是一貫為之的單向思維,純粹地勢利導向,而是一種多角度、客觀性、辯證地看待問題的實質。


不輕信傳統的觀念和大眾性的價值判斷,一定要結合自身的思考與分析,在實踐和辯證中看待問題。每個事物都有優劣兩面,兩者並不絕對,只要看清楚了,才能知道怎麼做。


值得一提的是,格拉德威爾在書中所說的權力的限制——“優勢力量的劣勢”,已經被政治學家討論過很多。尤其是如今互聯網的崛起與發展,更是加速了權力的瓦解。


不過,格拉德威爾用權力的“合法性原則”來解釋權力的受限。合法性原則要求:

  • 第一,那些被要求服從權力機構的人必須有發言的權力;
  • 第二,法律要具備可預見性,不能朝令夕改;
  • 第三,權力機構必須公平。


他以此來解釋小學課堂上的混亂、一個地區的青少年犯罪,甚至是北愛爾蘭問題。在格拉德威爾看來,權力機構必須反省自身的作為是否加劇了混亂,而不是簡單地認為自己可以採取針對混亂者的措施來消滅混亂。


所以,《逆轉》讓我們看到,在變化的環境中,在不平衡的衝突中,改變規則時產生的力量要大於力量本身。


弱者並非沒有優勢,關鍵還是回到本源,找到正確的方法。


《逆轉》經典語錄


  • 當我們遇到了強勁的對手時,可以思考一下,對方的優勢對他們而言,是否是一把“雙刃劍”。
  • 努力可以戰勝能力,弱者的不利條件,可以轉變成有利條件。關鍵是要發現,如何改變規則,出其不意——這也就是所謂的“不走尋常路”。
  • 資源不是越多越好,過多的資源反而會帶來負面效果。
  • 人不能跟自己的缺陷死扛,而要學會揚長避短。
  • 有缺陷不一定是壞事,如果我們能夠清楚地認識自己,並且不懈地與自身缺陷做鬥爭,會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穫。
  • 有些優勢必須依賴於物質資源,而另外一些優勢則只有在缺乏物質的情況下才會產生。弱者能夠取勝,往往就是因為有時候後一類型的優勢與前一類型的優勢完全相等。
  • 我們往往把無益當成有益,卻對使我們強大而明智的東西的價值視而不見。
  • 精英學校對尖子生來說是一片宏偉天地,對尖子生以外的人來說則是一種困境。
  • 一個理智的人會讓自己去適應社會;而不理智的人則會固執地讓社會去適應他。因此,這個社會所有的進步都依賴於這些不理智的人。
  • 當艱難的時刻來臨時,勇氣可以讓你變得勇敢。但勇氣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一種當你經歷過痛苦才會得到的東西。


思維導圖


弱者如何找到優勢,反敗為勝?給予你面對“巨人”的勇氣


弱者如何找到優勢,反敗為勝?給予你面對“巨人”的勇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