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很多人忽略的《長短經》,比《資治通鑑》更有價值

講完《莊子》之後,很多朋友問我接下來講什麼,思慮再三之後,我決定接著講《長短經》,原因主要是:

《長短經》可以說是《莊子》的外王版、致用版,也可以理解為《莊子》是理論和心理(也就是內聖)準備,而《長短經》就是類似於MBA教育的案例教學版。

跟我一起學習過《莊子》的同學,應該不會再過度的關注《莊子》的文學性的一面,而是會深刻的認知到《莊子》華麗文字外衣之下的極其深刻、冷峻的思維和邏輯。應該也能學習到《莊子》所要告訴我們的如何實現自我的進化,也就是逐步突破低層級理性,實現高維閉環,然後再重新打破閉環實現更高維度的思維的循序漸進的方法。

但是,《莊子》裡大量的寓言故事,容易讓人著迷,也更容易讓人迷惑。著迷是因為《莊子》的文學魅力,迷惑是因為,莊子大量使用寓言,即使使用真人、真事,也更多的是借用,而不是對於真實歷史的分析和研判。《長短經》則不同,它使用的基本都是真實的歷史背景,這相對而言,更容易讓我們深刻的理解莊子之道,以應該如何更好的從歷史中汲取經驗和教訓,並以此讓我們獲得系統的人生智慧,我們也可以構建出我們自己的人生智慧系統。

這裡隱含著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莊子》和《長短經》的思想內核是不是一致的。後人給《長短經》的作者趙蕤貼上了很多標籤,有人說他是道家,有人說他是縱橫家,而他自己給這部書取的名字是《儒門經濟長短經》,也就是他自認是儒家。其實,不管如何給他貼標籤,他的思想內核是道家是無疑的。不過,我們可能很容易把黃老道家和老莊道家混為一談,甚至是覺得老莊是對黃老的發展和延伸,這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他們更像是道家的兩個學派,黃老道家的一支發展成為了法家,而老莊一系後世被誤用的更多,就是文人士大夫們主要是想通過老莊獲得心靈的自由,和外在的儒家的謹言慎行、克己復禮相對沖,這也就是隻是做了莊子“內聖”中的極小一部分,而外王更無從談起了。

說到這裡,我們有必要對《長短經》和它的作者趙蕤做一個簡單的介紹。說起《長短經》,絕大多數人可能並不熟悉,有些朋友可能對它的另外一個名字《反經》更熟悉,好像這樣的名字更能激發人的腎上腺激素,因為這樣一個字,很容易讓我們和對命運的反抗、改變自己的命運聯繫起來,其實,反經只是整部《長短經》64篇中的一篇。


被很多人忽略的《長短經》,比《資治通鑑》更有價值


實際上,這個“反”來自於《道德經》的: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我也跟很多朋友強調,想讀懂《道德經》,重點關注這個“反”字。不過我們用現代的思維體系去理解的時候,更多的是理解為反面,有些人會理解到反向思維,也就是逆向思維,這樣的理解說實話是片面的,也是平面化的思維;有些人會理解為矛盾的對立統一,這可以說是很接近了。

真正的理解“反”的真意,是要我們擁有一個完整的高維的思維體系,這個我在《莊子·養生主》裡專門講過,也就是我們要建立一個整體的、動態的、生態的觀念或者說視角,來看待我們所面對的這個世界,我們既要建構起這種整體的框架和核心的觀念,又要不斷的豐滿細節,還要深刻的領會動態思維和生態思維,動態意味著一切都是在變化的,是在這個整體的框架之內變化的,有他的總體規律;生態思維

,意味著,各要素之間是互相關聯的,互相影響也互相制約。只有整體框架,雖然利於我們理解整體,但是對於解決問題,也就是解牛而言,還完全不夠,因為沒有豐富完整的細節做支撐,我們碰到問題的時候,很可能還是會用砍和割的方式,而不是採用解的方式。而事物發展的核心規律是什麼?也就是緣督以為經,找到發展變化的主線,找到主要規律和主要矛盾,然後再逐步豐富細節的經驗和規律,我們做起事來,才能夠遊刃有餘,左右逢源。這一篇裡,還有一條重要的原則,就是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這其實就是莊子虛懷以遊世的核心法則。

《長短經》被稱為古今謀略第一書。一般對於它的評價都是,博採眾長的古代謀略之書。它以謀略為經,歷史為緯,交錯縱橫,蔚然成章。它集歷史學、政治學、謀略學、社會學、人才學為一體,以豐富的歷史案例和振聾發聵的理論,向讀者呈現了一套可讀性很強的鴻篇鉅製。書中充滿了富於洞察力且實用的建議,深入淺出,言簡意賅,發人深省。融歷史和謀略於一爐,集諸子百家學說為一體。

這個評價不可謂不高,不過很多朋友可能會覺得這有誇大和自嗨之嫌。如果真正的去讀一讀《長短經》,你可能就不會有這樣的疑惑了。先不說它幾乎涵蓋了我們已知的唐朝之前的謀略類的所有著作,比如《六韜》(《太公兵法》)、《管子》、《司馬法》、《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玉鈐經》(《黃石公素書》)等等,對諸子百家的核心觀點,也可以說是無所不包。當然,這不是掉書袋,更多的是要告訴我們如何思辨的使用這些經典所蘊含的思想和智慧。


被很多人忽略的《長短經》,比《資治通鑑》更有價值


一提到《長短經》,很多人就會拿《資治通鑑》來做對比,也有人把它稱之為小《資治通鑑》。我一直建議喜歡讀《資治通鑑》的朋友,不如直接讀《長短經》。原因在於《資治通鑑》,更多的是要起到教化的目的,教化的對象是皇帝以及士大夫集團,行文在很多地方過於隱晦,同樣也更強調道德屬性。這和宋朝的政治行為模式有關,有宋一代,基礎的行為邏輯就是“得君行道”,得君就是指的獲得皇帝的精神認同,這個認同就是內聖外王,而內聖的核心就是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然後君臣共治天下,而理想目標就是要變天下無道為天下有道,而《資治通鑑》就是在這種思想之下的產生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很多朋友也可能都會有一種看法,宋之後,中國的文化越來越文弱,越來越保守,極有可能與此有關。特別是在朱熹的《四書章句集註》被確定為官方標準版本之後,中國的文人士大夫,越來越傾向於道德修養,最終的結果是重道德修養,而無治世的智慧,重文人氣節,而無做事的辦法

。朱熹的版本更強調了道德修養的重要性,滿足了封建王朝道德教化和思想控制的需求,所以從宋朝中期之後,中國的士子們只有飽讀聖賢書,貨與帝王家,考取功名這一途,不敢越雷池半步。

完善的人格應該既包括文明其精神,更應該包括野蠻其體魄,既要有文修也要有武備。而宋之後,即使說文修,也更多的是道德修養,而缺失了智慧的培養,士大夫們遇到事,只會“一死謝君王”,而其中絕大多數人也只是想以此博得千古清名。

之所以說這些,包括《資治通鑑》的弊端,就是想從反面來說明誕生於盛唐的《長短經》基本上沒有受這種思想的約束。

我們再來簡單說說它的作者趙蕤。趙蕤和李白是唐代的“蜀中二傑”,以“趙蕤術數,李白文章”並稱。他自幼好帝王之學,“博學韜衿,長於經世”,並且“任俠有氣,善為縱橫學”,因此聞名於當世。唐玄宗多次徵召,他都辭而不就,過著隱居的生活。歷史上關於趙蕤的記載很少,我們也只能從他的《長短經》中去了解、理解這麼一位盛唐隱士思想中的博大和精深了,以及他經世濟民的情懷。

一說到帝王之學,有些人會非常反感,覺得就是帝王術,就是治人,而背後就是人治,這種誤解實在是太深了,而且也沒太大的必要;還有一種誤解是,我們都是普通人,現代社會也沒有了什麼帝王將相,我學這些東西有什麼用?

與此相關的,還有對謀略,這個詞的誤解。一種誤解所謂的謀略,涉及的都是軍國大事,這才可以被稱之為謀略,實際上,謀略的背後是對人性的深刻洞察,是對社會發展規律的精準把握,懂得了謀略的本質,我們才能夠更清楚的明白謀略的價值,再將之應用到我們的生活、工作中的時候,我們才不會再徒增迷惑,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才會更輕鬆,從容有度,事事順遂。對於謀略的第二種誤解,是很多人把謀略等同成了陰謀,其實,最高明的謀略,從來都是陽謀。陰謀到最終都只是會害人害己,我們的先賢大哲們在講謀略的時候,從來都是要我們做到先正心,先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才可以用謀,甚至是不惜採用神道設教的方式警告我們,目的是讓我們不會因為誤用謀略傷人害己。

我們再簡單的介紹一下這本書的結構和要點

整部《長短經》共9卷,64篇,23萬字,整部書的結構如下:

卷一:大體、任長、品目、量才、知人、察相、論士、政體

卷二:君德、臣行、德表、理亂

卷三:反經、是非、適變、正論

卷四:霸圖

卷五:七雄略

卷六:三國權

卷七:懼戒、時宜

卷八:酌情、詭信、忠疑、用無用、恩生怨、詭順、難必、運命、大私、敗功、

昏智、卑政、善亡、詭俗、息辯、量過、勢運、敖禮、定名

卷九:出軍、練士、結營、道德、禁令、教戰、天時、地形、水火、五間、將體、

料敵、勢略、攻心、伐交、格形、蛇勢、先勝、圍師、變通、利害、奇兵、

掩發、還師


被很多人忽略的《長短經》,比《資治通鑑》更有價值


總體下來說,基本上可以分為五大部分

第一,識人、用人的真諦。所有的事情,背後都是人。所有的管理以及發揮自己的影響力,也就是軟性管理能力,最後基本都會歸結到一個問題上,也就是如何用人,如何激發人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如果往下一個層次,基本可以分為,如何開發、選拔、配置、調動人力資源,然後實現最大的產出。這裡最為重要的問題,毋庸置疑,首先就是如何識別、選拔、培養人才。

第二,是非長短正反的辨析。很多人把趙蕤劃到縱橫家的範疇,就是因為長短這類的詞是戰國時期的縱橫家們常用的。這部分其實重點就是講關於“反”,也就是構建自己的既對立又統一,既相反又相成的思維體系的方法,上邊已經說過了,這裡就不再贅述了。跟我學過《管子》的朋友,也都知道,這和管子的靜因之道、輕重之法、因勢利導,基本是一致的。這一部分才是整部《長短經》的核心和思想精髓。

第三,以史明智。《霸圖》、《七雄略》、《三國權》,三個層面,三個視角總結歷史經驗,以及他對歷史經驗的戰略性思考和總結。這一部分,我們不光是要看中國歷史上極其動盪的兩個時期,也就是戰國七雄爭霸,以及三國紛爭的兩大時代,更從中汲取智慧,讓我們能夠更好的理解時勢造英雄的時勢又是如何造出來的?我們還會以此來看看當今的時勢應該是什麼樣的。

第四,人生智慧。智慧是被我們用濫了的詞,我對智慧的定義,很多朋友也都知道,就是突破性的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從做事的角度而言的,但是人生的智慧不僅僅指的是做事,還要有如何自處,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因為從這個角度來說,才有人生的智慧可言。

第五,用兵之道。這一部分基本上涵蓋了中國古代幾乎所有重要的兵法之書的精髓。用兵之道,不是指單純的帶兵打仗,背後是用人與整合之道,更包括如何掌控資源,提升資源的使用效率,把資源的優勢最大化,同樣也包含了競爭之道(更準確的說是競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