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有4個子女,4個弟弟,為何偏偏選擇孫權作為自己的繼承人?

佳寧姐姐說歷史


因為除了孫權,孫策別無選擇。

一、孫策交班匆忙

孫策遇刺才二十多歲,一個二十幾歲的人怎麼可能有意去培養接班人呢?自己還正在上升期,創業期,他的弟弟和孩子根本沒有被他有意識的培養,孫權自己也只當過陽羨令,這根本談不上培養。

孫權是老二都只能得到如此培養,其他更小的自然很難獲得鍛鍊。

二、孫權是最佳的人選

很多人對於孫策的理解是有誤會的,以為孫策已經打下了江東,實際上孫策實際有效管理的區域並不多,很多地方並不認同孫策的管理。最典型的就是孫權時期做過一件最重要的事情:討平山越。

簡而言之,孫策交給孫權的不是江東,而只是一個江東的範圍框架,真正實現對江東有效管理和統治的不是孫策而是孫權。

這樣說有證據嗎?

當然有了,孫策新亡的時候,吳夫人也就是孫策的母親問董襲,江東能保得住嗎?

如果江東真的安穩,吳夫人也不會提出這樣的問題。

結果董襲是這樣回答的:

江東有山川之固,而討逆明府恩德在民,討虜承基,大小用命,張昭秉眾事,襲等為爪牙,此地利人和之時也,萬無所憂。——《資治通鑑漢紀·漢紀五十五》

孫家宗室不止吳夫人沒有信心,連孫家宗室都不看好,孫策的堂兄孫輔當時被孫策任命為廬陵太守,當他得知孫權繼位,第一個反應就是勾結曹操。

孫堅之弟孫靜長子孫暠就想在會稽這個地方自立,同時想取代孫權。

外部廬江太守李術公然反叛。

這些人都被孫權有效的制止了,從事後的效果看孫權是不二人選。

孫權並非第一人選

還有一個人物,那就是孫權的弟弟孫翊,孫翊只比孫權少二歲。因為他們的年齡相近,所以孫翊也有很多大臣擁立,但是孫翊嚴厲暴躁,喜怒快意,大臣最終還是覺得孫權比較合適。

所以對於孫策的傳位,並不只是孫策的指定,事實上是孫策,吳夫人,張昭,周瑜等人共同商議的結果,實際並非是一言堂。

從這個角度來看說,孫策是不可能傳給自己的兒子,他們也不太會擁護。因為他們在確立的時候必然要考慮到一個問題:那就是誰更合適保住江東作為第一選擇。

這也就是為什麼沒傳給兒子,傳給了孫權的原因。


知常容


我的答案是。孫策選擇了弟弟孫權做繼承人,主要還是他的兒子當時年紀太小了,根本無法統領江東,這個時候兄終弟及是最佳選擇

我給出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兒子尚幼,無法掌控局面。小霸王孫策死於公元200年,享年26歲。堂堂武夫死於無名小輩之手,也是夠憋屈。真應了那句話“武功再高,也怕菜刀。”此時孫策和大喬的兒子孫紹也才1歲(生於公元199年),一個在襁褓中的孩子在一個亂世中繼承高位,不是什麼好事。亂世中類似董卓、何進等豪傑尚且不能自保,一個嬰兒能奈若何。孫策的死也證明江東勢力餘孽並不完全誠服於孫家,將外部強敵和內部敵人留給一個嬰兒處理無異於送死。

2、幼兒當權會失去孫氏家族支持。孫堅有五個兒子 分別是:

孫策,孫堅長子;

孫權,孫堅次子;

孫翊,孫堅三子;

孫匡,孫堅四子;

孫朗,庶子。

孫氏家族的統治方式都是靠家族子弟聯姻當地大家族,靠和大家族的婚姻來保證當地士族大戶的支持。

如果孫策幼兒當政,幾個叔父是否會支持他?答案是否定的。具體可參考朱元璋死後建文帝幾個叔父的做法。如果冊立幼兒那麼孫氏家族在江東就只有大喬家族一族支持了,也就是喬國老家族。喬國老家族是否支持還要看另外一個女婿周瑜的周氏家族是什麼態度?失去了幾乎全部江東士族大戶的支持,一個孤兒寡母不管在軍隊、朝堂、外交都沒有任何勢力和支持,讓別人屈膝臣服。憑什麼?這好像有點理想主義。即便傳位於孫權,孫策的後裔還是在孫子輩被孫權的後裔屠滅了,因為他們活著就有可能影響孫權後裔帝王的位置。歷史上的所有會影響帝王位置的人,要麼自己當帝王要麼被滅門,從來沒有第三種選擇。

3、江東其他勢力權利過大 孫策沒想到自己會死,至少沒想到會那麼早死。孫氏家族的權利核心是孫策、孫策兄弟、孫氏家族姻親構成的(周瑜也算是姻親,他算是孫策連襟。),如果孫策要選立自己兒子做繼承人,他必須培養自己兒子的勢力,同時壓制自己兄弟的勢力和其他比較大的勢力,保持一個平衡。因為兒子尚幼,孫策一直在培養自己親兄弟的勢力作為自己的輔佐,例如孫翊、孫匡等人均是管理一郡。這種策略可能在他兒子長大以前都不會變。他自己的兒子是一點勢力也沒有,原本屬於他的勢力再他死後有很大的可能不會效忠於他兒子。

後記:孫策不失為一個明智之人,權衡再三選擇了最優的方案。至少保證了他兒子這輩人能平安長大,至少保證了江東還在孫氏手中。長期來說這是最受益的選擇。這也給我們啟示,平常處事多考慮各方的利益。只有平衡了各方的利益,才能達成一致。遇事多思考,不要只站在自己短期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長遠考慮方為上策


冷眼話文史


前言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四月,獨霸冮東的一代梟雄孫策在打獵過程中遭到刺客襲擊,身負重傷,生命垂危。



(小霸王孫策)

於是,孫策的繼承人問題突兀而來,立刻就擺到了小霸王孫策和東吳軍政重臣們的面前。

孫策臨終前的最後抉擇

孫策在彌留之際,對守在病榻前的重臣張昭等人說:“中國方亂,夫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足以觀成敗。公等善相吾弟!”

隨後,孫策把十九歲的二弟孫權叫到自己的面前,將會稽太守、討逆將軍、吳侯印綬交予孫權,囑咐他說:“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霸,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交代完後事,孫策就在當天晚上與世長辭了。

於是,孫權就此登場,坐領江東,繼承並鞏固擴大了父兄的基業,成就了孫吳政權的一方霸業;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筆。

歷史事實證明:孫策的臨終抉擇是英明之舉!

孫權被選為接班人的原因

孫策選擇孫權繼位的決定,事先就連重臣張昭、周瑜都不知道。

當時,孫策有兒子孫紹,不過年紀幼小;孫策還有三個弟弟:其中四弟孫匤最受孫策的喜愛,孫策曾經把父親孫堅的爵位讓給了孫匤;而三弟孫翊,在性情上與孫策最為脾性相投。

因此,孫策臨終前,心理上一定經過了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拈量輕重,左右為難。

選擇孫權,應該是孫策在生命之火即將完全熄滅之際才作出的抉擇。

(孫吳政權的重臣張昭)

據《三國志.孫翊傳》記載:

“策臨卒,張昭等謂策當以兵屬儼(即孫翊),而策呼權,佩以印綬。”

這就是說,在此刻之前,謎底尚未揭開,以致張昭等重臣都產生了誤判。

那麼,孫策為什麼會最終選擇了孫權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面相!

也可以說是封建迷信!但是,在當時的社會里,就是對人物德行、儀表等方面的品評鑑定。

這種鑑定,是一門非常玄妙高深的學問。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許邵對曹操的評定:“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這十個字,簡直可以總結曹操的一生,成為歷史的定論,也成了品評人物的千古絕唱。

而孫權恰恰就勝在這一方面!

孫權面相奇特,被風評人物視為異人。

據說,孫權出生時的面相是“方頤大口,目有精光”,他的父親孫堅一看,就認為這是貴相。

長大以後,孫權的相貌就更為奇特了:紫髯;長上短下。

也就是說,孫權長著紫紅色的鬍鬚,上半身比下半身還要長。

這在當時的社會中,屬於奇特的大富大貴之相。

(孫權劇照)

當時出使東吳的東漢朝廷特使劉琬,就以相面識人而聞名。他從東吳回來後,曾經對人品評孫策弟兄:

吾觀孫氏兄弟雖各才秀明達,然皆祿祚不終。惟中弟孝廉(即孫權),形象奇偉,骨體不恆,有大貴之表,年又最壽。爾試識之。


由此可知,在這樣的社會風評輿論中,孫權是具有絕對優勢的。

而且,孫權的奇特面貌後來還令英雄劉備極為震驚和惶恐,以至不敢再與孫權見面。

這來自於《三國志.先主傳》。赤壁之戰以後,劉備到京口去見孫權,商議相借荊州之事。雙方親切會面之後,劉備回到住處,對跟隨的趙雲等人說:

孫車騎長上短下,其難為下,吾不可以再見之。

於是,在趙雲等人的護送下,劉備晝夜兼程,急速離開了東吳的地盤。

這也側面說明孫權面相奇偉,有威嚴之氣勢。

奇偉的相貌,風評之中的“大貴”之表;是孫策經過仔細權衡之後,最終選擇孫權來作繼承人的主要原因。

結語:說是封建迷信也好,玄學奇論也罷,總之,孫策根據社會上流行的人物風評品鑑,作出了由二弟孫權來繼承自己的事業的抉擇。

而歷史事實證明:孫策的抉擇是正確的。孫策選對了接班人,使孫吳政權得到了鞏固和發展。在孫權的領導下,東吳成為與曹魏、蜀漢相抗衡的一方強大勢力,使中國進入了魏、蜀、吳三足鼎立的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