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吴国用了四次“诈降计”,“石亭之战”击溃曹休10万大军!

三国中,吴国善用“诈降计”,并两次运用“诈降之计”击败曹魏,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赤壁之战中黄盖的“诈降计”了。老将黄盖与周瑜上演了一出好戏,使得曹操相信其投降的决心,最终,黄盖运用装满干草、膏油等易燃物的小船冲向曹军,点燃了“火烧赤壁”的最后一把火。

赤壁鏖战的战争艺术

事实上,赤壁之战中不仅仅用到了“诈降计”,还用到了“反间计”、“连环计”、“苦肉计”、“火攻之计”等等,堪称一部大片。这场战争的背景十分简单,就是曹操初步统一北方之后,妄想乘胜追击,先下荆州,然后从上游顺流而下,灭了在江东割据的孙权,实现他统一全国的梦想。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六月,曹操废除了三公制度,恢复了丞相制度,并且自封丞相。七月,准备南征荆州刘表,但是刘表在八月便病逝了。刘表死后,由其子刘琮继任荆州牧,由于刘琮年纪尚小,由荆州外戚蔡氏把持荆州政务。九月,曹操大军至新野,刘琮不战而降,曹操不费吹灰之力得到整个荆州。

三国时吴国用了四次“诈降计”,“石亭之战”击溃曹休10万大军!

曹操


此时,投靠刘表的刘备驻守在樊城,听闻刘琮投降曹操后,便决定向江陵撤退,在撤退过程中被曹操追上,两军交战,刘备军大败。此后,曹操便大举进军江东,孙刘在诸葛亮和鲁肃的主持下组成联军对付曹操,两军在赤壁对峙。

三国时吴国用了四次“诈降计”,“石亭之战”击溃曹休10万大军!

黄盖

《三国演义》中对“赤壁之战”有非常详尽的描写,非常精彩。首先,蒋干夜间盗书,周郎暗施反间计,顺利将能练水军的蔡瑁、张允除掉。其次,由“凤雏”庞统献计“连环”,将所有大船用铁索连在一起,如履平地。如此,北方士兵便不怕水面颠簸之苦了。第三,光有以上两策仍然无法打败曹操,周瑜定下“火攻之策”,仍需要有人去“放火”。这时,老将黄盖站了出来,黄盖是孙坚时代的老臣,自然深得孙氏信任,所以由他来“演戏”最好不过。他与周瑜上演了一场“苦肉计”,还形成了一个歇后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最终让曹操相信,黄盖有“反叛之心”。最后,就是“诈降计”。大将黄盖率小战船十艘,上装柴草、膏油,船头钉上大钉,向北岸曹营进军,至离曹营二里之处时,各船一齐点火,然后借助风势,直向曹军冲去,曹军大败,战船都被烧毁。曹操率军从华容道撤回江陵。

三国时吴国用了四次“诈降计”,“石亭之战”击溃曹休10万大军!

火烧赤壁


事实上,赤壁之战曹军惨败的原因很多,后世也有很多分析,但总体来说,有两点深远影响:首先,曹操虽然失败,但并未伤筋动骨,当时仍是全国势力最大的军阀。但是短期内曹操已经无法再对江南用兵,间接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全国形势。其次,刘备得到了喘息之机,正是赤壁之战之后,刘备迅速壮大,得到了荆州大部分,后来又得到了益州,曹操再也无法统一全国。

石亭之战:周鲂一战成名,曹休饮恨石亭

三国时期,吴、魏两国对江淮地区进行激烈的争夺。孙权希望将自己的国防线推进至淮河一线,而曹魏就想伺机想攻占江东,两军便在江淮地区开展了多次争夺战。

三国时吴国用了四次“诈降计”,“石亭之战”击溃曹休10万大军!

周鲂


公元228年(魏太和二年,吴黄武七年),孙权派番阳太守周鲂秘密求助山越宗帅,想让他们去诱骗魏国扬州牧曹休。周鲂认为,山越宗帅不足信,想亲自施行“诈降计”。他与孙权设下计谋,故意让孙权不断“查处他”,他则表现的“很害怕”,后来故意剪下自己的头发,到衙门谢罪。另一方面,周鲂写信曹休,表示愿意举郡投降,曹休果然中计,便领军10万向皖城方向前来接应。同时,魏明帝又命司马懿向江陵方向、贾逵向东关方向,三路大军同时进发,企图一举攻占东吴。

三国时吴国用了四次“诈降计”,“石亭之战”击溃曹休10万大军!

曹休


八月,孙权到达皖城,任命陆逊为大都督,又任命朱桓、全琮分别担任左、右督,各领三万人迎击曹休。最诡异的事情出现了,此时,曹休已经知道被欺诈,但仍然仗恃人多,并不打算撤退,具体原因我们不去细讲,但至少周鲂的“诈降”起作用了。这场战争的结局大家都知道,曹休大败,要不是贾逵即使来援,曹休恐怕难以逃脱。此战过后不久,曹休羞愧而死。

三国时吴国用了四次“诈降计”,“石亭之战”击溃曹休10万大军!

石亭之战


这场战争最大的得利者便是孙吴,孙权通过这一仗,威震天下,便于第二年正式在武昌称帝,国号吴,年号黄龙。至此,三国才算“正式形成”。其次,曹魏经过此役,损兵折将,十余年不敢南下征吴,直到孙权去世,才再次爆发了大规模的“东兴之战”。

东吴后期两次不成功的“诈降计”

公元231年(吴国黄龙三年,魏国太和五年),孙权派遣中郎将孙布到扬州诈降,想引诱扬州刺史王凌。当时王凌中计,要求满宠出兵,满宠认为有诈,不肯出兵。于是,王凌上书魏明帝,说满宠年老不堪,请求将满宠撤职,但是魏明帝用“体面”的方式将满宠调离了扬州。满宠走之前,嘱咐留守长史不许给王凌派兵。王凌只能单独派了一个督将,带了七八百人前去接应孙布,孙布在阜陵埋下伏兵,趁夜袭击,魏国士兵死伤过半。

三国时吴国用了四次“诈降计”,“石亭之战”击溃曹休10万大军!

王凌


公元261年(吴国永安四年,魏国景元二年)三月,吴国将领邓由、李光写信给魏国襄阳太守胡烈,告诉他打算投降魏国,还派遣使者送来人质,想要魏国接应。胡烈上报朝廷,司马昭以朝廷的名义命令征南将军王基部署去迎接邓由、李光。王基怀疑其中有诈,不断写信给司马昭,司马昭便命令接应部队停止进军。后来,邓由、李光等人果然没有前来投降。

后记

吴国反复利用诈降之计,原因就是赤壁和石亭之战的大胜,给了孙权信心,通过诈降能轻而易举击溃魏军,再次取得大捷。然而,魏军一次又一次上当就是因为“诱惑太大”,如果能诱得东吴大将来降,则有机会攻下整个江东,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风险,仍不断有人尝试。此外,吴国确实有人真投降,包括东吴开国功臣韩当之子韩综,他投靠魏国后数次侵犯吴国边境,杀害人民,孙权对他痛恨之极。还有吴国末年的西陵督步阐,西陵位置极为重要,如果落入西晋之手,则吴国危矣。


参考文献:《三国志》、《三国演义》


特别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原则上禁止转载,如需请注明出处!

免责声明: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作者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