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商君書》,看穿古代君王的祕密馭人術

上一篇我們解讀了無良公司的無良老闆,去精華取糟粕後,將《商君書》應用到公司管理後的可笑現象。這一篇要說說古代君王千年來用《商君書》的思想悄悄實行的統治術。


再讀《商君書》,看穿古代君王的秘密馭人術

羋月傳 商鞅

《商君書》的思想和帝國統治技術,並不是僅僅侷限在商鞅變法後的秦國,之所以能成為歷代帝王的案頭必修課本,其中的思想必定是符合帝國統治的基本規律。

中國歷史的政治哲學大部分時間是儒學當道,然而這時的儒學和先秦時期的儒學區別很大。從漢朝董仲舒改革儒家後,儒學保留了先秦儒家仁義禮智信的外衣,內裡卻加入了法家在秦國的政治實驗成果,成為一個“外儒內法”的統治哲學。

歷代君王將商鞅的法家思想默默實施在他們各自的統治中,成就了統治階層一個個的“中興”和“盛世”,而在“盛世”光芒下的普通百姓,卻並不能直接體會興盛的好處,默默的作為一個巨大國家機器上的螺絲釘存在著。

01

首先在經濟上,《商君書》的根本思想是將百姓束縛在農業上,商鞅認為一個國家想成就霸業,必須專心於耕戰兩點上,“國作壹一歲者,十歲強,作壹十歲者,百歲強,作壹百歲者,千歲強;千歲強者王”。“壹”是商君書中最常出現的詞,意為“專心耕戰”,商鞅認為,只要專心耕戰時間越久,越是可以成就更長久的強國,千年強國就可以成就王業。

如何做到專心“耕戰”的“壹”?《商君書》中的理論從經濟,軍事,思想,社會組織等多方面提出措施。

在經濟上,最只要的措施就是“重農抑商”,在“墾草令”中,大幅論述如何做到讓農民專心種地。

如禁止農民糧食的買賣,使百姓沒有經商的利潤動機,只能種地。

“使商無得糶,農無得糴。···無裕利,則商怯。商怯,則欲農。窳惰之農勉疾,商欲農,則草必墾矣。”

再如“廢逆旅、使民無得擅徙、重關市之賦、壹山澤”,廢除旅店住宿,禁止百姓自由遷徙,提高市場交易賦稅,將山澤等自然資源收歸國有等等措施,其直接目的都是將百姓固化在耕種一項生產方式上,達成商鞅所謂“作壹”之概念。

在商鞅設想中的秦國戰爭機器中,百姓只有兩個角色,一個是糧食生產者,一個是作戰的士兵,吃了打,打完吃,是沒有其他思想和慾望的戰鬥機器,除此之外任何其他角色對這部戰爭機器來說都是不必要的浪費。

然而這卻是絕不可能長久的,人是有自我想法,自由的意志,自我暫時可以被壓制,但必不會長久,軍國主義體制可以實現短暫的強大,橫掃了六國,之後秦卻二世而亡,農民起義中迅速土崩瓦解可見這種強大是多麼的虛幻。

再讀《商君書》,看穿古代君王的秘密馭人術

陳勝吳廣起義

商業是必不可少的,因為人不可能是沒有意志的機器,慾望總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慾望需要不同的產品來滿足,然而人卻不可能生產所有自己有需要的產品,分工必不可少,每個人專心於自己擅長的領域,這就需要商業來互通有無,可以說商業交換髮現創造了財富,實現了文明。

壓制自由,抑制商業交換的國家政權絕不會是一個文明社會的特徵,更不會是一個強大的文明。

02

1453年,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土耳其攻下,羅馬帝國最後的餘暉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世界歷史進程至此改變。

君士坦丁堡是一個成功防守過20多次大型進攻,屹立千年不倒,擁有5層高大城牆的堅固堡壘,然而卻在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大炮轟擊下轟然倒塌。

這種大炮有8米長,炮管是20釐米厚的銅壁,可以發射半噸重的炮彈。

再讀《商君書》,看穿古代君王的秘密馭人術

《奧斯曼帝國的崛起》

給土耳其人建造巨炮的人是一個叫烏爾班的匈牙利人。一個基督徒,卻為宗教敵人建造了武器。穆罕默德二世也為這種巨炮向烏爾班支付了鉅額的報酬。

商業是偉大的,總能創造奇蹟,思想和技術需要廣泛的交流,才能實現其價值。一個尊重商業,鼓勵思想技術自由交流的社會才會真正強大,甚至創造奇蹟,改寫歷史。

然而在《商君書》這種帝國統治術裡,思想上的固守和愚民卻是帝國統治的隱形國策。

“使民無得擅徙,則誅愚。愚心躁欲之民壹意,則農民必靜。農靜誅愚,則草必墾矣。”

禁止百姓遷徙遊歷,百姓就能愚昧無知,靜心耕種。還要禁止“博聞、辯慧”之士遊居百縣,防止百姓聽到有趣新鮮的知識而放棄農業去學習,最終要做到“愚農不知,不好學問,則務疾農”的效果。

如果搞的百姓一個個“好辯樂學,事商賈,為技藝”,那麼農民就會人心浮蕩,個個“避農戰”,國家就會不長久。

甚至還要禁止好聽的音樂漂亮衣服在鄉里流行,“聲服無通於百縣,則民行作不顧,休居不聽”。只要沒有這些靡靡之音奇裝異服,百姓就能一門心思工作,達到“氣不淫,意必壹”的專心農業效果。

愚民的結果讓人民的思想和創造性被死死壓制,一個人人只懂得種地別無所長的機器民族,怎麼可能成為建造“烏爾班大炮”的那種強大的創新型文明呢?

然而可悲的是,這種愚民政策,卻是歷代帝王或多或少都會執行的隱形國策,造就一個個“強國弱民”的畸形社會。

03

《商君書》在社會組織形態上追求愚民、疲民、貧民、辱民、弱民這“馭民五術”,其中弱民一項是最重要的論述,全書用“去強”和“弱民”兩個篇章來詳細論述弱民理論。

弱民核心觀點就是開篇那句“民弱國強,民強國弱。故有道國之務在弱民”

如果想要讓戰爭機器運轉,就需要國民對政令唯命是從不敢反抗。這就需要嚴刑峻法打擊犯罪,哪怕犯了小錯,也要用重的刑罰懲戒,這樣才能杜絕犯罪。

法家對儒家的仁義禮智,嗤之以鼻,書中出現好幾處反對儒家的仁義主張,比如:

國有禮、有樂、有《詩》、有《書》、有善、有修、有孝、有弟、有廉、有辯。國有十者,上無使戰,必削至亡;

如果國家有了禮樂詩書,仁善賢良,孝悌廉潔智慧這十樣東西,即便不打仗,國家最終也會亡國。所以要用法家的思想才能使國家強大長久。

“用善,則民親其親;任奸,則民親其制。合而復者,善也;別而規者,奸也。”

因為任用所謂的善人,那麼他們只愛他們的親人;而任用所謂的“奸民”,那麼民眾就會遵守國家的法制。民眾犯罪了親親相隱,就是任用善人的結果;而任用奸民,則能做到民眾相互疏遠,相互監督。

所以在《商君書》看來,選用地方長官,就是要選用流氓地頭蛇這樣小人,國家力量才不會被削弱。

“國以善民治奸民者,必亂至削;國以奸民治善民者,必治至強。”

這和那些村霸當村長,搗蛋學生當紀律委員可謂異曲同工。

《商君書》鼓吹的“壹山澤”“利出一孔”等經濟壟斷政策,其結果造成生產效率和經濟發展的系統性落後和低下。

歷朝歷代總有一個共同的現象,就是王朝前期文治武功成果的顯赫,王朝後期又個個儒弱不堪,不是被草原民族劫掠推翻,就是被內部農民推翻。

為何前後氣象差別這麼大?這和弱民政策有很大關係。王朝前期諸侯軍閥個個武力強盛,整體武力水平很高,後期就要杯酒釋兵權,武裝壟斷在皇帝一人身上。去強弱民後武裝沒有了競爭,就會停止進步,固步自封的結果就是徒有虛表的清後期八旗兵。

去強弱民的最終目標,就是去掉民間反抗集權的力量,讓統治者可以低成本的安心統治。本質其實就是武裝和防禦能力的國家壟斷。但是壟斷的結果,也必將是國家整體防禦和軍事力量的落後和低下。

可知,專制阻礙強大,自由創造文明。


感謝閱讀

2020.5.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