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靈璧:扶貧更“富”志 挺起精神脊樑

“疫情期間也沒閒著,在微信群裡繼續和小姐妹們一起賣水果,一個月賺2000多不成問題。”4月23日,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縣婁莊鎮姚山村貧困戶王啥啥坐在床邊,一邊用腳指頭敲擊放在地上的平板電腦,一邊激動地說自己的微商業績。

  今年32歲的王啥啥,兒時身患腦膜炎留下後遺症,導致重度殘疾,四肢只有雙腳能動。 2014年,和父母一起生活的王啥啥被定為建檔立卡的低保貧困戶,儘管只有腳趾頭可以活動,但是王啥啥沒有自我封閉,堅持用腳趾學會了智能手機的操作,還利用網絡自學了漢字,隨後在朋友圈做起了微商生意。

安徽靈璧:扶貧更“富”志 挺起精神脊樑

坐在房裡的王啥啥,用腳指頭敲擊平板電腦操作微商,母親在外加工漁具補貼家用。

  在村裡的幫助下,王啥啥報名參加了靈璧縣商務局舉辦的全縣殘疾人電商培訓班。不僅自己惡補電商知識,她更是主動指導新加入電商的殘疾朋友,建立微信群分享電商脫貧的經驗。王啥啥的努力不僅贏得了其他人的尊重,也為自己贏得了“宿州好人”的光榮稱號。

  像王啥啥這樣從“要我脫貧”變成“我要脫貧”的貧困戶在靈璧縣還有很多。這些貧困戶擯棄“等、靠、要”思想,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摘掉“貧困帽”,是靈璧“精神扶貧”的最佳寫照。

  姚山村選派第一書記戴安君告訴記者,在深入推進精準扶貧的過程中,針對一些貧困地區、貧困群眾中存在的精神風貌不佳、風俗習慣落後和“等、靠、要”等問題,該村將精神扶貧與移風易俗、農村環境“三大革命”等相結合,明確“四有目標”,實施“六大行動”,不斷激發貧困群眾脫貧內生動力。

  “‘治貧’必先‘治愚’,所以必須著力提高貧困群眾整體文化素質,使‘增收入’‘富口袋’與‘強精神’‘富腦袋’同步進行。 ”戴安君說。

  “黨員素質高,組織觀念強,工作數第一,脫貧奔小康。奔小康!”最近幾天,姚莊村好日子藝術團的“草根”隊員們在農民文化廣場排練歌舞《五朵大紅花》。“以前吃不飽穿不暖,哪有心思唱歌跳舞,現在脫貧過上了好日子,我們有了更高的文化追求,把對共產黨的感恩唱出來。”好日子藝術團團長王明富說。

安徽靈璧:扶貧更“富”志 挺起精神脊樑

姚莊村好日子藝術團的“草根”隊員們在農民文化廣場排練歌舞《五朵大紅花》

  據介紹,由十餘位文藝愛好者自發組成姚莊村好日子藝術團,把群眾關注的法律法規、新村新貌、脫貧攻堅等融入到節目裡,精心編排了一系列內容豐富的節目,在鄉間進行演出。如今,每當村裡有紅白喜事,好日子藝術團的隊員們也會積極表演民俗活動,同時在表演中加入移風易俗內容,讓文明鄉風得以傳承。

  觀念一變天地寬。戴安君稱,如今,靈璧縣眾多貧困群眾在行動上緊跟扶貧政策,努力自主創業,爭取自主發展。據瞭解,近年來,靈璧縣全縣73個貧困村目前全部出列,整體退出貧困縣序列,累計脫貧30049戶96440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21%。

  (責任編輯 王彤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