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王陈渠珍慧眼识才,慷慨解囊资助沈从文闯京城

1920年代,湘西统领府自迁往保靖后,有段时间,陈渠珍埋头在官署书房治学读书,数日没有露面。他的书房在会议室旁边,书房内有两排大楠木柜子,一排柜子摆放着上千册各种古今书籍,另一排柜子则放着几十件明清的旧画和数十件古铜、瓷器之类的文物。在书房和会议室之间,还有一间小屋,住着一位专管会议记录的书记,同时兼作书房的管理员,陈渠珍需要看什么书时,就会在室内叫一声:

  “小沈,小沈,帮我找本书来!”

  那小沈名叫沈从文,其时是个十八九岁的青年,人长得斯文,脑瓜十分聪明,又写得一手好毛笔宇,当听到统领这一叫后,就飞快走过来请示道:“要找哪本书?”

  “去把《武侯将苑》找来!”

  “是!”

  沈从文转身来到书房,不到一分钟,就将那书送到了陈渠珍面前。

陈渠珍崇拜诸葛亮,所以很爱读诸葛亮的书。这本《武侯将苑》陈渠珍已看过多次,此时,他翻开书,聚精会神地将书中几个喜欢的章节读了又读。


湘西王陈渠珍慧眼识才,慷慨解囊资助沈从文闯京城


2、

  过一段时日,陈渠珍对保境息民和办乡自治、倡办教育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倡导办学中,陈渠珍特别注意培养各种专门人才。凡是品学兼优而又无力读书的学生,他都规定“由公家供给其学膳各费”,或资助送外地高等学校去读书。正是在这样一种重视办学读书的风气之下,在他身边工作的那位年青书记员沈从文也心动了。这一天上午,沈从文在公署内怯怯地对陈渠珍说:“陈统领,我想到北京去闯一闯,找个学校读书学点知识本领,您看怎样?”

  “好,你有心去深造读书,我非常赞成。年青人就要有远大目光!”陈渠珍鼓励道,“你到北京去看看,能进什么学校,一年两年可以毕业,这里给你寄钱去。情形不合,你想回来,这里仍有你吃饭的地方。”

陈渠珍说罢,又顺手写了一个手谕给他,沈从文凭此手谕到军需处去领了三个月的薪水共27块大洋,然后整理行装,就在这日下午,沈从文和陈渠珍作了告别。临行前,陈渠珍又特地派了一个护兵帮他提箱子并送他上码头。

3、

半个多月后,沈从文辗转从长沙经武汉、郑州来到了北京。在租了一间“窄而霉”的小屋住下后,他便开始去北京大学报名投考,谁知填了表就没有了消息,原来是他没有学历,竟连参考资格都没有。


湘西王陈渠珍慧眼识才,慷慨解囊资助沈从文闯京城


断了读书这条路,他也没有气馁,找一份糊口的工作亦非他所愿;思来想去,最后下定决心从事文学创作作为自己的职业。于是关在那间阴暗潮湿的小屋中,日以继夜,不知疲倦地挥笔写作,一篇篇充满泥土乡味的散文、小说从他笔下像水一样汩汩流淌了出来,他选定其中一些自认满意的作品向报刊投稿,可是因为没有熟人,并未引起那些报刊编辑们的注意,过了许久也没发出一篇。

眼看着坐吃山空,生计日蹙,在痛苦之中,他大胆给当时的著名作家郁达夫写了一封信并寄了稿去,期望能得到这位作家的扶持。郁达夫接此信后,被这位年青作者的作品深深打动了,他从字里行间断定此作者才力不凡,定有无限前途,只是眼下困于生计,应该帮他一把。于是,郁达夫在一个寒冷的上午找到了沈从文所住的“窄而霉小斋”,当他看到只穿了两件夹衣的沈从文,全身冷得发抖,还坐在桌前奋笔不止的情景时,深深被这青年的毅力所感动了。而沈从文弄清眼前这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郁达夫时,也一时激动得不知所措。

“走,我请你到外边吃一顿去!”


湘西王陈渠珍慧眼识才,慷慨解囊资助沈从文闯京城

郁达夫当下不由分说,带着沈从文到一家饭店里,饱餐了一顿,并尽自己所有,拿出五元钱支付了一元七角饭钱,剩下找回的钱全塞到了沈从文手里。那一刻,沈从文冻僵的心即刻就感觉到了一种相遇相知的温暖。临分手时,郁达夫还将自己的一条毛围巾披在了沈从文肩上。沈从文在郁达夫充满友爱的关心支持和鼓舞下,从此文交好运,作品接二连三不断在各报刊发表出来,在当时的文坛引起了广泛关注,到25岁时,便已成了闻名全国的著名青年作家。

4、

沈从文笔耕不辍,后来一直写了好几百万字的小说散文。全国解放后,由于种种缘故,沈从文放下了写小说的笔,专注于古代服饰研究,出版过《中国古代服饰》等专著,在历史文物服饰研究方面作出过重大贡献。20世纪80年代,沈从文曾被禁锢的小说作品再次获得新生,大量出版,国内外文坛对他的作品都十分推崇。至此沈从文终于成了蜚声中外的大文豪。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走完了他86岁的一生。他死后,其骨灰被运回家乡凤凰,葬到了他小时候常爱玩耍的听涛山上的一块自然岩石之下,在其墓旁不远,有一块当代著名画家黄永玉所立的石碑,上面刻写着一行大字:“一个战士不是死在沙场便是回到故乡!”从那以后,沈从文墓地便成了凤凰县的一道旅游胜景。沈从文能够成为一代有名的文豪,这与当年许多帮助他成长的人也分不开。其中,陈渠珍资助他走出湘西,到北京去闯世界,对他的人生转折来说,实际上也起了巨大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