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许多年轻人如此强烈抵触和嘲讽B站《后浪》?

这几天,B站《后浪》话题余热未减,还在发酵,但讨论的重点不再是演员何冰老师那一句句致敬青年的铿锵语录,而是集中热议年轻人现实生活的无奈沉重。

为什么许多年轻人如此强烈抵触和嘲讽B站《后浪》?

很多年轻人认为,《后浪》视频画面显示的仅仅是在“金字塔”塔尖跳舞的极少数精英,并不代表他们这群在塔底匍匐的芸芸众生。

于是,他们纷纷抵触和嘲讽《后浪》,甚至将矛头和口水指向何冰老师,导致其微博沦陷。

为什么许多年轻人如此强烈抵触和嘲讽B站《后浪》?


为什么许多年轻人如此强烈抵触和嘲讽B站《后浪》?


为什么许多年轻人如此强烈抵触和嘲讽B站《后浪》?

他们不愿意“被代表”,不愿意自己本是穿着一件“爬满虱子的长衫”被人莫名其妙地说成是一套“华丽的旗袍”。

他们还痛哭于地下室,而不是高呼于《后浪》中的大别墅。

他们还拥挤在地铁,而不是坐进《后浪》中的直升机。

他们还奔命在深夜里,而不是扑通钻入《后浪》中的蓝海。

他们还忧虑着被公司裁掉失业,而不是狂欢在《后浪》中的酒杯……

尽管如此,他们也是实实在在的个体生命,也在不断追求并努力去实现个人价值。

他们更愿意看到大众对个体生命的真实表达,更愿意看到大众对个体价值的普遍尊重。

为什么许多年轻人如此强烈抵触和嘲讽B站《后浪》?

耶路撒冷有座纪念犹太人遭纳粹屠杀的“大屠杀纪念馆”,里面的一整座图书馆将遇害的六百万人名字编成目录。

图书馆不仅有这些人的名字,还记录了他们的生日、居住地,把一切查得出来的资料皆搜罗齐全。

这些人曾经活过,他们举足轻重。

而这座纪念馆,其实就是“名字纪念馆”。惨遭屠杀的,并不是无名无姓的群众,他们都曾是有血有肉的人。

同样的,在华盛顿特区有座越战纪念馆,里面详细列出了在越战捐躯的美军的名字,共有五万个。尽管世上再也没有他们呼吸的气息,到他们依然值得被世人深深铭记。

以这两座纪念馆为例,是想说明——

每一个普通的人,尽管平凡但却重要,都皆有意义。

换而言之,我们应该对生活中存在的真实现实给予神圣的肯定,而不是像《后浪》忽视了大多数年轻人的真实存在,尽管他们还不够光鲜亮丽。

话又说回来,他们如此抵触和嘲讽《后浪》,是因为《后浪》加剧了他们的不安。

为什么许多年轻人如此强烈抵触和嘲讽B站《后浪》?

人的安全感一般由三种感觉组成。

一是重要感,凡是我的东西都特别重要。但现实是,B站对他们的东西不屑一顾,《后浪》中更没有他们任何的蛛丝马迹。

二是优越感,凡是和我有关的都要超过别人。但现实是,《后浪》中表现的贵族生活,他们都望尘莫及,直接碾压他们。

三是主宰感,希望别人都能听从于我。但现实是,《后浪》直接抛开他们,毫无顾忌地替他们发声代言,他们没有任何存在感。

基于此,他们在《后浪》中没有一样东西能真正抓得住。更为残酷的是,他们发现,自己长期以来所依托的精神支柱是那样靠不住,在《后浪》面前不堪一击。

进一步讲,现代大多数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没有安全感?

是因为他们所赖以支撑的一切是变化的,不稳定的,他们无法掌控的未来,从而焦虑和恐惧。

比如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就让许多年轻人茫然无助,而《后浪》却恰逢其时地狠狠破碎了他们的幻想,让他们找不到任何个体生命的价值。

那如何找到安全感和个体价值?

世界顶级励志大师杰克•坎菲尔德提出闻名的“吸引力法则”,他认为,你向世界发出什么样的能量,世界就会回馈你什么样的能量。

为什么许多年轻人如此强烈抵触和嘲讽B站《后浪》?

中国高僧济群法师也指出,心的本质就是世界的本质。

他们二者的话,殊途同归。

换句话说——你的样子,就是世界的样子。

而要实现安全感和个体价值,归根结底,我们要成为更好的自己,共同来构建更好的世界。

“奔涌吧,后浪。我们在同一条奔涌的河流。”《后浪》最后一句如此有力地说到。

为什么许多年轻人如此强烈抵触和嘲讽B站《后浪》?

在此,祝愿我们每个人都不再是一个被拍在岸边的孤独的浪花,而每个人都将不断向前奔涌,一起与这个奔涌的时代起舞高歌!

我相信,下一个《后浪》,我们不再是吃瓜群众,而都是靓丽主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